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靈山命案與西遊記“倒著寫”的奧秘

作者:茅十七

轉載自:一本神經

在西遊記第九十八回,歷經千辛萬苦的唐僧師徒四人終於登上了靈山,然而在半山腰的凌雲渡,卻發生了一起詭異的命案。

坐在無底船上的唐僧,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屍體漂了下來。

對於這樁命案,歷來有過無數解讀,甚至有陰謀論者說,悟空將唐僧謀殺在了這裡。

那麽事情的真相是什麽呢?

讓我們先從西遊記的結構說起。

西遊記的對稱結構

西遊記在結構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唐僧取經之路的首尾呼應。按美國漢學家浦安迪的總結,師徒四人到達天竺之後的故事,有很多細節和離開大唐之前相同。比如第八十八回,師徒四人來到天竺國玉華州:

原來那關廂人家,做買做賣的,人煙湊集,生意亦甚茂盛。觀其聲音相貌,與中華無異。

所以在原著中,這裡的印度人和中國人長相是一樣的,只是電視劇為了體現異域風情,才設計了各種奇裝異服。

印度人和中國人長的一模一樣,是西遊記作者沒常識麽?

然而書中不少地方描寫過番邦胡人的相貌,比如第七十三回,唐僧師徒來到黃花觀,道士打扮的蜈蚣精正在那裡丸藥,他的長相是:

面如瓜鐵,目若朗星。準頭高大類回回,唇口翻張如達達。

瓜鐵,指一種青黑色的鐵;準頭,即鼻頭;回回,不必解釋;達達,即韃靼。

所以,作者對當時西方民族的相貌特徵還是有認識的。

浦安迪認為,作者之所以在八十八回寫印度人和中國人相同,目的在於呼應第十三回。

在八十八回,師徒一行重返禮儀之邦;在第十三回,唐僧正好跨出大唐疆界,深入不毛之地。

八十八回到達玉華州後,悟空八戒沙僧收了三個徒弟;第十三回離開大唐後,唐僧也正收了猴豬沙三個弟子。

又如後來在天竺國,假公主拋繡球砸中了唐僧;而在唐僧出生之前,正是他媽殷小姐拋繡球,砸中了他爹陳光蕊。

由浦安迪這個思路繼續往下推,還會發現更多的前後呼應。

像銅台府寇家莊,唐僧在這裡為寇洪做了一場法事——圓滿道場,其排場與過程“與大唐的世情一般”;而在動身取經之前,唐僧也正在長安為唐太宗做過一場水陸大會。

寇洪和唐太宗這兩位金主,他們身上也有著明顯的共同點——都曾死後入冥,通過人情關係還陽,一個延壽一紀(十二年),一個增壽二十年。

繼續考察下去,如來也變得話嘮起來。當唐僧到達靈山大雷音寺,這位西方長官人對天朝的道德及人權狀況大大批判了一番:

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鬥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解釋災愆。三藏:有法一藏,談天;有論一藏,說地;有經一藏,度鬼。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徑,正善之門……

這一長串話,他在第八回策劃取經一事時也說過,內容大同小異。

在取經的開始和結尾,在大唐境內和天竺國土,出現這麽多的重複性情節,這是為什麽呢?

浦安迪認為,這體現了西遊記結構的精妙,作者匠心的獨到。

也有意見認為,這是作者寫到後來有點江郎才盡,所以翻用以前的情節湊字數,這個判斷未免有點草率。

其實如果按西遊記充滿了修道隱喻這一設定出發,是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的:

佛家講證悟自性,所謂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

道家講返本歸元,所謂順則成人,逆則成仙。

無論佛道,修行之路都是一條發現自我本真,提升自我潛能之路。唐僧取經十萬八千里,最終還要落在反求諸己上。

所以修行之路就是一條回歸之路。眾多相同意向的重複,隱喻的是修行者對自我“故鄉”的回歸。

唐僧離靈山的終極智慧越近,也就離自己的本原“生身處”越近。在這個意義上說,天竺即是大唐,大唐即是天竺。

這就像悟空在第八十五回念的那四句頌子: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曾經有個如果西遊記倒著寫的段子很火,其實要按這種首尾呼應的結構來看,至少在天竺這一部分,西遊記本來就是倒著寫的。

唐僧命案的謎底

沿著這個方向,還可以解釋唐僧為何會在靈山路上看到自己的屍體。

九十八回來到靈山腳下時,師徒四人首先遇到的是玉真觀的金頂大仙:

那大仙笑吟吟,攜著唐僧手,接引旃壇上法門。原來這條路不出山門,就自觀宇中堂穿出後門便是。大仙指著靈山道:“聖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藹千重的,就是靈鷲高峰,佛祖之聖境也。”

