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是國博平面設計師” | 國博人·五一特輯

博物館是追求美的殿堂,在這裡,設計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到一個桌簽、一張海報、一條橫幅,大到新聞發布會背景牆、一本書、一個展覽,都需經由他們才變得更具品質。

孫鳳群,中央美院研究生畢業,2010年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是一位隨和而較真,且追求完美的設計師。如果誰說在博物館工作很清閑,那麽孫鳳群會用實際行動告訴你,絕不是想象的那樣……

編導/王川 許炎 李秀娜 拍攝/康岩 仇正 石靜濤

製作/石靜濤 旁白/劉玥彤 字幕/丁萌 趙巾曼

國博人 | 五一特輯

好的設計是有溫度的

文/孫鳳群

“沒有簡單設計下這回事兒”

在博物館做設計師,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圍繞展覽開展的,展覽的請柬、海報、圖錄,開幕式橫幅、背景板、臨時工作證、新聞發布會背景板、導向牌等等,還有館裡的各種證書甚至小到桌簽、名片……

有時候手頭工作太多,其他部門來交接活的時候會說“簡單的設計一下就行”之類的話,對我來說沒有“簡單設計下”這回事,真的做不到啊,如果做得不好,自己這關就過不去,每一個小設計都經過細致的推敲才會發出去,哪怕只是一張小小的開幕式流程表。

二十幾天做一本書

每一天都分秒必爭

配合“戴澤藝術展”,出版了圖錄《戴澤藝術》,從接到任務,到展覽開幕,只有一個月的時間。

首先要和展方、策展人溝通,確認圖錄的內容和架構,然後開始構思,封面啊,版式啊,紙張啊……在這個過程中,還要向出版社申請書號,協調印刷廠。真是越到後面越緊急,恨不能每天都是按分鐘來計算時間的。

在展覽開幕前夕,要確保圖錄按時出版真是太難了。對展方來說,他們當然希望展覽開幕時能夠有一本完美的圖錄上架,但是現實是展覽的籌備、布展和開幕式細節已經花去他們的大部分精力,留給圖錄的時間很有限,順利的情況下離開幕十來天,資料全部到位。但大部分時候都沒這麽順利,通常是差幾天開幕了,藍紙也出了,又有圖片的調整或者錯誤的資訊更正(尺寸或年代)甚至還有文章的增補。圖錄是展覽結束以後留下來的最重要的見證,如果有錯誤或者有文章沒有上都是遺憾,所以有時候我會說服展方留給圖錄的時間再多一些。戴澤先生90多歲了,這次的展覽是他從藝80多年以來最重要的一次個展,集中了他最優秀的作品,但是因為展覽太空的關係,還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作品不能展出,這部分作品就放到圖錄裡了,這對我來說就有更多的細節資料要去追問,作品的章節順序、尺寸常常要追著展方問。

圖錄第一稿設計完成後,按照正常流程需要提供紙質檔案給出版社,快遞最快也要花掉一兩天,我們沒有這個時間,只能電子版傳給編輯,他們自己列印出來,校對修改,然後再把修改的地方手機拍照發過來,我是一邊翻著手機上的百十來張圖,一邊修改,一邊還要跟策展人確認 ……

“時間最能夠檢驗一本書的好壞

時間最能夠檢驗一本書的好壞,是愈久彌新還是一時的嘩眾取寵浪費資源。我一直都相信,好的設計是有溫度的,圖片品質不行我們就重拍,節奏不好要一遍遍調整,一條線是0.15毫米還是0.2毫米都細心考量…… 雖然時間緊迫,但你留給它的時間越多,打磨的越仔細,它自然會更完美,時間流逝,當你再次見到它時仍然可以很坦然地面對它,欣賞它,而不是羞愧。

在設計這本書的時候,遇到許多難題。比如,圖錄封面,一般要抽濕,要得急的話,印廠就來不及抽濕,北方地區乾燥,封面很容易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次我就採用了裸脊包布,開合硬精裝的形式,希望可以解決來不及抽濕導致封面翹的問題。再說說正文頁,章節頁我選用了筒子折印銀工藝。當時選了三種紙進行打樣,一種是手感非常好的宣紙,一種是字典紙,一種是普通塗布紙,打樣後發現銀色在宣紙上,手感好但是光澤度最差,普通塗布紙光澤度最高但最輕克重的紙,筒子折後還是太厚,手感差,最後折中選擇了字典紙,上面再過一層亮油,提高光澤度。展覽是以自述的方式推進的,其中有戴澤先生的自述還有其他藝術家的補充,章節裡又套著小標題,結構稍微有些複雜,在將結構捋清楚後,圖錄的設計上通過字體的變化,字號的大小,位置的選擇,控制好整本書的節奏,相信帶給讀者的體驗應該是舒服的。

做一本書,經常要在印廠奮戰通宵,特別是器物類的作品,調色非常重要,通常要一直在印廠盯著,要不然心就一直懸著。做一本書,真是直到看到成書,心才能徹底放下。這就是我日常的工作。

作為工作在一線的員工,這次真的很榮幸在“五一”勞動節之際能夠通過鏡頭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其實與我一起並肩奮戰的策展人、布展的同事們沒日沒夜地為展覽加班,他們更辛苦!

我是國家博物館平面設計師孫鳳群,勞動最美,但在國家博物館辛苦忙碌的不止我一個,值此“五一”勞動節之際,祝福每一位勞動者節日快樂!

後記

在博物館做設計師,每一個工作日,不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就是在去印廠的路上。

累並快樂著,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讓世界更美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