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學育兒

作者|微辣

來源公號|希音

不知道為什麽,從幾年前開始,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讓孩子服”的育兒指導視頻,總是不定期會出現在家庭群中。

有好多媽媽跟我表達了對該視頻產生的類似煩惱:“長輩很喜歡李教授的教育方式,但我看完我覺得就是不舒服。哪裡不舒服我也說不上來。”

為什麽這個視頻會讓人不舒服呢?原因跟李教授的背景有關,她是中國警察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擅長的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她眼中只有已經犯罪了的,和暫時沒有犯罪的少年。

過去二三十年間,她經常上電視談少年犯罪,而且上的都是央視這種自帶說服力的媒體平台,從黑頭髮講到白頭髮,確是這個領域的頂級專家。

其實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她,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我提醒一下:大家還記得藥家鑫麽?他是一個音樂專業的大三學生,在駕車撞人後將傷者刺八刀致死後逃逸。李玫瑾教授在電視上點評該案時稱,藥家鑫之所以在瞬間完成連扎8刀的動作和他長期的鋼琴訓練有關,屬激情殺人。

都想起來了吧?對,當年給大家科普“激情殺人”的,就是李玫瑾教授。

談少年犯本來談得好好的,可後來她意識到,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所以開始向青少年甚至幼兒教育等領域伸手,她最近還上電視,旗幟鮮明地建議家長教孩子在面對同伴衝突時“打回去”,無數人叫好。

————太長也看版————

李教授被流傳最廣的育兒視頻,有點相當於育兒偏方。先繪製美好宏大的目標,比如讓孩子不再任性,然後簡化操作,宣稱實用,比如她宣稱三到五歲,做一次訓練就能達到克制任性的目的。

掌握秘訣,輕鬆育兒,哪怕毫無邏輯和根據也沒關係,這樣的方法論很容易被推薦。就像教人用毛巾綁腿可以退燒,日常吃點啥就能提高免疫力少生病——都一個套路

在該視頻中,李教授常將成人和孩子的需求直接對立,將“家長權威”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一切以家長的判斷意見為轉移,孩子的自主力和話語權為零,他們基本沒有表達的權力

比如,李教授提到,作為家長,面對孩子三次的要求,只能滿足一次。

為什麽是三次只能滿足一次?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李教授介紹關鍵是讓孩子知道,跟家長提訴求有用,又不是時時有用。這是讓孩子表達嗎?這還是回到了絕對權威。

在所有的指導中,李教授主要是認為,只要孩子從小學會不違背父母的意願,並把這種“聽話”的印象內化到性格裡,那麽長大才可能順從家長的想法。她打過比喻,說孩子就像狗,小狗咬人訓起來方便,大了就不好訓了。

但孩子跟狗能比嗎?我們養孩子的目標真是聽話就行嗎?

————下文非常長————

很多人不清楚的是,李教授流傳最廣的育兒理念,並不出於近期。只看頭髮顏色,也起碼該往前數近二十年了,所以真不好說李教授現在是否還持有這些理念。

但不管她現在的觀點如何,該視頻被傳播得很廣,影響範圍很大是事實。既然有可能造成誤區,還是應該有人指出的——所以我得強調,這系列點評只針對具體育兒觀點, 不針對教授本人。

我把視頻都截下來了,我會一點一點分析視頻中李教授倡導的【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6詞方針。

PS:所有圖片均截自李教授的講座視頻。

0.為什麽要訓練?

李教授認為孩子小時候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上打滾,這是父母可以承受並無視的;

等12歲鬧起來,比如孩子要去網咖,你不讓去,這時候孩子翅膀硬了,反抗起來就不開玩笑了——要麽離家出走,要麽自殺,這時候後果就很嚴重了。

自殺二字觸動了每一個父母的心,李教授甚至說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是,父母的愛沒有限制。

在教授眼中,孩子似乎一定是“作妖體質”。不是小時候鬧就是長大了鬧,總而言之一定會鬧。

像孩子犯困時的暴風哭鬧,如果成人能理解原因,那麽自然充滿憐愛,而不至於心生暴怒。而李教授判斷,孩子哭鬧三歲以後就有目的了,從小我就會讓你知道,我冷血我無情我絕不會受到你哭鬧的脅迫。

1.克制任性?& 2.防止壓抑?

