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內蒙古農村牧區集體經濟“遍地開花”

圖為牧民的馬奶被收購後,整整齊齊地儲藏在企業的冷庫中。 奧藍 攝

中新網呼和浩特7月18日電 題:內蒙古農村牧區集體經濟“遍地開花”

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張瑋 奧藍

豔陽高照的夏日清晨,秦海全在大棚裡修剪著葡萄藤,巴特爾拿著剛擠出來的馬奶等待檢驗,劉鳳義在種植園裡檢查結了果的梨樹,劉建東詢問著鎮裡中藥種植戶的銷路如何……

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脫貧記錄冊”裡,因地製宜發展壯大農村牧區集體經濟是其中重要的章節,無數“報團取暖”的成功例子讓當地百姓脫貧富了起來。

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聚寶莊村,村集體圍繞蔬菜、畜禽、瓜果三大主導產業形成產業鏈,建設瓜菜蔬菜大棚152座,總計230畝。

59歲的秦海全是一名殘疾人,之前想找一份工作維持生計都很難,自從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之後,他在葡萄大棚裡打上了工。“我們老倆口一年能掙7萬(人民幣,下同)多,春夏秋冬都有穩定的收入,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了。”

4年間,秦海全從“吃了上頓沒下頓”到不忙時休閑釣魚,如今更是立下了明年賺20萬的目標。

圖為諾敏鎮梨園俯瞰。 侯玉鵬 攝

聚寶莊村黨支部書記王萬斌介紹,貧困戶一方面可以通過種植托養分紅,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收益,除此之外還可通過進棚務工獲得勞務報酬。

在中國四大草原之一的錫林郭勒,“抱團發展”早已成為共識。最初牧民自發組織建立合作社,如今草原上更是隨處可見“企業+合作社+牧戶”的生產經營方式,牧戶提供生產資料,企業通過現代化手段將其變成商品,銷往各地。

在錫林郭勒阿巴嘎旗策格(蒙古語,馬奶)協會合作社內,檢驗員有條不紊地對馬奶進行檢驗,送馬奶的牧民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牧民巴特爾說:“家裡每天馬奶產量在150斤左右,企業收購價格很高。”

“現在合作牧戶達57家。我們通過合作社轉型升級,讓牧民實現了增收,牧戶的積極性也隨之提高了。”阿巴嘎旗一家經貿公司總經理趙建軍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建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倉儲為一體的馬奶基地。

圖為劉鳳義在查看梨樹長勢。 侯玉鵬 攝

據當地一家乳製品生產加工企業負責人張明明介紹,以前企業只想著自己掙錢,不太會考慮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現在,你要讓一群人抱團、一起去掙錢,這樣才能越做越大。”

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一名優秀的產業帶頭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起“冰梨大王”劉鳳義,在呼倫貝爾市鄂倫春旗諾敏鎮可謂家喻戶曉。

20年前,劉鳳義一家人揣著22元錢來到諾敏鎮煙囪石村投奔親戚,最苦的時候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2005年,劉鳳義利用當地野生的山梨樹嫁接出了“秋香水”和“金香水”兩個品種,取名“北極冰梨”。現在,果樹種植已經成為煙囪石村產業扶貧和發家致富的一條新路,“北極冰梨”品牌在全旗逐步叫響,供不應求。

“劉鳳義不僅靠種植果樹脫貧,還成為全村有名的致富帶頭人。下一步,煙囪石村將發展庭院經濟,每家每戶種植梨樹,不僅美化鄉村,還能增加村民收入。”煙囪石村第一書記張作發介紹道。

赤峰市喀喇沁旗牛家營子鎮下水地村,一塊塊農田整齊排列,這裡種植的是中藥材。村民張志東種了10畝中藥材,有沙參、桔梗和牛膝,2019年的累計收入達4萬元。

“受疫情影響,今年中藥材價格上漲明顯。全鎮預計增加中藥材種植面積5000畝左右,鎮內種植大戶到周邊旗縣發展中藥材1萬畝,帶動各地中藥材種植5萬畝。”該鎮副鎮長劉建東表示。

圖為脫貧後的秦海全。 烏婭娜 攝

好水土孕育好項目,好項目發展好產業,各地助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好政策,成為重要支撐。

2017年5月,內蒙古財政廳頒布了《內蒙古自治區扶持嘎查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實施方案》,以2020年末50%以上的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為任務目標,從實現形式、方法步驟、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細致部署。

各基層政府也通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點對點幫扶貧困戶、創新幫扶手段、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撥付專項資金等方式,因地製宜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讓廣大農牧民更加富裕。

據內蒙古政府數據顯示,2019年內蒙古實施產業扶貧項目8096個,全區有115.2萬人次貧困人口進入產業鏈條,較上年增長32.2%。(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