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懿封後,歷史上皇帝女人的婚禮都是啥樣的?

這幾天微博一團喜氣:恭喜如懿喜提皇后

華麗的場景,考究的服飾,還有牽手發糖的帝後

讓吃瓜群眾紛紛狂讚打CALL

如懿升職記的氣場穿搭

首先狂讚的是如懿皇后一米八的氣場。

我們的如懿,剛從冷宮出來就升職成為大清朝公司二把手,你說這衣服能不講究嗎?

所以,大清朝公司特別設計一套朝服,作為皇后一生可以穿到最“高大上”的服飾。由內到外,穿著順序分別為朝裙->朝袍->朝褂。

朝裙是穿在最裡面的衣服,是避免走光才設計出來的,款式就是一片裙,有分半身裙和全身裙。

至於為何要穿朝裙在裡面,是因為套在外面的“朝褂”和“朝袍”都是雙邊開衩,容易在行動時走光。

這種設計其實是因為以前的滿族姑娘都要會騎馬,雙邊開叉比較不會限制腿的行動。

演化成禮服後,不需要穿著騎馬了,但因為清宮規定滿族老祖宗的服裝規矩不能改,所以只得在裡面加襯裙,就是朝裙的形製。

(清雍正「石青色寸蟒妝花緞袷朝裙」,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注意看如懿行走的時候,她身上的朝袍會外翻。所以裡面一定要有朝裙做內襯。另外注意如懿身上的朝袍是明黃色,是皇后才用的顏色。 

朝袍的形狀像件沒有腰身的長大衣,圓領,對襟。使用明黃色為底,只有在馬蹄袖、兩側護肩、披領的部分用石青色。衣服的袖口、領口、下身邊緣都要鑲金片。沒看錯就是金片。很豪華上等級有木有?

不過最貴氣的還是繡上去的龍,皇后可以用五爪金龍24條,其中正龍6條,行龍18條,中間裝飾五彩雲紋和海水江崖等紋飾。

不多話,直接上大圖:

朝褂是套在朝袍外面的長背心,無袖,圓領,對襟。整體都是石青色,上面繡五爪金龍。朝褂的邊緣用珍珠、綠松石、珊瑚裝飾,朝褂上用綴銀鎏金鏨龍紋扣。

(清乾隆「石青緞繡金龍棉朝褂」,據考證是孝賢皇后的遺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另外朝褂的等級區分在個很低調的地方,就是領子後面垂的絲帶,稱作絛。絛有分顏色,只有明黃色才是皇后用色。

接著講一下作為一個皇后,應該使用的首飾配件:

朝冠:“......頂三層,貫東珠各一(東珠:滿語為”塔娜“清朝將產自東北地區的珍珠稱為東珠,用以區別產自南方的珍珠)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綴金鳳七,飾東珠各九、貓睛石一、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六、未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絛二、未綴寶石。”

金約:原意為“箍住”。在佩戴朝冠時需先戴金約,用以束發。金約由金箍和後部所垂綴的珠串兩部分組成。以其上鏤雕的金雲紋、鑲飾的珠寶數目、以及所垂掛珠的形製決定後妃地位等級的高低。

(金鑲青金石金約,《皇朝禮器圖式》乾隆年內府彩繪本)

只有皇后可以用“五行二就”。五行指五段垂珠,二就指垂珠被青金石分成兩段。這是皇后的標記。

領約:滿族女孩子戴項圈的習慣被保留到清代,就形成領約的形製,但隻出現在正式的典禮,以所飾東珠的數量以及兩端所垂的絛帶顏色區分等級。皇后的領約是鏤金做的,根據《大清會典》規定:“飾東珠11,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絛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綠松石各二。”

朝珠:女性佩戴朝珠都要3盤(串),佩戴方式:左右交叉各一盤、中間正掛一盤,皇后的朝珠是東珠一串、珊瑚兩串,中間正掛的是東珠朝珠,左右交叉的是珊瑚朝珠。

如懿的皇后冊立儀式

值得肯定的是,《如懿傳》的冊立禮拍得非常好。

如果帝王婚後登基,要給福晉補辦一個冊立禮,正式封為皇后。冊立儀式分為兩部分:一是冊立禮、二是慶賀禮。

冊立禮的過程簡單描述一下:皇帝讓文武百官準備好皇后專用的冊、寶(印章),再讓大學士和尚書充當正副使者,到皇后宮中頒發給皇后就完事。

(《如懿傳》中持節準備去頒發皇后冊寶的傅恆)

事實上,冊立禮真的辦起來要鬧騰好幾天。

首先,要事先準備好頒給皇后的冊、寶(印章),製作由禮部負責,翰林院翰林則負責撰寫冊文、寶文。

根據《大清舍典》規定,皇后金寶的形狀是“蹲龍鈕(匍匐的龍型)、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玉箸文(西周金文字體的一種),用三等赤金五百兩。”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皇后之寶」,寶就是印章)

金冊則規定是“金冊十頁, 每頁高七寸一分,闊三寸二分, 用 三等赤金,十有八兩。”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同治元年“孝和睿皇后”玉冊」,皇后冊寶康乾年間原是由黃金製作,後改成玉石,皇后金冊目前沒有實物)

