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本年度最振奮的國內現象級藝術大展開展!濃縮半部中國古代書畫史

100824_p15_b.jpg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本年度至今最讓人振奮的國內現象級藝術大展,居然出現在遼寧省博物館。近日,隨著遼博新館的全面開館,國寶雲集的「中國古代繪畫展」「中國古代書法展」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式對公眾開放。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元趙孟頫《紅衣西域僧圖》、明仇英《清明上河圖》……

東晉楷書《曹娥誄辭》、唐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唐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北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元趙孟頫行書《心經》……

39件古代繪畫,46件古代書法,幾乎濃縮了半部中國古代書畫史。據悉,這些僅是第一批展品,曾引發觀展熱潮的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又名《萬歲通天帖》)將出現在第二批展品中,今冬與觀眾再次見面。

「春蠶吐絲描」「披麻皴」……在這些經典畫作中,找尋中國古代繪畫的代表性技法

了解中國古代人物畫的高度,看看現身此次展覽的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宋摹本、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便略知一二。顧愷之可謂中國美術史上第一位有畫跡存世的著名畫家,不過存世的皆非真跡,而是以摹本的形式。其中《洛神賦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尤以現藏於遼博的這件摹製水準最高,也是唯一圖文並茂的。畫中運用了一種名為「春蠶吐絲描」的技法,是中國古代人物的經典畫法,猶如春蠶吐出的絲一般,連綿不斷、粗細一致、悠緩自然、安靜優雅。畫中採用連續多幅畫面表現一個完整情節的手法,類似於當代的連環畫,這在此前的人物畫中亦是少有的。再看周昉,他的人物畫特別是仕女畫和佛像畫的造型被尊稱為 「周家樣」,與北齊曹仲達創的「曹家樣」、南朝梁張僧繇創的「張家樣」、唐吳道子創的「吳家樣」並稱為「四家樣」,是中國古代最早具有畫派性質的樣式,為歷代畫師推崇。容貌端莊,體態豐滿,色彩柔麗,透出一股富貴之氣,可謂「周家樣」最顯著的特徵。這些在描繪宮廷仕女於庭院嬉戲玩耍的 《簪花仕女圖》中都流露得淋漓盡致。這幅畫還讓人們得以窺見開創於唐代的中國傳統仕女畫的「三白法」。這指的是在人物的額、鼻、下巴用較厚的白粉染出,既能表現人的面部三個受光的凸出部位,又能表現中國古代婦女施朱粉「盛妝」的化妝效果。

領略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風貌,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不容錯過。中國古代山水畫分南北兩派,五代南唐畫家董源乃南派山水畫的開山鼻祖。而這幅《夏景山口待渡圖》又是他的典型之作。畫面以淡墨輕嵐繪就的,當是江南的自然風貌,只見煙雨空濛、草木華滋,令人不禁聯想起蘇軾筆下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這與北派山水畫標誌性的高聳峭拔的山石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董源創出著名的山水畫皴法「披麻皴」,中鋒用筆,圓而無圭角,彎曲如同畫蘭草,一氣到底,線條遒勁。

100824_p18_b.jpg

▲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

至於宋徽宗的《瑞鶴圖》,不僅體現著中國古代花鳥畫的登峰造極,還已遠遠超越了單一門類的繪畫。畫面以工筆展現鶴群盤旋於宮殿之上的壯觀景象,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簷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這樣的構圖一改常規花鳥畫傳統方法,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其中,上半部分描繪的20隻仙鶴組成的鶴群,呈現出20種不同的姿態——宋徽宗的畫注重寫實寫生,講究畫理法度,據載他曾親自挑選宮廷畫師,設題畫鶴,這百變的鶴群正源於他對周遭事物的密切觀察。下半部分聚焦的巍峨宮闕,流露出的則是細緻入微的界畫技巧,觀者幾乎可以看清殿脊上的塊塊灰瓦、飛簷上的隻隻瑞獸以及簷下木質鬥拱的緊湊結構。這樣的畫只可能出自宋徽宗之手。《瑞鶴圖》莊嚴肅穆中透出的神秘吉祥,分明是一種帝王之氣。也正因如此,這幅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享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殊地位。

100824_p26_b.jpg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局部

歐陽詢、張旭、宋徽宗、趙孟頫……親睹這些傳世真跡,書法史上一連串響噹噹的名字不只是傳說

儘管備受關注的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並未出現在遼博新開幕的「中國古代書法展」中,然而,這次展覽集結的書法作品,依然算得上「頂級陣容」。看看它們的來頭——

