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品味的無印良品,銷量卻只有優衣庫的1/5

內容來源:筆記俠聯合高維學堂,歷時8個月打磨《馮衛東· 更新定位24講》,馮衛東用清單化、體系化的定位實戰工具,幫助上千上萬的創業者和企業家科學定位,搶先突圍。

馮衛東:天圖投資CEO,管理資產規模超170億、成功投資周黑鴨、小紅書、瓜子二手車等知名品牌。

封圖設計&責編| 婷婷 麗麗

第2794篇深度好文:5774 字 | 10 分鐘閱讀

精彩筆記?市場行銷

本文優質度:★★★★★+口感:爆漿芝士

筆記君說:

面對一個陌生的品牌,顧客會問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什麽共同的交集?相應該的答案是什麽?一般他們都會問的三個問題是:你是什麽,有何不同,何以見得。

今天先來說說“你是什麽”,要想回答好顧客的這個問題,必須要搞清楚一個概念——品類,它是顧客的分類標準,太多人在向顧客介紹產品或企業時,說了半天也拎不清,歸根結底,是不懂得用品類去溝通。

以下,盡情想用~~

一、明確品類

1.(真)品類

品類是顧客作出購買決策前的最後一級分類,由此分類關聯到品牌。

比如平時說去買一台廚電,是買不回來的,但是說去買一台冷氣機就買得回來,橙子、核桃也是可以買回來,而且還往往都能關聯到品牌,比如冷氣機就有格力,橙子則有褚橙。

2.抽象品類

抽象品類是指顧客購買決策時會涉及但是不能完成決策的分類,還得再往前推進一步。

比如電器、水果、堅果都屬於抽象品類,購買時繼續問買什麽電器、買什麽水果、買哪種堅果。抽象品類往往可以轉化為管道品類的,加上一個場所,比如電器店、水果店、堅果店。

3.偽品類

偽品類是顧客購買決策中不會涉及的品類,作為研究的術語是沒有問題的,但不能給顧客用的,有些人會拿出來用來跟客戶交流溝通,就是偽品類了。

比如白電、廚電、機動車這樣的分類,在研究報告中提及是沒有問題的,但顧客腦海中天生沒有這些概念,理解起來很費力——白電是指所有白色的家電嗎?就算整個行業去教育,也只能往抽象品類去靠近,不大可能轉化成管道品類。

偽品類是常見的行銷陷阱,當企業涉足多個品類的產品時,很容易發明一個企業內部的分類概念去概括這些產品。

品類是品牌增長的基礎,每一個品牌都好像是冰山的一角,就算表面看上去風平浪靜,但是如果冰山底部在融化,你再怎麽發力最終也難以為繼,所以對一個品牌來說,選擇一個正在增長的品類是非常重要的。

常說的風口也有這種意思,即搭上品類增長的力量,真正的風口就是一個高速成長的大品類,比如小米有很多優秀的地方,但真正牛的是,它在恰當的時機趕上了智能手機的大爆發。

二、品類與需求的關係

品牌只有明確品類歸屬,才能有效對接顧客需求。這是因為品類還有另外一個定義,就是:

滿足需求的具體手段而且被顧客以自己理解的方式作出的分類。

顧客有很多的需求,有些需求是潛在的,一旦明確出來,就是歸結到一個品類上,品類是滿足顧客的一個手段。

因此每個具體品類都對應著顧客的某種具體需求,明確了品類也就對接了需求。如果一個品牌不明確它歸屬的品類,或歸屬於一個偽品類,顧客就很難在產生相需求時想到它。

顧客需求可以劃分成幾個層次的,有時候是抽象需求,對應的就是抽象品類,比如充饑,對應的就是食品,解渴對應的就是飲料,代步對應的就是車。

為什麽說這些是抽象的需求,因為具體的需求都是跟場景相關聯的,比如解渴,逛街的時候,果汁可樂奶茶咖啡都可以,但是你會看到有人拿著啤酒逛街解渴的嗎?

再進一步思考,一個品類只能滿足一種需求嗎?

