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忠臣與能臣長孫無忌之死給我們的沉思是什麽?

作者:李大奎

一、長孫無忌其人

在唐朝牛人大咖中,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長孫無忌無疑榜上有名,且首屈一指。

他於公元594年出生於河南洛陽,字輔機,鮮卑人,原本有顯赫的家庭家景,父親孫晟系大隋右驍衛將軍,母親又是北齊樂安王(後任隋朝揚州、洮州刺史)高勱的女兒。只因幼時父親早早去世,其異母兄長長孫安業當家,長孫無忌不受待見,母親便領著他及其妹妹長孫氏到渤海舅父高士廉(時任隋朝治禮郎,後為大唐的申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家中撫養長大。

長孫無忌自小勤奮好學,生性聰慧。在舅父高士廉的悉心培養下,博通文史,頗有計謀。與李世民乃布衣之交,關係甚好。李淵率子太原起兵後,長孫無忌便投軍於李世民,從此追隨李世民征戰四方,為其"智囊",心腹謀臣,立下赫赫功勞。後封上黨縣公,成為秦王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員。

(長孫皇后)

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氏在舅父高士廉作主下,後來嫁給李世民為妻(即後來很有賢名的長孫文德皇后)。此後,長孫無忌便與李世民的關係更進了一層,成了姻親、郎舅。

在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磨刀霍霍準備向李世民下手時,長孫無忌當即聯絡房玄齡、杜如晦等骨乾人員,力勸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爭取儲位,得到許可後,參與策劃有名的"玄武門之變",取得成功。

李世民由此上位,登基稱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他對長孫無忌給予了至高的評價:"無忌聰明鑒悟,雅有武略。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二、貞觀年間的意氣風發

李世民登基稱帝後,更對長孫無忌信賴有加,委以重任,將其列為大唐二十四功臣之首,令畫家閻立本按真人比例繪圖掛於凌煙閣,以彰其功。

長孫無忌亦一以貫之忠心耿耿地輔佐大唐,成為初唐有名的政治家。

貞觀元年(627年),33歲意氣風發的長孫無忌便任吏部尚書,封齊國公。同年七月,加封尚書右仆射,以宰相之尊輔國。

此後,長孫無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趙州刺史、揚州大都督,領司空、司徒,檢校中書令,太子(李治)太師,主持尚書、門下省事務,改封趙國公,以"功臣第一"的殊榮尊享最為耀眼的官爵奉祿。

在貞觀十九年(645年),隨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代侍中職,親率萬餘精兵阻止敵軍援兵,迫降敵軍主帥高延壽、高惠真等人,取得了圍攻安市城之戰的勝利。

後來在李世民立儲這一事關"國本"問題上,長孫無忌的建言猶如"定海神針",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育有嫡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和九子晉王李治。按常理,皇位是輪不到能力平平、還有些懦弱的李治的。

但歷史就是這樣陰差陽錯,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轉了彎,翻了篇,就將原本不可能的意想不到變成了現實。

因太子李承乾荒淫無度、不好學、隻愛玩樂,又因有足疾以致腿瘸後性格大變,在心靈扭曲下,見父親唐太宗不看好他,便悍然發動政變。這無疑是以卵擊石,還沒起兵,消息就洩露,太宗皇帝輕輕鬆松地處置了李承乾,廢去太子位,貶為庶民。

野心過大的四子李泰以為這下自己當上太子穩操勝券,在得意忘形之下做出了威脅弟弟李治的荒唐事:"你與叔叔李元昌交好,現在元昌與承乾一同造反,你不害怕嗎?"

李泰此舉令太宗皇帝大怒,對他產生了懷疑,認為其心懷鬼胎,又把李泰打入另冊。

在承乾、李泰雙雙無緣"太子"位後,李世民便召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重臣在兩儀殿商議立儲人選。

在舅舅長孫無忌力挺下:臣請立晉王為太子,有不從者請誅之。晉王李治(小名雉奴)脫穎而出,終晉為太子。儘管後來太宗皇帝擔心李治懦弱的性情難以執政,有改立"能文能武,又備受百姓愛戴"的三子吳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亦因長孫無忌苦苦的勸阻而作罷:

"太子(李治)仁厚,乃是守成之主。而且儲君至關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請陛下熟思。"

言下之意李恪的生母是隋煬帝的女兒,李恪立為太子有違祖製,當下唯有李治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太宗皇帝駕崩後,大權在握的長孫無忌便一手安排,先令翠微宮密不發喪,太子李治在飛騎的護送下返回長安城後,才在太極宮宣布太宗皇帝的死訊,宣讀由李治繼位的遺詔。