李教授提出的克制任性的訓練在我看來很殘忍。她說如果孩子在商店鬧起來,你直接扛走回家,然後把孩子放臥室裡。門一關,一對一,拿個板凳坐在孩子跟前看著。在另一個講座裡,李教授說得更加令人毛骨悚然,說是要“笑眯眯看著”。

她很會提煉,提出這時候四個“不要”——不要打不要罵,不要說教不要走開。他這是鬧給你看的呀,你一定得看,仿佛這是孩子的一場好戲。

“孩子今天這事兒不行就是不行”,也不用聽他說,隻告訴他“你鬧吧”,隻讓他哭個筋疲力盡,磕了腦袋也沒事,問他“疼不疼?不疼接著磕”,這就是一場賭局,家長冷冷賭這孩子敢不敢會不會繼續傷害自己。

哭到這,李教授說“孩子哭到那程度,挺難受的。給點愛,拿熱水給擦把臉”。哪裡是給點愛啊,我還以為是給點飼料。給完還擔心孩子以為自己“回心轉意”,還必須補一刀插準心髒——“還哭嗎?要哭接著哭。”

教授很滿意的說,你看你沒有不文明,沒有打罵孩子,只是告訴孩子我不心疼我也不讓步,你隨便鬧。隻一次孩子就知道,以後鬧是沒有用了。

確實家長還真沒動手,只是孩子遭受了這一切,能有什麽感受?“我這是親生的嗎?”且,這不是冷暴力,還有什麽是冷暴力?

這就是教授說的克制任性訓練。我們假設李教授是你媽,你跟她的關係能好嗎?這養育者從頭到尾都沒有給孩子哪怕一絲毫的幫助,去度過情緒難關,甚至當孩子哭累了,還得撂句狠話:“要哭接著哭”。

她愛不愛你,就視乎你聽不聽話;對你是否冷酷,隻完全建立在你是否能服從她的意願的基礎上。

緊接著,教授談了第二點,防止壓抑。

剛給孩子造成這麽大壓抑,又要怎麽防止壓抑呢?她要求孩子好好說,不管孩子怎麽說,說完之後,按3次隻準許1次的頻率來滿足孩子。

至於為什麽是3比1,不是4比1,不是其他比例,估計她自己都不清楚,她講的太多話無法溯源,也許是個人偏好?

她並不在意這三次孩子交流的具體內容是什麽,是否真的有理,更在意的是父母的權威有沒有被維護好,比如囑咐“不要每次都給”,這一來,“以後你說不行的事她就不鬧了”,“這樣青春期關係就好處了 ”。

是啊,那是真“好處”。

有網友評論:只要把家長替換成獄警,孩子替換成犯人,所有辦法完全成立。多文明的看守呀!

3.學會控制?

開始圖解【學會控制】。請坐穩,這次是真的訓狗——李教授介紹“學會控制”指的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用現在我們的話來說這應該叫內驅力,即權威人物不在的時候,孩子也能發自內心的控制自己。

李教授怎麽做這個學會控制的訓練呢?準備好吃的,3天給孩子吃一次(幸運數字3又出現了),持續一個月形成習慣後,告訴孩子你今天這別吃,吃了三天后我就不給你,不吃的話三天后我給你三倍食物,然後說到做到。

李教授說,這可以讓孩子知道“等待獲取更大的滿足”,而且以後上學也可以用這件事告訴他,“現在的克制是為了你今後的長遠,他就明白這道理了!”

孩子:什麽鬼???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經過這一次訓練,難道就真的理解了等待可以獲得更大滿足嗎?

一個“隔三天給食物訓練法”就能讓孩子上學了都能明白“現在的克制是為了將來的長遠”?

4.學會忍耐?