顯然不是。

手機就是一個品類滿足多種需求的,手錶、錢包、收音機等功能都得到實現。

那麽企業到底是應該關注需求還是關注品類?品類與需求是硬幣的兩面,品類是滿足需求的手段,而且是被顧客接納的手段。

有時候顧客就算有這個需求,但是你沒辦法用品類向顧客傳達和表述清楚,沒有用顧客的分類標準品類化,顧客就不需要你。

只有明確品類,才能有效對接顧客需求。而且用品類思考在做相關決策時效率會更高些,因為會自發地站在顧客的角度分類產品。

用一句話回答:

無印良品是什麽?

優衣庫是什麽?

多數人能一下子說出優衣庫是賣衣服的,但無法一句話講清楚無印良品是幹啥的。沒錯,無印良品有逼格,但是沒辦法在消費者心目中完成心智預售。

明明東西賣得那麽多,只賣衣服的優衣庫比無印良品銷售額大近5倍。

備注:2016財年,無印良品營收為3332.8億日元;優衣庫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財報顯示其營收為1.48兆日元。

即使無印良品的確有一部分顧客是鐵粉,但是在他們想轉介紹給他人的過程中,就有很大障礙了,特別累,傳播效率非常低下,所以不管是規模還是業績都比優衣庫差遠了。

必須要明確品類在顧客心智中存放的一個位置,不能總是靠運營取勝,本來東西那麽好,可以有更多品牌溢價的。就是因為無法有效地傳達給新顧客,喪失了更多機會。

同樣的,海爾是什麽?冰箱?家電還是洗衣機?說法的混亂讓顧客在做購買決策時不清晰。跟格力比起來,流量就少了很多。

流量,其實就是心智份額。

三、品類與特性的關係

品牌進入顧客心中的位置,要麽是品類,要麽是特性。顧客到底是怎麽對商品作出分類的,分類的依據是什麽?得到這些答案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自然對話,觀察真實顧客之間的真實交流:

你打算買什麽手機?

華為/蘋果/小米——品牌

為什麽?

支持國產、好用/有逼格/性價比高——特性

你喜歡什麽車?

轎車/越野車/跑車——品類

準備買哪個牌子?

沃爾沃/奧迪/奔馳——品牌

為什麽?

安全/商務/有面子——特性

可以看出來,開口問的往往是一個具體品類,或者乾脆直接說出某一個長官品牌,在品牌之後說出來的理由就是特性。搞清楚品類、品牌、特性三者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曾經解釋小米的成功是開創了直銷手機的品類或定位,購買方式不會成為品類劃分的依據,因為顧客不會以購買方式來定義產品,為什麽買?顧客脫口而出的是性價比高。

直銷手機不是一個定位,直銷最多只是一個配稱,顧客根本不care。

四、強勢品類更容易打造品牌

一個強勢的品牌往往源於強勢的品類。品類是天生不公平的,生來就有關注度高低和品牌價值大小的區別。品牌的強弱跟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1.消費單價高

消費單價高,消費者關注度就會很高。

2.購買頻率高

顧客也會因為降低自己的選擇成本而鎖定少數品牌,相反,那些購買頻率低或者單價低的,有時候就乾脆選擇管道品牌了,比如買個膠水,就去沃爾瑪吧。

3.資訊費用

顧客不是產品品質的鑒定專家,他們更依賴品牌,比如教育醫療的品牌價值是巨大的。

4.生命周期

品類興起的時候關注自然就高,在衰退的時候關注度自然就低,背後邏輯就是興起時不斷有新顧客進來,所以在衰退品類打造品牌是很困難的。

因為老顧客在流失,新顧客又不願意進來,所以要順應品類發展的規律,順勢而為。

五、品類與聚焦

品類決定了聚焦(認知聚焦和運營聚焦)的邊界,一定要聚焦到一個真品類或具體品類

比如糖果就是一個抽象品類,去買糖果是買不回來的,但是糖果這個抽象品類裡有不少具體品類,其中有一些是強勢的,很容易打造品牌,奶糖、巧克力、口香糖。

飲料也是一個抽象品類,但是可樂、涼茶也是很容易打造品牌的強勢品類。

所以要選擇強勢品類來創建品牌,有些強勢品類裡還沒有長官品牌,就是一個大好的機會。

但是還是有很多企業看不明白這一點,非要另擇弱路,比如鳳梨酥可以打造成一個強勢品牌嗎?

