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邊境“吸毒村”的嬗變

“嗶嗶嗶……集合!”凌晨6點30分,在距離中越邊境線29號界碑5公里處,一片繪有獵虎圖案的小樓中傳出集合的哨響。而此時,雲南省紅河邊境管理支隊平河邊境派出所民警早已在操場,等待著前來出操的拉祜寨村村民……“一、二、三、四,一、二、三、四”,號子聲傳變整個山谷。

如今,每天早上按時出操的拉祜寨村民已成為平河邊境的一道亮麗景色。然而誰能想到,拉祜寨原來是出了名的“吸毒村”。2015年之前,愚、亂、髒、窮、毒品侵蝕著這個邊境村寨,全村吸食率達94%,毒品把他們拖入貧困的深淵,“吸毒村”的惡名由此而來。

在駐地黨委政府領導下,平河邊境派出所開始駐村蹲點集中幫扶拉祜寨村。民警們用了一年時間,幫助了158名吸毒村民戒毒,協同地方政府和村幹部,發動各方力量,發展村產業打響脫貧攻堅戰,實現了村莊的“蝶變”。

拉祜族,當地人稱其為“苦聰人”,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長期以來,拉祜寨村民沒有改變原始的叢林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落後,生產生活能力低下,甚至連簡單的洗衣刷牙穿衣打扮都不會。由於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同時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形成了“整村式”“家庭式”吸食毒品,致使大部分人喪失了生產生活能力。

“我們剛駐村蹲點時,多數村民由於不會說漢語,也不願與外界交流,顯得十分封閉。有的小孩感冒、拉肚子後,父母不是帶他們上醫院看病,而是拿鴉片來治療,這讓只有幾歲的小孩也染上了毒癮。”平河邊境派出所教導員卓如軍說,拉祜寨村民窮在表面,根子是思想貧,他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與社會現狀有著巨大的差距,必須要讓他們更多地與寨外社會接觸。

為此,平河邊境派出所組織民警辦農民夜校,教村民識字,同時挨家挨戶登門走訪,動員家長讓適齡兒童上學接受教育。民警還開展黨的方針政策、國家法律法規和邊境管理相關規定的宣傳,教唱紅色歌曲,組織開展跳廣場舞、打籃球、觀看新聞聯播等文體活動,培養村民的愛國情懷。

針對吸食鴉片這一惡習,平河邊境派出所建立起吸毒人員情況登記制度,並多次登門反覆做工作,講清吸毒的危害,教育村民不要吸食。為更近距離地幫扶村民,民警打起背包住進村寨,從教洗臉、刷牙、梳頭等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幫助村民打掃衛生。為防止有的村民晚上偷吸鴉片,民警還不定時地組織查鋪查哨,時時處處嚴格檢查監督。同時,所裡還從衛生部門領來替代藥品,幫助少數意志力不堅定、自我約束不強的村民戒毒,逐步形成開放就地式的戒毒工作模式。

“經過近一年的綜合整治,2016年7月底,民警對原來吸毒的158人進行尿液檢測,檢測結果均為陰性,顯示戒毒成功率達100%。”民警譚震說。

“以前全村33戶村民,幾乎沒有一家能建起磚房,人均年純收入不足2000元,人均存糧不足100公斤,全村在讀小學生25人、在讀高職生僅1人,是綠春縣最典型的特困村。”拉祜寨村民小組長王先山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改變當時村民消極畏難情緒,讓被動救濟變成主動脫貧,針對拉祜寨村民習慣遊耕、不知道怎麽種田施肥的實際情況,民警組織村民集體外出參觀種植示範基地,並協調綠春縣發改委、農業、科技、畜牧等相關部門,進行玉米、水稻、蔬菜、土豆等農作物種植培訓,一對一地教授板藍根、茶葉等經濟作物種植技術,逐漸發展豬、雞、鴨等養殖業,帶動村民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

一邊幫助村民戒毒,一邊發展特色產業,讓拉祜寨很快由臭名昭著變成美名遠揚。產業發展帶動了村民思想轉變,等待救濟的人少了,大家有空就跳跳廣場舞鍛煉身體,聊天時也常常交流致富經驗,“大家都把心思放在了脫貧致富上,乾勁兒十足!”卓如軍欣慰地說。

乘勢而上,村民自發成立了“村歌小隊”,進行禁毒宣傳。村民小組長王先山成為“村歌小隊”隊長。“我的子子孫孫要生活在拉祜寨,逃避不是辦法,唯有迎頭改變。”王先山說,“在小隊成立之前,每次通知開禁毒大會,村民積極性不高,現在我們將法律法規編成膾炙人口的山歌,傳唱給村民聽,調動起大家的興趣,現在一說辦晚會看演出,村民們都來了。”

此外,村基層黨組織借力各方,發展黑木耳,種植特色高原梨,硬化村道,安裝路燈,美化房前屋後……如今,拉祜寨以“公司+農戶”形式發展種植木耳20多畝,已完成定植茶苗共計100多畝,種植高原梨1100多株,佔地10畝。

在平河邊境派出所的幫助下,通過拉祜寨村民的自身努力,昔日的“吸毒村”正在走向“文明寨”。

記者 李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