講講李教授怎麽指導父母教孩子【學會忍耐】——簡單說就是通過完全沒有必要的餓肚子。

孩子5點放學,家人吃飯一般是6點,所以這個期間刻意讓孩子餓餓。為什麽說【刻意】,因為李教授強調了三點,第一點這餓不壞他,第二餓不死他,第三,就讓他感受感受饑餓多難受。

不死人——這育兒的要求是有多低?在監獄差不多也就這路數吧,只要不搞出人命來,饑餓完全可以用來做讓人聽話的工具。

李教授很可愛的一點是,她總覺得讓孩子受點苦,孩子就能在“以後走向社會走向人生”的時候,能體會這種痛苦。她總忘記孩子是智能的,是有自己用來思考的腦子的……

饑餓是個正常生理需求,連這種基本需求都不被滿足的話,餓了難受怎麽辦?太簡單了,從其他渠道搞嘛——我能不能讓同學帶點吃的給我?我能不能自己省下零花錢,放學自己買點吃的?我甚至能不能偷點吃的?餓得難受我還非稀罕你這一小時不可?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沒這麽多渠道和想法,那可能就變成任何時刻的順從。反正家長是絕對權威嘛,大人不動筷子小孩就不能吃飯,不管什麽理由,家長說了算,不讓你吃就不準吃。

反正,不分由說的把孩子餓幾頓,就能讓孩子體會人間疾苦?

5.學會忍耐?

李教授談幼兒教育中的【防止自私】——她不談怎麽培養孩子去想象他人感受,不談怎麽培養同理和移情能力,她談分橘子……

在育兒中,把所有操作簡化,但是目標提高,就顯得很實用。很適合推廣,這就像教你毛巾綁腿可以退燒,日常吃點什麽東西就可以提高免疫力,讓孩子少生病——這都一個套路。

那麽孩子究竟在這分橘場景裡學會了啥?她知道了,對方想不想吃吃橘子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看媽媽眼色行事,媽媽讓我分,那就按媽媽說的去做,就能得到獎勵。

別人如果不想吃呢?那不行……那我沒完成媽媽給的任務。

所以分個橘子真能學會不自私?別搞笑了。

ps:李教授很可能一點都不理解孩子的物權意識發展。我想象中的她就是一直指責小朋友“太自私”了,“你這樣養孩子,遲早要養壞”的那種親戚鄰居。

6.挫折訓練?

有感於很多名校大學生跳樓自殺,李教授總結經驗教訓,覺得是這些孩子吧主要是沒怎麽經歷過挫折,所以一遇到挫折就被打敗了,就自殺了。那麽怎麽才能經歷挫折呢?李教授建議為人設置體力上的挫折。

李教授分成兩部分講。第一個部分,她認為學校應該搞一些吃苦耐勞的訓練。她批評家長總是找學校麻煩,導致學校賠錢賠怕了,很多事情不敢乾,建議“如果學校出了問題走保險賠,不能什麽都歸到學校去”。她覺得這些吃苦的訓練應該讓學校多搞搞。 .

第二部分,教授建議讓孩子學游泳,要記住這種“只要撲騰”就不會死的感覺。通過這次游泳沒死的道理,教孩子以後要“懂得撲騰”,就不會想著走絕路。

我是想舉手問幾個問題:

有什麽證據證明,認為設置體力上的磨難,可以讓孩子增加抗挫力?回憶我們以前也徒步拉練過,這些訓練對我們來說除了知道走路走久了腳會起泡外我們還學到什麽?難道不是每個大學都有軍訓嗎,為什麽也還是有跳樓的學生呢?

學個游泳,學會撲騰,懂得這個意義,未來孩子遇到困難就會想起這次經歷,就不會走絕路——這話說出來真的不像笑話嗎?首先無限誇大了這次游泳經歷的作用,根本前後根本沒有因果關係。

————看到文末辛苦了————

簡單易行的、多人推薦的方法,不一定是好方法。

而真想學點靠譜的、主流心理知識,我們則需要多費點兒勁,去了解一些過去沒有接觸過的知識點,才可能真正理解孩子、同時緩解自己胡思亂想的焦慮,也更讓自己和孩子往理想狀態上去慢慢前行

作者簡介:微辣,兩娃媽,中醫碩士,但推崇循證醫學,微博:【@微微辣vera】 ;公號:【希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