不太可能,這種食品多數只有旅遊的時候才會想著買一些,去看上去還不錯的店裡買幾盒就行了,買回來也不一定會吃,就放在那裡,這就是顧客的行為特點。

同時,品類也為運營上的聚焦劃出了一些邊界——認知聚焦一定要聚焦到真品類,但運營上則可以寬泛一點,這主要是由品類的經濟特性決定的,也不能盲目而為之,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

1.品類經濟特性

比如五芳齋粽子,季節性明顯,只賣粽子肯定不行,規模也不經濟,所以需要去做其它產品。

2.認知相關性

你做的事情在顧客那裡有沒有違和感,霸王涼茶,自己認為是中藥世家,做涼茶天經地義。配稱的共用性——比如鹽典飲料,生產飲料的生產線都是可以共用的。

3.賣而不推

只是放在管道裡去賣,不要過多宣傳,以免模糊顧客認知聚焦。

4.邊際收益遞減

在滿足範圍經濟的要求性之後,就不要多做了,會越來越複雜,基本上滿足了互補性的要求之後,還是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

5.適時推出新品牌

如果互補產品是強勢品類的話可以開創一個新品牌,因為顧客對於強勢品牌,優先記憶的是專家品牌。

六、品類分化是新品類的主要來源

隨著品類的成長,顧客越來越多,從原點顧客擴展到更廣泛的顧客閱聽人,大品類難以兼顧每個顧客的需求,眾口難調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當這些差異性的需求達到經濟可行規模之後,就會有部分產品針對該需求進行優化,偏離主流產品,直到引導顧客產生了認知隔離,最終成為新品類。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品類分化是無止盡的,那是不是無窮多呢?也不是的,在品類的分化中總會有一些死去,比如膠卷。

顧客的分類標準是不統一的,分化標準也不統一,還有可能存在不完全分化的品類——半抽象品類,比如網球鞋和跑步鞋,有些顧客認為是沒區別的,有些重度用戶就分得很清楚。

另外技術革命也可以創造全新品類,比如晶體管,帶出一大堆電子產品。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說“去買雙鞋子”,是買不回來的,一定要具體到哪種鞋,有些按主材來分,有些是按人群來分,有些是按功能來分,有些是按樣式來分。

這些品類也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而是根據客戶需求慢慢分化出來,直到最終沉澱成一個新品類。

而未來,一定還會再分化出更多的鞋子新品類,同時有一些舊品類會消失。

下半年,筆記俠和高維學堂聯合馮衛東打造了在線影片課《馮衛東·更新定位24講》。

掃碼立即訂閱

其中,在課程的2個陪伴式學習社群“更新定位學習營”和“更新定位先鋒隊”(後者為純CEO社群)中,每周都有實際的案例討論,東哥也分別一一作了點評回復。限於篇幅,在此甄選分享2個討論,以資佐證。

討論互動 :

學員1:問大家個問題,東哥說無印良品不明確品類,無法形成心智預售,不算是產品品牌。無印良品應該能算管道品類吧,我很喜歡這個品牌。

學員2:無印良品,在我心中就是一種,比較簡潔的,性冷淡風的生活家居品牌。

學員1:如何界定能否實現心智預售,無印良品在我心中實現了心智預售,簡潔的生活家居這類場景消費是我心中的特性。

學員3:?讚同,就是極簡主義的生活用品的領袖品類,我也覺得東哥的觀點有點問題。

學員4:無印良品,去過一次,沒啥印象。

學員5:我最早的時候很喜歡無印良品 ,感覺比優衣庫品質好很多,但是每次去都不知道買啥好。

學員4:東哥是實戰派。

針對提問,東哥也給出了解答:

