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溜索村的上學路:9歲小學生溜索過江 輾轉53公里讀書

2019年3月24日,大石頭組的12個小學生在海拉鎮政府的安排下,先通過溜索到對岸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火紅鄉耳子山村槽槽組,然後坐車繞到上遊3公里的大岩洞水電站水電施工橋回到海拉鎮所轄地,再繞著蜿蜒險峻的峽谷道路行駛大約50公里,歷時兩個多小時到海拉鎮紅輝小學開始寄宿生活。

攝影/陳傑 文字/劉旻

剪輯/篝火故事

策劃/中國人的一天 x 螢火計劃

出品/新京報 x 騰訊新聞

點擊視頻觀看:小學生溜索過江上學路

花果村大石頭組,地處雲貴交界的牛欄江大峽谷深處,兩岸是如刀劈斧削般的大岩山,懸崖峭壁林立,谷底江水奔騰咆哮。牛欄江是金沙江的支流,發源於雲南省昆明市,長423公里,落差1660米,流經雲南省東部和貴州的威寧縣境,在雲南省昭通市注入金沙江。

大石頭組分為上下兩個寨,房屋散落在牛欄江邊的陡峭山地上,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火紅鄉耳子山村槽槽組隔江而望,兩條百米長的溜索將兩岸連接起來。現在是牛欄江的枯水期,加上上遊大岩洞水電站截水發電,江水水勢較小,但往返兩岸依舊需要溜索過江。大石頭組至今不通公路,通向外界只有兩個途徑:一個從峽谷底部爬升1100米到大岩山頂的環山路,只能徒步,單程22公里,耗時約7小時;另一個途徑是溜索到對岸的水電路搭乘便車外出,單程53公里,需要2個多小時。

自1999年以來,大石頭組一批又一批小學生,需要每天凌晨4點多起床從各自家中出發,大約5點左右匯聚到大岩石荒田溝口集結點,在漆黑的夜裡,打著手電抹黑爬山,通常歷時3到4個小時到達山頂的花果小學,整個上學路需要爬升1100多米,路程約8公里多。每天放學也是走同樣的路,因為是下坡,用時在3小時左右。

2017年,隨著精準扶貧的推進,大石頭組作為整體搬遷的自然村,逐步進行了易地安置,從原來的70多戶減少到目前的29戶。在這29戶中,除了排隊等待的家庭外,有10戶因各種原因,主動放棄易地搬遷,當中4戶家庭的12名孩子在花果小學就讀。考慮到這12名孩子每天上學辛苦,今年3月,海拉鎮政府與4戶家長商量,決定將這些孩子全部轉到有寄宿條件的海拉鎮紅輝小學,讓孩子們每周返家一次。

3月23日,大石頭組上寨的6個孩子在牛欄江邊上的泉眼處洗衣服。轉學前的一天,孩子們都在家做準備工作,按寄宿時間安排,孩子們每周日上學,周五返回家中,每周寄宿5天。

下寨13歲的劉章橋和12歲的妹妹劉章忍也把衣服洗好晾曬,劉章橋是家裡四兄妹中的老大,因為爸爸劉福查腿部有殘疾,他每天放學回來常幫父母乾農活。寄宿後,每周回來一次,他最擔心的是爸爸做農活身體吃不消。

劉章橋與12歲的弟弟劉章忍、11歲的弟弟劉章越、10歲的妹妹劉章秒在一起玩耍。爸爸劉福查說最小的兩個孩子身體比較弱,他最擔心寄宿期間每周往返40多公里的徒步,孩子會吃不消。

3月24日,轉學當天,9歲的卯米會在廚房烤衣服,23號陰天,衣服沒乾,出發之前,卯會米打算把衣服烤乾再帶走。

卯米會和姐姐卯會朵在臥室裡商量帶哪些衣物。她們睡的房間沒有安裝燈泡,只能透過一個書本大小的方洞,照進房間裡一點微弱的光。

媽媽陳慶花用舊衣服給卯米會等3個孩子每人縫了一個枕頭,寄宿學校後,要一個星期才能見到孩子們。

劉桂仙、劉福仙和劉桂朵三姐妹吃著她們自己做的晚飯:一盤自己家醃製的臘肉,一盤蔬菜和一份青菜湯。她們的爸爸劉述材和媽媽王碑銀都在雲南打工,姐妹3人和72歲的爺爺劉明學和73歲的奶奶卯留玉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基本每天隻做一頓飯,且吃飯時間在下午4點左右,三姐妹都是放學回來7點左右做飯,周末也是自己做飯,她們這樣已經多年了,配合起來特別麻利。

爺爺劉明學年過七旬,照顧三個年幼的孫女也有點力不從心。三姐妹上寄宿學校曾一波三折,起初她們的爸爸不同意寄宿,一是孩子們寄宿會增加日常開支,二是路途太遠。不過,三姐妹倒願意寄宿,她們覺得一周辛苦兩天比每天上學都辛苦好太多,所以更願意住校。另外,寄宿期間的食宿不用花一分錢,孩子們也表示不花零錢,爸爸這才同意她們寄宿。

王方賢和弟弟王方雲穿衣準備出發,80歲的奶奶伍年妹在門口送他們,孩子們第一次離開奶奶一周,有點不捨。伍年妹最擔心的是兩個孩子太調皮,要是在學校打架,自己管不過來。臨走時,伍年妹反覆叮囑他們要團結,不要打架,要認真讀書等等。