佛教大本營靈山的腳下,必經之路卻修了一座道觀,這正是佛道同門的隱喻。當然了,陰謀論愛好者可能會有更多的解釋。

登上靈山,走不了五六裡,唐僧師徒路阻凌雲渡,只見一道活水,滾浪飛流,約有八九裡寬闊,只有一根又細又滑的獨木橋,只有悟空走得過去,唐僧搖手,沙僧咬指,八戒甚至嚇得趴在了地上。

眼看獨木橋走不得,幸好有接引佛祖撐一條無底船前來,唐僧等人才撐船過河。

獨木橋、無底船,這兩個詞千百年來一直被佛道兩家用作修道隱喻。

悟元子劉一明對此的解釋是:獨木橋象徵的是無為之道,最上一乘之道;無底船象徵的是有為之道,金丹之道。上智之人,可以頓悟大道,所以心猿悟空可以輕鬆走過獨木橋;中智之人,必須漸修,要靠金丹之道修煉正果,所以唐僧八戒沙僧要靠無底船到達彼岸。有為之道雖然不如無為之道能直接明心見性,但勤修漸進,最終也能修成正果。

這個解釋頗有道理,因為後面的情節也有呼應——唐僧一開始取的是無字真經,燃燈古佛笑雲:“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所以才遣白雄尊者掀翻經包,引唐僧師徒回來換取有字真經。

無字真經與有字真經,正如獨木橋和無底船一樣,象徵的是無為之道和有為之道。

再回到凌雲渡。無底船上,唐僧儼然成了鬼片男主,看到自己的屍體漂在水上:

那佛祖輕輕用力撐開,只見上溜頭泱下一個死屍。長老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撐船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

這個情節的修道隱喻,一般解釋為“出元神”,指到達了修行的極高層次,陽神出竅,捨棄凡胎。

結合西遊記的首尾呼應結構來看,在唐僧取經之前,這個意象其實早發生過了——八十一難的第三難是滿月拋江,剛出世時的江流兒,也正是這樣在水上漂著。

凌雲渡的唐僧屍體,呼應的正是當年的嬰兒誕生。

道家修行有一個至高法則:順則成人,逆則成仙——人一出生,先天祖氣斷開,順著自然法則生兒育女,同時也有了衰老和死亡;而反著方向修道,逆天而行的話,則可以盜天機為我用,返樸歸真到“嬰兒”狀態,進而體會宇宙大道的終極奧妙。

而這一條無底船,正是逆水而上的:

三藏回頭,忽見那下溜中有一人撐一隻船來。

這正如張三豐《天邊月道情》所說:

大神通火裡栽蓮,高匠手逆水撐船,逆水撐船休要亂。主人翁掌定風帆,浪滾中采取真鉛,那時方赴靈霄殿。

所以經過凌雲渡後,唐僧出死入生,返本會原,證悟大道,體會到了生身之前的本來面目。

修行旅程的真正終結

對於凌雲渡的元神出竅情節,有意見認為這象徵修道的最高境界,唐僧從此修成正果。其實並非如此,另一條旅程才剛剛開始。

在古代的修道理論中,對元神出竅後的修煉還有很多論述,有的說要“六年溫養”,有的說至少還有一年修持,否則還有可能前功盡棄。

因為情節安排上的原因,作者將這一過程大大簡化了——在靈山取得真經之後,唐僧經歷了剛好八十難,還要再增加一難通天河落水,方能湊足九九歸真之數。

由此可以理解第八十一難中的那些詩,比如八金剛把師徒四人從天上扔下通天河邊時,是這麽說的:

莫把經章當容易,聖僧難過許多般。

古來妙合參同契,毫發差殊不結丹。

即便修行到元神能夠出竅的境界,仍可能有很多意外,導致金丹難成,“毫發差殊不結丹”,行百裡而半九十。

唐僧師徒落水上岸之後,忽然又一陣狂風,天色昏暗,飛石走沙,極為恐怖。悟空對此的解釋是,此乃陰魔鬼神,欲奪所取真經。

風雷陰魔,象徵的正是修道過程會出現的眾多幻景。

在通天河這一難完成後,書中的詩句是:

自此清平歸正覺,從今安泰到仙鄉。

曬經石上留蹤跡,千古無魔到此方。

九九八十一難到此功德圓滿,唐僧終於能夠成佛了。

從第一難金蟬遭貶到最後的金蟬成佛,唐僧又走回了十世輪回之前的起點,倒著寫的取經旅程,至此也終於走到了終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