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出土的中醫文獻,專家將其按年代劃分,並從中總結出三個特點

建國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出土大量中醫文獻;專家將其出土年代劃分為三個時間段;從海量文獻中總結出三個特點,其中一個從中醫文化方面,表現出人們思想上的轉變;這是怎麽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從上個世紀初開始,中醫文獻在我國各地均有出土;最具代表性的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數萬件文書文物,其中含有不少醫藥文獻,即今"敦煌吐魯番醫藥文書"的主體部分;這些文獻主要為隋唐五代時期的文書;它們是與中醫藥相關的出土文獻最早的發掘;專家們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出土文獻研究發展的梳理,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49-1972年,各地出土文獻件較為分散,所以工作以零散研究為主,加上技術較為落後,中醫領域研究進展非常緩慢。

第二階段為1973-2011年,這一階段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中醫竹簡為代表,醫學界逐漸開始重視,並投入對中醫的研究。

第三階段為2012年以來,中醫在國內、國際影響力增大,國家對其投入增多,中醫出土文獻研究成為中醫醫史文獻、中醫藥文化研究的"顯學"。

在這三個階段的研究過程中,隨著更多出土文獻的發現、整理與刊布簡牘學研究不斷深入,專家發現出土的中醫文獻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範圍廣、時間跨度大;從有文字記載的時間開始,"醫"、"生"、"死"等字眼就已經出現;河南發掘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發現有這一點;先秦時期出土的竹簡裡,則出現更多關於"疾病"的記載;1949-1992年,在敦煌地區出土、敦煌研究院收購以及敦煌市博物館文物普查中,獲得大量有關醫藥簡帛;為與建國前發現的敦煌漢簡以示區別,學術界稱之為"新敦煌漢簡",其內容涉醫研究以校釋為主,涉及新、舊漢簡及吐魯番醫藥文獻,發掘成果較為豐碩;而且專家發現,每個地方的中醫都有自己的特點;這是因為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地理環境差別很大;各地中醫文化的差別充分表現出古人"因地製宜"的思想,這也是中醫的特點之一。

第二,中醫文獻中生僻字較多,讓眾多研究學者望而卻步;一直以來中醫出土文獻之間或與傳世文獻間的互證研究較為薄弱;中醫出土文獻因文字的缺失、字詞古奧,令很多學者以及公眾犯難,認為中醫出土文獻曲高和寡;但隨著出土文獻的不斷發掘與整理出版,為這一研究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素材,已逐漸受到了學者的重視。

第三,早期中醫和巫術聯繫緊密;比如,1978年,在湖北江陵天星觀出土的楚簡,涉及疾病吉凶的卜筮;1990年,在江蘇連雲港東海縣溫泉鎮尹灣村出土的簡牘,內容涉及問病,佔測疾病、生子等;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天水放馬灘秦簡》涉及疾病、生子、巫卜問病等內容;專家發現一個明顯的特點,中醫裡關於占卜的理論多見於先秦時期的竹簡;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由完全信天命到輕天命、重人事。

中醫是我國的歷史瑰寶,有幾千年的生命,從中醫文獻裡,可以明顯看出人們思想的進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扶持中醫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專門研究機構成立;也有越來越多的科研專家、學者關注中醫領域;他們結合多學科領域,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深入發掘中醫出土文獻中的記載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尤其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古老的中醫"活起來"。

【參考資料:《考古》《簡帛醫藥文獻研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