依靠舅舅長孫無忌的傾力扶持,李治順利登基,這就是歷史上的大唐第三位皇帝唐高宗。

由此可見,長孫無忌在貞觀朝,實力與運氣都很爆棚。他不僅得到雄主李世民一生的信賴,李世民直到臨終前,仍念念不忘關照他,李世民對顧命大臣褚遂良說:"爾輔政後,勿令讒毀之徒損害無忌。若如此者,爾則非複之臣。"長孫無忌在貞觀朝產生著巨大影響,尤其左右著太宗皇帝的立儲,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著大唐貞觀之後的去向。

長孫無忌擁得這樣的殊榮,好,也不好。若他能從公義考慮,有利於大唐長遠發展;若囿於私情,則會產生不可避免的惡果。

長孫無忌後來的結局,正好證明了這一點。

三、永徽年間的光芒萬丈

唐高宗李治登基後,長孫無忌也有一段時間的光芒萬丈。

那時,作為元舅的長孫無忌得到唐高宗的絕對信任,更加位極人臣,任太尉,仍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由此,永徽初年大唐的"三省六部","三省"都直屬於他統管。

與此同時,唐高宗還親上加親,將衡山公主許配到長孫一脈。

一時間,長孫無忌權傾朝野,其專政獨權達到最高峰,以致史載:無忌以元舅輔政,凡有所言,上無不嘉納。

據傳,有一個叫李弘泰的洛陽人,不知為什麽,偏偏要狀告長孫無忌謀反。高宗皇帝對其告狀書根本不屑於調查,當即傳令對此人處斬。

那時的高宗皇帝,對舅舅長孫無忌是絕對信任,又全權仰仗,豈容旁人搬弄是非?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天子垂拱,舅舅當家"的軼聞往事。

由此,長孫無忌便在永徽年間更加忠心耿耿地大權獨攬,竭盡所能地幫助李治坐穩帝位,不惜對李唐皇室進行了一次殘忍果斷的大清洗。

因嫁給房遺愛的高陽公主驕傲專橫,與名僧辨機私通一事暴露後,辨機被腰斬處死,令高陽對生在皇室心懷不滿。在李治當上高宗皇帝後的第三年(永徽三年),高陽公主便夥同駙馬房遺愛聯絡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太仆少卿柴令武等人,發動政變,打算擁立荊王李元景為帝。

但事不機密,計劃外泄,由此一乾人等迅速被捕。長孫無忌奉令徹查此案,迅速扼殺了包括高陽公主在內的一大批宗室。又因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駙馬都尉執失思力素與長孫無忌有隙,長孫無忌在處理"高陽公主謀反案"中,順帶以圖謀造反為由,冤殺了吳王李恪,將李道宗、執失思力等皇室貴胄流放嶺南。

對高宗皇位有威脅的李唐宗室就此被徹底清除。

長孫無忌這下心想,可以高枕無憂,安心地陪著外甥唐高宗幸福地穩坐天下了。

四、晚年的悲哀

哪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隨著歲月的遞增,漸漸獨立的李治坐在皇帝寶座上,猛然發現,宰相褚遂良、韓璦、來濟等文武大臣幾乎都是長孫一派,自己的權力處處受製,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表面上對自己恭恭敬敬,實際上都看舅舅長孫無忌的眼色行事。

在他們的心目中,哪有高宗皇帝?

回到后宮,王皇后依仗自己是長孫一派,對高宗似乎也不那麽恭順。

更可氣的是,高宗要在后宮增設宸妃,好讓他所喜歡的昭儀武則天擔任,卻被宰相韓瑗、來濟以無此先例、於禮不合為由頂了回去。

李治又打算廢黜無子嗣的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後,遂同武則天到舅舅長孫無孫家求情,還恩賞金寶繒綿一車,將長孫無忌的三個兒子任命為朝散大夫。然已堅定不能"廢王立武"思想的長孫無忌假裝沒有領會高宗的意圖,環顧左右而言它,根本不考慮武則天立後一事。

後來,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多次登門拜訪請求,長孫無忌鐵了心,就是不同意;禮部尚書許敬宗亦苦苦上言,勸諫長孫無忌擁立武則天為後,許敬宗被長孫無忌大罵,怒斥其倒向武則天不遵先帝訓誡。

(武則天)

長孫無忌絕絕的舉措,至此與武則天結下深怨。

高宗皇帝也感到自己被"架空",覺得舅舅長孫無忌冷血無情,不給他面子,權力太大了,再不剪除,將會"尾大不掉"面臨皇權旁落的深淵。

早有"篡唐"之志的武則天,洞悉了夫君高宗皇帝嚴重不滿的情緒,便處處迎合支持高宗奪回君權,由此,兩人密切配合實施了一系列剪除長孫無忌的組合拳:

武則天先是取得"北門學士"的支持,令寒門官員中書舍人李義府上奏疏:請立武昭儀皇后。又暗中授意許敬宗、袁宗瑜等寒門官員在朝堂上支持配合,遙相呼應。

打算以后宮為突破口取得君權的高宗皇帝得吹"枕頭風",早以心知肚明,當即提升李義府為中書侍郎,允許這些大臣在朝堂上為武則天登上後位大造輿論。

永徽五年(654年),當支持長孫無忌、以善諫著稱的宰相褚遂良提出反對"廢王立武"後,高宗便立馬拿他開刀,假意要殺之,逼得長孫無忌只好折中表態:遂良是老臣,不能隨便動刑。褚遂良由此便被發配,貶任桂州都督。

關鍵時刻,代表軍方的大唐第一名將李勣似乎"中立"地說:"陛下立後,此乃家事,何必問外人。"李勣的這一軍方態度,令稍有不安的高宗皇帝大喜,當即堅定了除去長孫一派勢力的決心。

代表關隴集團、世襲門閥的長孫一派,其覆滅的喪鍾便在這輕飄飄的一句話中奏響。

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借"王皇后與其母魏國夫人柳氏在宮中行厭勝之術詛咒皇帝"為由,向高宗皇帝發出清理信號。

王皇后的舅父中書令柳大奭由此先受牽連,旋及被貶為蔡州刺史。

隨後高宗皇帝下詔:王皇后、蕭淑妃謀行鳩毒,廢為庶人,母及兄弟,並除名,流嶺南。

當年十月高宗皇帝再次下詔:立武則天為皇后。

顯慶二年(657年),許敬宗、李義府又聯名誣告韓瑗、來濟勾結褚遂良謀反。於是,褚遂良又被貶為愛州刺史,韓璦為振州刺史,來濟為台州刺史,終生不得入朝。

顯慶四年(659年),許敬宗又稱,有洛陽人李奉節上告,說太子洗馬韋季方與監察禦史李巢勾結,意圖聯繫長孫無忌謀反。

就這漏洞百出的誣告,不過是一個托詞罷了。高宗皇帝哪會去核查,當即欣然認同,直接定案:將首惡長孫無忌貶為揚州都督,後又削去官爵和封邑,流放黔州(今重慶武隆),其家人流放到嶺南為奴婢。

長孫無忌到黔州後,高宗皇帝又令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逼長孫無忌自縊而死。

直到上元元年(674年),高宗才追複長孫無忌官爵,允許將其靈柩陪葬於昭陵。

五、後記

縱觀長孫無忌顯赫而又悲慘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

他年少時成名,積極參與"玄武門之變",擁立李世民上位,在李世民的信賴下,為"貞觀之治"又立下汗馬功勞;卻因私心太大,隻忠於所謂"自己的人",而不顧國家利益,不忠於天下,偏狹行事,扶持外甥李治繼位。

儘管長孫無忌在永徽年間也勞苦功高,還在《貞觀律》的基礎上,主持修訂《唐律疏議》,為289年的大唐奠定了律法根本。

但長孫無忌在高宗皇帝擬獨斷朝綱時,過於戀權,其私情太重,總以為他第一,皇帝第二,驕狂到極點,直接僭越了皇權,挑戰了皇帝的底線。

這樣的唯我獨尊,肯定會引來災禍。哪怕皇帝是自己的外甥,但時間久了,照樣無法接受。何況後來還有高宗皇帝深愛的才智一絕又很霸氣的一代女王武則天聯合對他進行的反擊?

性格決定命運。

不知進退的長孫無忌陷入權力的怪圈太久,難以自知,以致數敵太多,引禍燒身也就不遠了。難怪他冤殺吳王李恪時,李恪詛咒:

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

這一識語後來果然應驗。

只可惜長孫無忌到死都沒醒過來。在高宗皇帝意欲"廢王立武"這一重大問題上,長孫無忌還以為自己若不同意就是"鐵板釘釘",他乃第一功臣,又是皇帝的親舅舅,誰也拿他無法。

過於自負的長孫無忌輕視了武則天,也忽視了外甥高宗皇帝李治長期被壓抑後的能量爆發,以致到晚年依舊狂傲自大,目空一切,缺乏胸懷天下的氣度,毫無政治敏感,顯示出十足的短視,以致被輕易擊垮,無奈之下只好自殺身亡,其慘淡的結局讓人悲歎。

客觀而言,長孫無忌是忠臣,也是能臣,其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輔佐兩朝,為"貞觀之治"、"永徽之治"立下不世之功,斷然不會浪得虛名。

但長孫無忌晚年還是被自己扶持的外甥高宗皇帝親手處置,其悲慘的結局應該說是咎由自取。

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話:長期一手遮天,狂到分不清東南西北時,離災禍也就不遠了。

是為鑒!

【作者簡介】李大奎,男,漢族,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推薦:

古代女子的姓名趣談:她為何叫“劉三姐”?

《紅樓夢》中賈母為什麽厭煩了尤二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