冊立禮當天,皇帝必須象徵性檢閱過冊寶。到了吉時,大學士在前引路,後面有人扛著龍亭,龍亭上面放金冊、金寶,一行人到皇后的宮殿宣旨。

(《如懿傳》複原放著冊寶的龍亭,一行正浩浩蕩蕩向如懿的宮殿走去)

而皇后已經在自己的宮殿等待來使,宮殿要準備四張桌子,稱作“案”。正中是節案,南為香案,上面有熏爐,香案前有拜位,讓皇后跪拜用。另外東、西方向各一個冊案、寶案。

使節在宮門停下,將節、冊、寶交給宮內的太監,太監會依序放在桌上。使節的“節”放在節案上、冊文和寶文陳放在東邊的桌上。接著,皇后下跪,由宣讀女官方宣傳讀冊文,念完後把冊文奉送給皇后,叫做“授冊”。拿到冊文的皇后再放到西邊的桌上。

(《如懿傳》的授冊過程,注意宣讀冊文和授冊的人,和《大清會典》的規定一樣,是由女官完成)

接著再由女官方宣傳讀印章文字,再授予皇后。儀式一樣。冊、寶在桌上擺放完畢後,下跪的皇后依指示行六肅三跪三拜禮。

禮成以後,冊、寶留給皇后,大學士會拿回“節”回去向君主複命。

然後呢?當天就結束了。

電視劇內的如懿要盛裝走到太和殿和乾隆手牽手,跟晚上大婚一樣只是編劇灑的狗糧,當不得真的。

因為,第二天還一堆事呢,有慶賀禮要舉行。

第二天慶賀禮行程是這樣的:皇帝和皇后要到景山的壽皇殿,拜祭清代列祖列宗畫像。這是唯一皇后和皇帝同框的時候。

接著皇帝在王公和文武大臣的陪同之下,登臨太和殿,接受諸王、文武百官的朝拜,同時皇帝頒詔宣示天下已經冊立皇后。

皇后則是回到自己宮殿,接受皇貴妃率領六宮妃嬪至宮內行禮。貴人及皇子、皇孫也要分別到皇后宮內行禮。

不應該存在的“婚禮”

還記得之前狂上熱搜的皇帝“登基攀岩”嗎?好好一場皇帝登基大典,服化道到位了,氣勢也出來了,就因為乾隆踩在丹陛石上攀岩的的橋段萎了下去。

同樣是禮俗場面,這次的《如懿傳》又雙叒叕犯錯了。

到底問題出在哪呢?

顧名思義,皇帝和皇后結婚叫大婚。但在清代宮廷,只有即位後的皇帝,和選定的皇后成婚,才會舉行“大婚”儀禮。

而已婚的皇子若有幸成為皇帝(乾隆就是一個),福晉會自然晉升為皇后。但在宮中只會補行“冊立禮”,不會另外舉辦大婚。

所以,清宮中真正有榮幸辦過大婚的皇帝,只有順治、康熙、道光和光緒4位,共通點都是年幼即位為帝,成年後再選出皇后,舉行大婚儀式。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回的話可以引用在這裡吐槽《如懿傳》:“這是什麽話!皇上大婚一般是指這位皇帝登基之前沒有娶過正妻,是登基以後結的婚,這場婚禮被稱為皇上大婚。要是皇帝登基之前已有了妻室,那麽登基後也不會舉行大婚。即使第一位皇后死去或被廢,再另立皇后,也不會再舉行大婚。”

《如懿傳》如懿冊立皇后晚上換的衣服,模仿北京故宮收藏的「大紅色綢繡八團龍鳳雙喜棉袍」製作。原屬於光緒帝的隆裕皇后大婚著用,是清宮收藏唯一一套皇后大婚吉服。大婚服的數量這麽稀少的原因,就是因為清宮真正的大婚儀式非常稀少。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光緒「大紅色綢繡八團龍鳳雙喜棉袍」正品)

考慮到乾隆是婚後才登基的,按道理,婚前那群鶯鶯燕燕跟著他進宮,最多也只是再冊封而已。

因此如何評價《如懿傳》又演了一次乾隆皇帝和如懿皇后的洞房花燭夜?我不禁怒吼:“這叫再婚!不叫大婚!”

《如懿傳》裡乾隆和被封為繼後的如懿的“再婚”儀式。考量到登基前已婚的帝王不可能再辦大婚儀式,只能稱為“再婚”了

說到這裡,一樣都是婚前嫁給乾隆,《如懿傳》的富察琅嬅作為正福晉,要補辦大婚也應該從她開始,但是劇中她自動變成皇后母儀天下了,累死自己不說,最後還得不到老公的愛。

反而是如懿作為繼後,不但有轟轟烈烈的冊立典禮,連大婚儀式都舉行了,還當著眾多大臣面前手牽手撒一波狗糧。

這就是無論如何,愛一個人就應該給她一場婚禮嗎?(此處婚慶公司廣告位招租)

參考資料:

宗鳳英著《清代宮廷服飾》

故宮博物館編《清宮後妃首飾圖典》

任萬平《清代皇帝大婚禮俗述評》

朱子彥,周凱《清代后宮制度論述》

關雪玲《清代後妃寶印》

慶寬畫《光緒大婚典禮全圖冊》

王樹卿《清代皇后的冊立》

撰 文 |  莎莎

編 輯 |  卷卷

圖 片 | 來源於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