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四股力量,讓大灣區崛起科創企業集群

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國際科創中心,面臨哪些機遇,存在哪些優勢和短板?挑戰來自何方?下一步要如何行動?

由南方日報社和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中國建設銀行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共同撰寫的《大灣區視野下的珠三角企業創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通過對上百家珠三角創新企業展開深度調研和分析,首次梳理支撐珠三角科創企業發展的四種力量、四個創新特徵和五個挑戰,並從五個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行動建議。

“三張網”形成粵港澳大灣區新勢能

《報告》對比東京灣、紐約灣和舊金山灣三大灣區發現,無論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如何演進,世界三大灣區始終處於中心位置:舊金山灣區從“淘金勝地”轉變為“科技矽谷”;紐約灣區成為“金融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創意文化中心”;東京灣區轉型為“先進製造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中心”。

作為後起之秀的粵港澳大灣區,如今已經站在了世界級灣區的競爭主舞台。

粵港澳三地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大科學工程,創新要素吸引力強,已然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三張網”正在形成新勢能:中國軌道交通和中國“世紀工程”支撐的全球獨一無二的大灣區新環線逐步成形;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政府與市場的力量共振、結合,新的制度網絡正在加速構建;國內國際名校紛紛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不少企業建立起全球性研發體系,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網絡初步形成,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形成的第三張網——新創新網。

動能來自這裡:企業!人才!協作!公共政策!

機遇和勢能,唯有及時轉化為發展動能,才能體現其價值。

如何轉化?《報告》認為,有這樣四個力量支撐大灣區科創企業發展。

其一,企業創新特徵更顯著。

《報告》數據顯示,在受調查企業中,近70%的企業研發人員佔全部人員比例超過10%。其中,研發人員佔比20%—50%的企業超過38%。近3/4的企業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超過5%。其中,10%—20%以上的企業達到41.24%。

其二,關鍵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調查分析顯示,在創新資金投入分布方面,“關鍵人才(團隊)引入”佔比最高為84.54%。

其三,產學研合作日趨緊密。

《報告》數據顯示,廣東吸引全國312所高校、332個科研機構集聚廣東,建立省部級以上各類創新平台300多個,為科技創新注入巨大動力。

其四,公共政策的支持日益重要

《報告》調查分析顯示, 60%以上的受訪企業獲得政府稅收減免和獲得政府補貼,超過40%的受訪企業獲得政府財政資金支持和獲得政府獎金。2018年廣東鼓勵高新技術企業、改善民生、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等方面共減免稅收2297億元。不少享受減稅政策的企業正在逐步遞增研發投入。

產業風口敞開,科創先鋒匯聚大灣區

《報告》基於“FIT 粵”科創先鋒大賽,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對近百家珠三角科創企業進行調查。

從地域與行業看,參評企業中製造業佔比約70%。在製造業企業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佔比最高,達12%。

從產業特徵看,參評企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226家,佔比81.9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510家)、高端裝備製造業(256家)、新材料行業(188家)等企業佔比明顯提高。

從創新投入特徵看,數字創意產業的研發人員比重最高,相關服務業的研發費用投入強度最高。

從創新產出特徵看,專利發明方面,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表現較好。產業平均利潤率方面,數字創意產業和高端裝備製造業表現較好。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也面臨五個方面的挑戰:

其一,科技創新人才儲備不足。其二,產業協同創新程度不高。其三,科創要素流動不暢。其四,世界級科創企業數量不足。其五,基礎性、前沿性研究支撐性不足。

《報告》就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企業發展提出五個方面的建議。

其一,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加速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其二,以“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為依托,構築高質量發展新平台。其三,以高端人才集聚為動力,打造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人力資本池。其四,構築新興產業發展的企業矩陣。其五,營造最適合企業創新發展的環境。

【記者】王彪

【策劃】鄭佳欣

【出品】南方經濟智庫

【校對】羅健鵬

【作者】 王彪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經濟智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