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 | 千里河西有所思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調研。從敦煌,自西向東,行程上千公里,穿越河西走廊。察看2000多年的絲路明珠敦煌,登上600多年的大漠雄關嘉峪關,憑吊80多年前紅軍西路軍血戰之地,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在對歷史的回望和思考中,汲取繼往開來的力量。

敦煌:自信的文明 博大的胸懷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曾經“盛大而輝煌”的敦煌,是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中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匯流。

2016年9月,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將敦煌稱為“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並指出“歷史表明,世界各民族文化互鑒共進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

“敦煌我一直是嚮往的,河西走廊我是希望走到的。”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如約而至,甘肅考察首站來到敦煌,走進莫高窟。

鳴沙山東麓,宕泉河西岸,735個洞窟,綿延在南北約2公里的崖面上,見證著古絲綢之路的昔日輝煌。4.5萬多平方米壁畫,2000余身彩塑,歷經千年歲月的滄桑,依然煥發著令人心生敬意和無限神往的傳奇之美。

敦煌之輝煌,是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鮮活象徵。

在敦煌研究院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部門代表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說:“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

敦煌的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因交流而興盛,因隔絕而凋敝。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今天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敦煌之輝煌,是文運與國運相牽的深刻見證。

莫高窟建造,始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之後又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前後共十一個時代、十四個時期,歷時千年。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曾幾何時,“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是多少國人心中之痛。

聽到莫高窟數百年來幾經劫掠破壞,新中國成立後不僅得到妥善保護,而且敦煌文化日益發揚光大、遠播海外,習近平總書記不禁感歎道,國家強盛才能文化繁榮。

敦煌的歷史啟迪我們,偉大時代呼喚繁榮的文化,也必將產生繁榮的文化。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說,“一個民族的複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

嘉峪關:自強不息 眾志成城

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拾階而上,登臨城樓,察看關城布局,並聽取長城保護情況介紹。

嘉峪關是我國明代萬裡長城的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47年的歷史,是明代長城沿線修築時間最早、建築規模最為壯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軍事關隘。

與敦煌文化的海納百川不同,嘉峪關展現出另外一番雄渾壯闊的天氣。據兩山、扼咽喉,城內有城、城外有牆、牆外有壕、層層設防、布局嚴密,不愧為“天下第一雄關”。

“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裡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裡長城。”

在嘉峪關,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長城文化的深刻內涵:“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

橫亙千里,氣貫古今,長城不僅是一項建築工程,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脈的載體。

如何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西路軍:雪沃祁連 精神永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滹沱河畔到寶塔山上,從遵義古城到沂蒙老區,從上海興業路到浙江嘉興南湖,從六盤山上到於都河畔,總書記的“紅色足跡”遍及革命老區、革命聖地。

甘肅是一片紅色土地,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張掖市高台縣,瞻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和陣亡烈士公墓,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

這是中國革命史中一段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篇章——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後,紅四方面軍總部及第三十軍、九軍、五軍等共21800餘人,奉中革軍委指示,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後因戰場形勢變化,渡河部隊組成西路軍,轉戰河西走廊。

西路軍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在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殊死搏鬥中,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在戰略上支援了河東紅軍主力的鬥爭。

習近平總書記所去的高台縣,是當年西路軍戰鬥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高台戰役的發生地。1937年1月,紅五軍將士在這裡同數倍敵軍血戰九天八夜,終因寡不敵眾,兵殤高台,包括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在內的近3000人壯烈犧牲。

青山埋忠骨,熱血照千秋。

在西路軍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歷史就是這麽書寫的:為有犧牲多壯志!他們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滅的貢獻,永載史冊。他們展現了我們黨的革命精神、奮鬥精神,體現了紅軍精神、長征精神。”

他勉勵在場的工作人員,要講好黨的故事、紅軍的故事、西路軍的故事,讓我們廣大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我們廣大人民群眾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讓我們的青少年從小就烙上紅色的印記,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只有把握歷史,才能開創未來,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方能更堅定朝著我們的目標去。

從千年敦煌的文化啟迪,到巍巍雄關的豪邁氣魄,再到鐵血西征的不朽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河西走廊考察之行,傳遞著鑒往知來的歷史智慧和力量。

出品人:趙承

策劃:霍小光、張曉松

監製:車玉明

文字:朱基釵

攝影:鞠鵬、謝環馳

編輯:苗夏陽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