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學面試要求家長帶學歷證書,考察的是學生還是家長

文/胡欣紅

(作者胡欣紅,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衢州市歷史名師;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一年一度的招生季即將來臨,讓孩子讀個滿意的學校,是所有家長的心願。為了孩子的將來,家長們也願意配合學校的要求。近日,四川師范大學附屬聖菲小學的一則入學面試通知引發熱議:家長要帶學歷證書面試。難道家長的學歷會影響孩子讀書?

在一個倡導教育公平的年代,一個小學挑家長的新聞無疑會引發公憤。2017年,上海一些民辦小學在與家長面談過程中用類似公務員考試的行測題測試家長,還有一所學校則要求登記祖父母的職務、學歷等信息。這些“考家長”的行為,被輿論質疑是製造新的“血統論”“出身論”。

聖菲小學要求家長帶學歷參加面試的消息甫一傳出,迅速引爆輿情,網友拋出了一連串問題:唯出身論再現?開啟勢利招生模式?錄取學生還是錄取家長?面對公眾的強烈質疑,該校負責人明確表示:“面試是不會看家長學歷的,要求帶學歷只是登記,以後學習有什麽活動的時候方便聯繫。”

登記學生家長的相關信息,便於家校合作,當然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學生還沒有錄取,就忙著登記父母學歷,為以後“方便聯繫”,如此“未雨綢繆”,令人費解。家長帶學歷“只是登記”,這樣的解釋難以自圓其說。並不買账的公眾紛紛嘲諷“此地無銀三百兩”,甚至有網友不無憤慨地懟了一句:“以後校長推選請帶上其父母智商測試證明,只是登記。”

有教無類是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既然如此,一些學校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前赴後繼地玩出各種“挑家長”的花樣?

一些辦學者往往會打出“促進家校合作”之類的旗幟,用以說明“挑家長”的合理性。不同社會身份的家長,對教育的認知存在差異固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這並不能成為“挑家長”的理由。簡而言之,無論家長的學歷、收入、教育理念有怎樣的差別,都不應該讓孩子為之買單。教育承擔著改變命運的神聖使命,出身於相對弱勢家庭裡的孩子,更應該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更何況,承擔育人重任的學校,本來就應該肩負起引導家長的職責。

站在一定的高度審視,教育本身應該是參差多態的,絕不是理念越趨同就越能育人。研究發現,錄取時“考家長”不僅減損社會福祉,對學校自身也是發展不利的。在美國,一些高校施行“繼承錄取”制度,優先錄取校友子女,受到了很大的爭議;而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高校明文拒絕“考家長”,錄取了不少多元文化背景的學生,反倒“後來而居上”。

基於種種考量,民辦學校“挑家長”被明令禁止。2019年3月20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規定,“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民辦學校,引導學校采取電腦隨機派位方式招生”。聖菲小學要求家長登記學歷固然耐人尋味,就其要求孩子面試本身,恐怕也站不住腳。

有教無類是教育,挑三揀四是生意。學校固然需要反省,家長同樣也負有一定的責任。表示“可以理解”的家長陳先生就認為,能在孩子入學前了解家庭彼此的氛圍,不是壞事,“都希望給娃娃一個好的環境,如果可以通過學歷來篩選和過濾一些好的家庭,家長也願意。”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些民辦學校之所以明裡暗裡地“挑家長”,正是迎合了相當一部分家長的需求。如果家長們端正觀念,集體抵製乃至舉報揭發學校的“非分之想”,還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

民辦學校有一定招生自主權,當然是好事,用好這樣的自主權可能為教育改革探索出新路。但教育是一盤棋,必須通盤考慮,不能因為“擇校到民辦”就可以隨意“自主”乃至濫用。民辦學校真正該發力的是探索出更先進、更科學的綜合錄取方案,而不是變著花樣“挑家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