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香港貿易發展局官員:粵港澳大灣區不單合作還要競爭

  專訪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粵港澳大灣區不單要合作,還要競爭

  戴春晨 ,郭倩倩 廣州報導

  各方翹首以盼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即將頒布。在此背景下,香港特區政府官員近期密集拜會珠三角城市,為之後的城市合作進行鋪墊。

  近日,香港貿易發展局與廣東商務廳在廣州聯合舉辦粵港澳大灣區主題論壇。論壇間隙,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前來出席的香港貿易發展局研究總監關家明。

  關家明認為,與過去的粵港澳合作相比,灣區時代的粵港澳合作更加市場化,更加國際化。同時,要摒棄過去害怕競爭的心態,通過競爭合作機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發展。

  借鑒歐盟人口流通經驗

  《21世紀》: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與國內其他區域,比如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的區別?

  關家明:粵港澳大灣區不單只是區域經濟戰略概念。

  如果跟長江經濟帶等內地區域經濟發展來比較,大灣區肯定是在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方面跑在前面的一個地區。這三個化對國家來說有什麽意義?我們的市場需要深入改革和開放,深入改革就是市場化的改革開放;全方位的開放,就是國際化。

  怎麽用粵港澳大灣區帶動全國、連接中國跟世界經濟的結合,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題中之義。從這個角度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是有其特殊性的。

  《21世紀》: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合作要怎麽深化?

  關家明:要朝著國際化、市場化跟法制化去做。但是要注意,香港國際化、市場化跟法制化的一套很大程度上只能在香港做,不能在全國推開。同樣的國際化,香港很多都已經是國際標準,但內地有內地的標準,不能說所有的標準都看齊國際就可以解決問題。

  因為國際標準是普遍性的,但沒有特殊性,所以關鍵是怎麽協調融合。既有外也有內,既能適應內地的實際也能幫助中國與國際更緊密地結合,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最需要攻堅的一塊,也是最有意義的地方。

  灣區合作的關鍵就是人、財、物、資訊等要素的自由流動。現在人的流動還不是完全放開。譬如說香港人過來內地,普通旅遊沒問題,待多久都可以,但工作、居住、看病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還有很多機制體制的東西需要提升,另外從內地到香港可做的文章就更多了。如何促進人員流動,反過來又不影響正常的社會經濟各方面的交流,其實都是我們需要處理的。

  東京灣區、紐約灣區是在同一個制度、同一個區域裡的要素流動,沒有“一國兩制”的情況。從這個角度來說,借鑒歐盟的經驗就很有意義,二十幾個國家不同發展程度可以做到有條件的自由流動。

  合作之外還要鼓勵競爭

  《21世紀》:在粵港澳合作模式和具體策略的方面,內地跟香港在科技、金融等方面有哪些潛在的合作方式?

  關家明:對於粵港澳大灣區,我們要考慮的不單是怎麽合作,還有怎麽競爭。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缺一不可。

  合作的模式有很多,過去比較簡單是“前店後廠”或“前店後倉”,前面做一些比較容易看見的或是增值比較多的部分,後面做一些比較簡單但是勞動力、土地各方面要素佔比較大的環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合作複雜性的提高,“前後”在不斷的改變,有些行業可能是“前店後腦”,大腦放在後面,門面放在前面。特別是高科技企業,譬如說大疆,將研發放深圳,對外推廣做市場的那一塊放到香港。

  灣區時代的粵港澳合作跟過去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差別:

  第一個是國際化的差別。香港的國際化跟內地其他城市的國際化程度不一樣,有高低或是方向的差別。

  第二個是市場化的差別。香港很多是靠市場發展的,內地很多是靠規劃推動,怎麽將兩者有機結合就很關鍵。研發不能沒有市場,但也不能完全靠市場,所以隨著大灣區內部不同產業的發展,產業鏈分工不斷在變。但變的條件,基本上就根據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需求。怎麽利用兩地的長處揚長避短,這是合作的模式。

  香港跟珠三角的合作模式最大的區別不單是粵港澳合作的概念,不是香港跟廣東省的合作,還有中央部委的支持。也就是說,這加強了粵港澳合作的另外一個維度,過去靠地方之間的合作,牽涉到金融、海關等制度性的問題可能做不到,今後應該可以做到。

  說完合作更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怎麽樣在競爭方面,既有推動也有管理。競爭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情況,競爭完全可以雙贏。我們過去怕競爭,這個心態是不對的,但也要避免在資源運用方面的重複建設。在某種程度上,通過市場或者規劃的方法去協調競爭,同時要鼓勵競爭,競爭機制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還是缺乏的。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