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評論:機構調研五味雜陳 贏得尊重需力戒浮躁

  原標題:機構調研五味雜陳 贏得尊重需力戒浮躁

  證券時報記者 張婷婷 閆晶瀅

  樂歌股份董事長和平安資管投資經理因視頻調研不愉快而引發的“互懟”事件,在雙方沒有拿出更多證據之前,孰對孰錯依然是一場“羅生門”。不過,在這場鬧劇中,市場對於機構調研中存在的問題也予以了更多審視。

  有賣方研究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假設一家質地不好的上市公司,研究機構非說好,那只能影響到信任你的人,歸根結底會傷害自己的品牌。目光長遠的分析師會堅持自己獨立的判斷,絕少有扎堆行為。”

  看起來像一場行銷?

  近期,樂歌股份董事長“開懟”平安資管投資經理事件,在金融圈引發不少爭議。

  “作為局外人,我認為不排除買方調研員對上市公司已經公告過的事情沒有進行深入研究,但從公眾公司的角度來看,投資者或股東谘詢的任何公司相關問題,上市公司管理層都有責任有義務認真回答,而不應該開懟。”有北方中型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認為,此事看起來更像是上市公司的一場行銷,短期內吸引了市場的眼球,“比如我們也去看了下這家公司是做什麽的,是否有什麽好產品。”

  上述負責人表示,機構調研會分很多種形式。如果是比較充分的調研,假定這篇報告寫出來有哪些問題沒解決,調研員或分析師會提前列出提綱前去詢問,同時對一些上市公司已經公告的信息進行確認。實際上,機構調研分很多種,一般來說,首次調研確實需要研究員去工廠等現場實地看看;後期的跟蹤調研就沒有必要每次去現場,通過線上調研或者會議等方式就能解決;驗證式調研也未必需要到工廠、車間,通過會議方式通常也可解決。

  同時,目前業內也不排除存在“連軸轉”調研的現象。“比如一名調研員去一個地方要同時調研五六家上市公司,重點調研一兩家,順帶調研另外幾家公司,那麽準備不充分是可能的;或者說純粹是為了上下遊的驗證而前往調研,調研員隻關注一兩個問題,而並非是為了研究整個公司,所以存在詢問問題比較粗淺的可能性。”

  原來都是一盤生意?

  在雙方各執一詞之際,對於目前A股市場盛行不衰的機構調研,其生態環境究竟如何?

  實際上,一場標準的上市公司調研包括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券商分析師等等,調研目標、賣方、買方之間形成穩定的三角關係。其中,帶著“真金白銀”和投資意願的機構方自然居於最上層,無論是公募私募,還是險資、券商資管,都是潛在的未來“股東”,自然“得罪”不得。

  在機構調研的行業生態中,賣方分析師則往往起到“中介”“攢局者”的作用。在維護上市公司關係、撰寫研報之外,組織買方調研、提供交流機會,也是賣方機構的主要工作內容。

  那麽,賣方研究調研和買方調研有何異同?“簡單來說,買方出於投資考慮,問題往往提得更尖銳一些;賣方則大多不會‘為難’上市公司,有些提問更像是為了讓公司展現優勢,有‘一唱一和’的感覺。”北方某大型券商一名資深分析師認為,這樣的調研意義並不大,機構投資者也難以獲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此外,無論是機構調研還是研究報告,其研究深度和價值同樣廣受詬病。賣方研究和上市公司通常是長時間的跟蹤關係,買方機構則相對覆蓋面更廣,更常見的是一隻股票賣出了就不會時時緊盯,研究個股深度則有待商榷。

  除了此次樂歌股份“掀桌”指責基金經理“功課不做”、缺乏調研之外,夢百合董事長也曾對部分機構“缺乏價值投資精神”進行抨擊。誠邁科技滬矽產業等上市公司也陸續對券商研報發布“打臉”公告,聲稱“未接受機構調研,研報預測與實際差異較大”。上市公司、買方、賣方的鐵三角不斷有崩壞跡象,這也讓市場對機構調研的浮躁風氣和利益勾兌更加側目。

  不過,也有多名賣方研究人士對此並不認同。據數位賣方研究人士表示,大部分專業投資者或研究員不會將大量時間花費在實地調研上。一方面,現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越來越嚴格和透明,機構從公開渠道就可以獲悉很多信息;另一方面,現在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機構投資者覆蓋的公司比較多,實地調研的時間成本比較高,精力分配上會有側重點;第三,疫情廣泛催生了線上調研趨勢,機構發現線上調研的效率非常高,並且相對線下會更加合規。

  “至於說到機構研究扎堆傍大款、隻說好不說壞的情況,我想說的是,假設一家質地不好的上市公司,研究機構非說好,那只能影響到信任你的人,不信任你的人不會被你的報告所迷惑,歸根結底會傷害自己的品牌。目光長遠的分析師會堅持自己獨立的判斷,絕少有扎堆行為。”上述券商研究所負責人表示。

掃二維碼 3分鐘開戶 緊抓反彈行情!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王進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