東晉楷書《曹娥誄辭》,中國現存最早的楷書墨跡。這卷墨跡講述的是1600多年前曹娥投江救父的感人故事,通篇以小楷書寫就,捺筆厚重、結體扁方,尚存隸書筆意,從中可以窺見早期楷書的筆法、結體特徵。在中國書法史上,東晉是書法演變最為劇烈的時代,也是書法藝術空前燦爛的時代。在此期間,隸書、章草向楷書、行書過渡,因此可以說東晉是楷書形成的重要階段,而這一東晉楷書《曹娥誄辭》又恰為迄今唯一存世的東晉楷書墨跡。

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的代表作。此帖首尾九行,前後78字,歐陽詢晚年寫就。歐陽詢其實最以楷書聞名,而他的《仲尼夢奠帖》卻被認為結體富於變化,最能表現出歐書勁險刻厲、矛戟森列的特色。

100824_p14_b.jpg

▲唐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局部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開創狂草書風格的典範,今草向狂草演變的實物例證。唐代書法大家張旭,有「草聖」之稱,他在張芝、王羲之今草的基礎上升華開創了狂草書風格,在激越情感牽動下促使節奏加快,似金蛇狂舞,又如虎踞龍盤,大有一瀉千里之勢。他的草書《古詩四帖卷》,在名貴的「五色箋」上,縱情揮寫了南北朝時期兩位文豪謝靈運與庾信的古詩共四首,落筆力頂千鈞,傾勢而下,行筆奔放豪逸、連綿不斷。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草書看起來癲狂,章法其實相當規範,很多細微的筆劃、字間過渡,交代得清清楚楚。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被譽為「天下一人絕世墨寶」。人們熟悉的宋徽宗書法,似乎僅限於他所獨創的「瘦金體」。這一典型書體的傳世作品卻並不罕見,比如在同期亮相的他為《瑞鶴圖》所作的題跋中即有體現。而這卷草書《千字文》更多的是可遇而不可求。全卷縱31.5厘米,橫1172厘米,筆翰飛舞的墨跡,書於全長三餘丈的整幅描金雲龍箋之上。這是宋徽宗40歲時的精意作品,筆勢奔放流暢,變幻莫測,一氣呵成,頗為壯觀。其底文的精工圖案,則由宮中畫師就紙面一筆筆描繪而出,與宋徽宗的墨寶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一幅曠世傑作。

100824_p25_b.jpg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趙孟頫行書《心經》,流落民間的「姐妹版」去年年底拍出1.9億元人民幣。自北朝以來,佛教信士以寫經為功德,但所寫經卷均用楷書。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用行書寫《心經》,在寫經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味。趙孟頫行書《心經》流傳至今的只有兩件,除了曾驚艷拍場的那件,另一件便藏於遼博,以冊頁的形式裝幀。此冊是寫給中峰和尚的,書法體勢修長,放縱灑脫,用筆方圓兼備,穩重端莊。冊頁上除了累累題跋,最後還有白描觀音、韋陀像各一紙。

>>>相關鏈接

解惑:為什麼是遼博?

銅鎏金木芯馬鐙、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即便在大牌博物館雲集的《國家寶藏》節目中,遼寧省博物館呈現的三件國寶依然光彩奪目。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創辦的第一座博物館,遼博現有的近12萬件/套藏品,遠不止於與白山黑水相關或是承載遼河文明基因,它們印拓著的,是幅員遼闊華夏大地的文明足跡。

段勇、李晨編著的《國寶星散復尋蹤——清宮散佚文物調查研究》一書顯示,遼博收藏的清宮散佚書畫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總數達146件(組)。其中,晉人小楷《曹娥誄辭》、唐歐陽詢行書《仲尼夢奠帖》、唐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宋徽宗趙佶《瑞鶴圖》等,都是絕世名作。這裡被認為是中國收藏晉唐宋元書畫數量最多、品質最精的博物館之一。

遼博彙集如此之多的國寶,有其歷史淵源。192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儀多次想方設法將藏於北京故宮的大批國寶文物轉移出去。被逐出皇宮的他,隨行帶著的珍寶都有幾十箱,從天津輾轉到長春。這些國寶文物曾存放在長春的偽皇宮「小白樓」長達13年。1945年 8月,日本宣布戰敗前夕,日軍準備將偽滿洲國國都遷移至通化,溥儀也從長春逃往通化。臨行前,溥儀沒有忘了親自精選書畫。最終選中的,在他看來可謂珍品中的珍品,為了能多帶一些,他不惜把書畫原有的楠木盒和花綾包袱皮統統扔掉。他這一行隨身攜帶的書畫在途中被東北民主聯軍通化軍區截獲,轉交東北文物保管委員會。

1949年東北博物館(現遼寧省博物館)成立之時,接收了其中部分重要書畫。與此同時,東北文物保管委員會也組織開展文物收集整理工作,在能夠找尋到的線索內,將散佚東北、華北各地的部分清宮散佚書畫徵集入藏當時的東北博物館。

作者:范昕

編輯:李思文

責任編輯:范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