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民國時包頭禹王廟廟會 因黃河水患而興起的南海子 成西北集散中心

中國歷史上與“闖關東”相對應的大移民便是“走西口”。受此影響,內蒙古中部地區打上了深深的漢文化的烙印。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托克托縣的河口村,扼守著水陸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水經注》裡便有“事聞於帝,帝日:君子也! 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雲中城西南二百餘裡。”這裡的君子濟說的便是河口村。

早在遼金時期,河口村便是南北貨物的轉運碼頭。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隨著開墾的移民越來越多,物資往來更為頻繁。從內蒙古運往外地的糧、油、鹽、鹼、甘草等貨,以及從內地運入內蒙古的日用雜貨,往來的各類客商都以河口村為唯一的貨運碼頭。“下行船可達山西河曲,上行船可直抵甘肅中衛”。清代道光年間,河口成為了著名的商運碼頭。後因為黃河水患,河口村官渡遭淹,以及民國綏遠到包頭鐵路的開通,原本河口官渡也就此轉移到了包頭南海子。

包頭南海子也就此一躍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和主要的貨物轉運碼頭。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南海子禹王廟廟會正式進入會期。廟會除了祭祀河神大禹,祭奠黃河裡喪命的亡靈,更是當地最為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

當時不光包頭縣的百姓,就連周邊各縣的百姓也會趕來廟會看戲,並借此進行物資交易。一時間,南海子禹王廟前人頭攢動,香火繚繞,熱鬧非凡。

每年廟會舉行期間,都會從外地請來名角連續演出多日。因“走西口”的關係,廟會上最受百姓歡迎的便是山西晉劇。

隨著夜色的來臨,又到了一年一度放河燈的時刻。人們早早的便在黃河岸邊站得人山人海,隨著第一盞河燈的下水,圍觀的百姓興奮了起來。按照傳統,河燈需要放360盞,隨著河燈的不斷入水,在黃河上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燈河。人們放360盞河燈的目的,原本是祈盼整年黃河水路平安,所以整個過程充滿了敬畏。需要在放河燈之前,向河神祭獻整豬整羊,並需要焚香磕頭虔誠祭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