王方賢兄弟和劉章橋四兄妹6人,在劉章橋媽媽高香香的陪同下,往上寨走,他們要和上寨的卯會朵3姐弟和劉桂仙3姐妹會合,一起坐溜索過江,然後坐上等在對面的鎮上安排的車,去學校報導。劉章橋的背簍裡,是弟弟妹妹一個星期的換洗衣服,高香香這次要跟著孩子們一起到學校,了解他們的寄宿情況,代表大石頭組孩子家長和學校建立聯絡。

12個孩子在劉桂仙家集合出發,大石頭組地勢險峻,每條路都不好走,孩子們靈活的在陡峭的路上跳躍,前往牛欄江邊的溜索處。

花果村委副主任劉述參給9歲的劉桂朵綁好安全帶。這是劉桂朵第一次溜索上學,此前她溜索過江都是跟家裡人到對面雲南去趕集,大石頭組的孩子們 “過溜”技術很熟。劉述參說,“過溜”是村裡男女老少必備的技能。家裡孩子小的時候,都是背著“過溜”,等到了6歲孩子就得自己過。

12個孩子一個個溜索過江,現在是枯水季,牛欄江水勢不大,孩子們表現都比較從容。不過,到雨季牛欄江水位暴漲,水最大時,溜索距離水面不到3米,激流濺起的浪花能打到溜索人的腳上,大人都發怵。

枯水期,溜索離牛欄江大約15米左右,恐高的人沒人敢溜索。據大石頭組70歲的村民伍正明說,溜索歷史有200年,以前用竹子做的篾索,還出現過篾索斷了,摔死了人,記得出事有三四起。近20多年才使用鋼索,鋼索也出現過事故,主要原因是沒有在腰上系好安全繩,有一次,一個村民安全繩沒系好,過到河中間倒掛金鐘吊在上面,後來被人救下來。現在溜索都要系好安全繩,沒再出過事故,雖說有驚無險,但外人還是看著害怕。

卯米會在幾個孩子中年齡最小,她說溜索一點兒也不害怕。百米溜索,從上到下,再拽回吊環,每過一人大概4分鐘,12個人加上家長等,用時一個小時多。

孩子們溜索過江後,分坐上鎮政府的兩輛車,王方元第一次坐車,尤為興奮。12個小學生,有一半以上從來沒有坐過汽車,所以,大部分坐上車,行駛在曲折山路上,很快就出現暈車並嘔吐。

從家裡出發,溜索過江到雲南,再坐車回到貴州,輾轉約53公里終於抵達海拉鎮紅輝小學,用時2個半小時。到學校後,校長唐國樹帶著各接受班的班主任及男女宿管老師等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們的到來。

為了避免孩子們對陌生環境不宜適應,學校將7個女生安排女生宿舍樓的同一宿舍,5個男生安排在男生宿舍樓的同一個宿舍,由於寄宿學生較多,比較擁擠。校長唐國樹告訴記者,新宿舍樓在建,將來建成投入使用,可以將一部分學生分流到新宿舍樓。

3月25日,星期一,上學第一天,老師糾正2年級卯米會的一些不規範動作。由於孩子們過去在每天疲憊狀態下,嚴重影響學習,成績和班級其它學生差距較大,各班班主任將大石頭組的12個孩子都安排的前排,以便讓孩子們上課注意力集中,並方便輔導。

副校長王維章說,最調皮的5年級學生王方賢是12個孩子中字寫的最好的,而且學習積極性很高。

在海拉鎮紅輝小學寄宿,有更明亮的校舍和更大的活動空間,沒有每天7小時的艱辛上學路,也沒有每天的做飯等家務,孩子們投入學習的時間更多了。

然而令家長和鎮裡擔心的是,今後孩子們每周往返,走溜索過江坐車這條路機會不多,因為鎮政府不可能每次都接送,而對岸是水電施工道路,道路從上遊到對面槽槽組就終止,沒有公共交通,偶爾有從鎮上來的運送物資的車輛到對岸。所以,溜索過江再搭汽車這條上學路將來機會很少。

那麽,將來孩子們每周主要從學校往返家中的道路還是得繼續徒步爬1100米山路,到大岩山頂花果小學,上了環山路後,距離海拉鎮的紅輝小學還有15公里,而環山路沒有公共交通,只能繼續步行,上學單程大概7小時,放學即使是下坡,單程也需要5個小時。

走這條路,每次上學單程要徒步22公里,其中陡峭山路7公里,到每周五放學也是同樣的距離,只不過是下坡路。家長擔心路途遙遠孩子吃不消,而且15公里水泥路來往農用車輛、施工車輛較多,更是危險。

一位教師表示,目前最穩妥的方法就是采取全日製寄宿,但是海拉鎮目前沒有任何寄宿小學具備這個條件。

海拉鎮分管教育的副鎮長孔德亞接受採訪時表示,按當地現有條件,目前大石頭組的12個小學生寄宿到鎮裡的紅輝小學已是最優化方案。但是,花果小學還有160多個學生,有一半以上因為上學路途艱難,而具備寄宿的條件,但是花果小學沒有宿舍樓,短期內,還沒有好的解決方法。

如果你想幫助他們,請點擊【助力孩子最難上學路】,讓他們的上學路容易哪怕一點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