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零售信貸賺得盆滿缽滿 互金企業成果要被奪走?

  來源:獨角金融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P2P和網絡小貸從2013年起入局消費金融市場,5年的時間已悄無聲息地滲透到消費場景中。

  而在2017年,這對兄弟在強監管下艱難前行。今年正值網貸備案的最後階段,P2P平台擔憂的問題除了合規,還有銀行傳統金融機構的壓力。

  業內人士告訴獨角金融,此前銀行組織人員到網貸公司學習風控技術,“雖然願意與同行分享經驗,但是現在網貸和銀行的關係有些微妙。”

  2018年第一季度已過,各大銀行財報相繼出爐,個人信貸業績亮眼,特別是移動端,確實證明了上述人士的擔憂。

  銀行零售業務亮眼

  銀行零售業務高速增長,零售貸款不良率有所下降。

  獨角金融發現,據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2017年年報披露,零售業務增長強勁。

  根據上表不難看出,三家銀行的零售金融業務營收、淨利潤均呈現上升趨勢;且零售金融業務營收佔總營業收入的比例也有所提升。那麽業零售金融業務佔比擴大,零售貸款品質如何?

  2017年招商銀行零售貸款不良率為0.89%,較上年末下降0.11 個百分點;平安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0%,較年初下降0.04%。

  在零售業績快速增長的同時,零食貸款不良率不增反降。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告訴獨角金融,銀行的風控優勢非常明顯,銀行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是中國最會玩風險的企業,與同做消金的非銀機構相比,風控水準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商業銀行,如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的零售貸款業務也增長強勁。

  據建設銀行2017年報披露,該行個人消費貸款新增同業第一,“快貸”電子管道個人自助貸款餘額1563億元,,新增1275億元。

  中國銀行2017年內地的個人貸款總額為 3.5兆元,同比增長 16.68%。個人汽車貸款、教育助學貸款繼續保持領先。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卿對獨角金融表示,“發展零售業務,一是靠客戶基礎,二是產品和用戶體驗,三是金融科技。”

  銀行2017年發力消費金融,也足以顯示出其在這些方面的優勢和潛力。

  為什麽半路殺出程咬金?

  零售貸款業務,在銀行之前的布局裡一直得不到重視,從銀行的巨集觀政策到業務員的執行上,批發貸款都更吃香。時過境遷,為什麽銀行現在又調轉視線,盯上了零售貸款業務呢?

  整個市場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

  201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放開市場準入,鼓勵符合條件民間資本、國內外銀行業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

  從這時起,更多P2P和網絡小貸入局消費金融市場,並迅速崛起。與銀行不同,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額度小,門檻低,為大量中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務。這為消費金融市場帶來增量用戶,還向全社會普及理財知識。

  依托互聯網,非銀類消費金融平台迅速打開市場。根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的《2017 中國互聯網金融年報》,消費金融的參與主體主要為“80後”、“90後”等消費觀念相對超前的群體,用戶年齡在20—30歲的佔比近六成。

  麻袋理財研究院研究總監路南對獨角金融表示,“隨著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大量非金融機構依托網絡平台‘跨界’進入傳統銀行業務領域,由此催生出諸多新產業、新業態。”

  另外,互聯網消費金融與移動消費場景融合,解決了傳統金融機構與用戶需求契合度低的痛點。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研究機會》數據,目前,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滲透率約在20%至30%左右,預計2018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放貸規模將達到9.21兆元。

  當“長尾”用戶的消費金融理念逐漸被建立起來,用戶征信意識覺醒時,對消費金融的發展也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由此,銀行也不得不愈加重視起零售貸款業務,前人既已栽樹,何不乘涼?

  而促使銀行向零售業務轉型的其他原因還有很多,路南告訴獨角金融,“在利率市場化的大勢所趨和跑馬圈地的慣性思維作用下,銀行的資金成本水漲船高,導致銀行整體利潤率下降。這也是原因之一。”

  利潤下降,消費金融風生水起,這也難怪銀行會調轉舵頭做消費金融了。

  無論是消費金融企業,還是銀行,都是趨利避害。分羹者眾多,必然會有競爭,作為消費金融行業的試水者,消費金融企業該如何應對這場戰爭?又能拿什麽和銀行競爭呢?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2017年12月1日,《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發布,在互聯網金融圈引起巨震,現金貸被打入死牢。各平台為了活命紛紛出海,背井離鄉;有些轉型分期業務,拚命扯下身上“現金貸”的烙印;有些則做起了第三方導流業務,提供資產通道,賺導流費。

  一紙檔案,引發了互金圈的一次大逃亡,場面壯觀。但是,餘震並未結束,傳統銀行調轉視線,發力消費金融,重視零售貸款業務,對業內的互金企業而言,又是一次不小的衝擊。

  銀行“家大業大”,在獲客成本、風控方面比互金企業都更有優勢。一家頭部的信用卡催收公司負責人向南對獨角金融透露,“信用卡催收比較講規範,作業模式有很多工藝,相比借貸平台,風控好很多。今年3月底有一天,全國的信用卡回款達到上千萬元,突破過往一年的水準。”

  如今銀行開始重視零售貸款業務,乘勝追擊,遭鎖喉的互金企業,是不是束手無策了?

  一位在銀行工作多年的業內人士陶函則向獨角金融表示,“銀行重視零售貸款業務後,互金企業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影響的。一般來說,如果不是特別急需資金的情況下,用戶會更願意選擇銀行貸款而不是網貸平台,因為網貸的利率太高了。”

  從網貸出世以來,因為“高利率”基因,一直飽受詬病。但因為其授信快、來錢快等優勢,異軍突起,迅速在市場站穩腳跟。而銀行與網貸平台高利率覆蓋高風險的戰略不同,其遵循的是傳統的授信邏輯,主要以信用卡數據為依據來判斷借款人的征信記錄,不願意承受高壞账率風險。

  “除非利率能夠下降,否則,借款人不急需用錢的情況下,網貸是沒有優勢跟銀行競爭的。”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接下來,銀行和消費金融企業如何角逐,誰更勝一籌還無法下定論。但是,這場好戲已經開始了。

責任編輯:謝海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