無印良品不明確其品類,妨礙了心智預售的形成,每次課堂測試都表明絕大多數同學說不清它是什麽。

妨礙心智預售的形成,不意味著那些隨機購買過它的顧客也都無法確定它是什麽。它也還算成功,這是運營效率上的加倍努力換來的。

不明確品類帶來的溝通效率損失是顯而易見的。

還有,定位的核心任務是觸達、轉化潛在顧客;而對老顧客的鎖定,顧客體驗到的事實的重要性超過了定位的宣稱;

《更新定位24講》的第一課《大火燒不掉的經營成果》,就講了品牌降低資訊費用的核心功能。

文化不是品類,文化特性要依附於具體品類才可以成立。比如簡約主義,要依附於“家居百貨”“家具店”“沙發”等品類。

生活方式(文化)涉及一大堆品類,比如任何一種宗教生活方式,都涉及場所、器物等方面的品類。香燭,不用說也是與生活方式相關的品類。

比如“廣場舞”也不是一個單一品類,而是一種亞文化/生活方式,涉及場地、服裝、音響、樂曲、補習班等品類。

這種錯誤很常見,天圖投資的分析師也會犯的。比如有項目組就把“棒球運動”作為品類,其實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亞文化,涉及太多的相關品類了。

討論互動

筆記俠柯洲:百貨女王厲玲老師在文章《

10倍利潤增長、10年坪效第一,她說零售出富人……

》中,講零售操盤提到的定位的“五要素”、“三一致”,和東哥的課程很多異曲同工。

定位的“五要素”

定位要“可描述”,真真切切地把握到目標消費者;

定位的對象要有數量基礎;

零售的服務能力必須要跟得上定位;

要能通過差異化定位形成錯位經營;

定位絕不能隻聚焦於當下,而應當放眼未來。

定位的“三一致”:

a 企業管理者和員工之間達成對定位認知的“上下一致”;

b 企業內部與外部社會形成“內外一致”;

c當前與未來一以貫之地做到“前後一致”。

東哥回復:

一線實踐永遠是最鮮活的素材,但離不開理論總結。品類三界理論更進一步,指出零售的本質是產銷分離中“銷”的專業化。

沃爾瑪的“把東西賣給顧客”和星巴克的“把東西賣給顧客”是不一樣的,沃爾瑪要把同樣的東西賣得更便宜,星巴克則要把同樣的咖啡賣得更貴,要讓顧客相信星巴克咖啡與別人不同。

產品品牌有零售環節但並不屬於管道品類,管道品牌有導購功能但並不屬於導購品類。

銀泰的定位屬於管道品類三大特性之“特色”,它針對年輕人進行選品,降低年輕人的交易費用,但這還是運營層面的。

因為認知層面上,銀泰似乎並沒有充分建立“年輕人青睞的百貨/購物中心”認知。

比如我今天才知道銀泰的定位是“年輕人青睞的購物中心”,估計多數朋友都是這樣吧,因此銀泰是否完成了有力的心智預售,值得商榷。

學員1:關於星巴克的價值分析,豁然開朗。

東哥:因為星巴克是產品品牌,和沃爾瑪不是一界的物種

學員1:它雖然有管道的能力,但在消費者心智中是產品價值。

在陪伴式社群重中,類似的實際案例對話還有很多很多,我們後續會陸續整理出來,與大家齊分享。

眾所周知,一場“定位”的線下培訓,個人的參與費用少則數萬元,市面上一場定位谘詢費可能需要百萬、千萬。

因為線下授課影響的人數有限,且堂堂爆滿,為了讓更多人獲得體系化學習的受益,筆記俠專門推出這門更新定位24講的線上課——僅399元。

看看聽過的學員怎麽說:

「品牌三問之『有何不同』——找到你的定位」

「品牌三問之『何以見得』——三個維度打造立體信任狀」

「顧客價值配方——顧客為什麽購買?」

當然,你甚至可以

三人拚團299元訂閱這門課程

一人學習思考,不如多人智慧碰撞

掃碼立即訂閱

可以在留言區提出你的疑問,

筆記俠會挑選優質提問,

邀請東哥解答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