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時便利店“清倉” 24小時便利店進入新一輪洗牌期

摘要:據悉,全時便利店北京、天津、成都的連鎖門市已經全部打包出售給了山海藍圖,而全時在華東、重慶兩地的便利店則由外資便利店品牌羅森接手。

本報記者 陶婭潔報導

繼鄰家便利店之後,又一便利店陷入了窘境。

據悉,全時便利店北京、天津、成都的連鎖門市已經全部打包出售給了山海藍圖,而全時在華東、重慶兩地的便利店則由外資便利店品牌羅森接手。

在頻頻傳出閉店的傳聞後,有著“最像7-11的本土便利店”之稱的全時便利店還是走向了“賣身”的結局。

賣身

目前,全時便利店的微信公眾账號“OurHours全時便利店”已經變更為“北京OurHours全時便利店”,账號主體由北京全時叁陸伍連鎖便利店有限公司變更為北京山海藍圖商業有限公司。天津全時、成都全時的微信公眾號主體也分別變更為天津、成都山海藍圖商業管理公司。

另一便利店品牌——羅森中國已經接手了全時便利店在華東及重慶的90余家便利店,相關交易已於今年1月份達成。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副總裁張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時羅森和全時就已經有所接觸,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達成了合作。考慮到戰略互補性,羅森此次只是接手了全時便利店位於華東和重慶的94家門市,但並非收購。至於接手的原因,主要有三點考量:首先是全時與羅森現有門市的互補性;其次是與羅森自己開店的成本對比;最後則是與羅森戰略重點的吻合程度。總的來說,全時與羅森具有較好的戰略互補性。

羅森新的開始也意味著全時便利店正式謝幕。公開資料顯示,全時便利店起步於2011年,開創了內資便利店唯一的重資產運營模式。北京是其大本營,截至2018年7月,全時已經拓展至北京、南京、天津、長沙等10個城市,門市數近800家,其中近一半門市在北京。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全時曾發布百城百萬計劃,表示未來五年實現“100個城市,100萬個終端”的戰略目標。在巔峰時期,全時便利店在北京的門市數量將近400家,一度是門市規模最大的便利店頭部品牌,現在卻墜落到了行業尾部。

全時便利店是怎麽走向衰落的?

零售業分析師王鑫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資金鏈出現問題是許多便利店倒閉的重要原因,全時也不例外。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自2018年11月份開始,市場就不斷傳出全時母公司複華控股受P2P暴雷事件影響,資金鏈斷裂,以此帶來的連鎖反應則是去年11月以來,全時便利店在北京關店約90家。

“部分資金來自P2P金融,這種融資方式雖然可以助力便利店在短期內發展迅速,卻也埋下了禍根,容易引發資金鏈斷裂的風險。”王鑫說道。

振興

在當下,資本對於便利店這門生意仍然充滿興趣。根據《新一輪消費大淘金——未來商業投資報告》顯示,從2016年至2018年8月,便利店行業總計融資事件發生次數達190次,在大消費領域融資事件發生總數中佔比達10.3%,在大消費領域最熱門投資賽道排行榜中居於第三位。僅在2018年1-8月,便利店行業便有近60起融資事件。

然而,資本的助力卻是一把雙刃劍。當便利店品牌過於追求速度,舍命狂奔之時,也難免會忘記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表示,便利店是一種運營成本極高的零售業態。看似經營簡單,實際上這一行業成本控制的難度要遠高於其他零售業態。如果企業內部成本管控失效、供應量管理不完善,加之產品品牌購買頻率低、跟不上市場需求變化的腳步,便利店想要盈利是非常困難的。

的確,房租成本、採購成本、人工成本這些都是便利店經營者所不能忽視的,儘管便利店的平均價格比傳統超市高15%、毛利率多在20%~30%,但淨利率卻難超5%。據《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便利店的房租成本上升了18%,人工成本上升了12%,水電成本上升了6.9%。即使如7-11這類國際便利連鎖品牌,從2004年進入北京市場,直到2017年才彌補了累計虧損,進入盈利狀態。

因此,便利店這一業態也需要應時而變,不斷創新原有模式,才能抵禦風險。如今,隨著一批老便利店的謝幕,一批新便利店也開始湧現。如多點便利店、蘇寧小店等一批便利店正在跑馬圈地。據悉,多點便利店今年計劃開出150家,北京蘇寧小店今年計劃新開500家,便利蜂計劃在2019年以之前兩倍的速度繼續開店。

隨著各品牌、各地區門市數量的不斷增加,以及服務形式的不斷創新,從送貨上門、社區團購,再到前置倉備貨,便利店的門市價值也被進一步挖掘出來。目前,便利店接通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服務已經成為業內常態。自去年以來,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店品牌開始與外賣平台合作,以實現送貨上門服務,打通連接消費者的最後一公里。

記者走訪便利蜂中央公園廣場門市發現,該門市目前提供外賣配送和餐點預定服務,店內設立了專門的微信群讓顧客加入,以及時了解顧客需求,提供及時的服務。便利蜂店員范先生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通過一系列的服務改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在便利店的競爭已經升級,每家便利店都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產品品質和服務能力,才能持續吸引顧客。

有分析指出,做便利店生意需要有溫度,一是產品的溫度,二是服務的溫度。沒有服務沒有產品,就沒辦法競爭。從業態升級角度來看,國內便利店的單店銷售、利潤水準與國際領先企業差距仍然較大。因此,如何提高效率、迅速完成迭代升級,也成為便利店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食品產業資深分析師朱丹蓬看來,未來便利店競爭將面向兩個方面,一個是規模競爭,規模越大,在供應鏈管理的話語權也會更大。另一方面,對於便利店運營者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精準設置單店營業模式,總部從宏觀控制,門市則對供應鏈進行更成熟的調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