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農民種菜調查:1元綠葉菜賣到8元,緣何依然暢銷?

上海市民少不了一口綠葉菜。可每年夏天,上海蔬菜供應都有“夏淡”:氣溫升高、雨水增加,不利於蔬菜生長。照理說,夏淡菜價隨行就市,農民收入不會少。

可部分農民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來種菜成本居高不下,本來盈利空間就不大;二來生鮮電商的“價格戰”也傳導到菜農身上,採購價難以提高,讓農民覺得,菜雖然賣出去了,可還是沒有議價權。

有什麽辦法讓農民降本增收?

種菜成本高,能降下來嗎?

“種菜成本高”這個問題,即便在種菜大戶眼裡,也是個棘手問題。

種蔬菜與種水稻不同,後者機械化程度高,幾乎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可蔬菜種類多、種植環境複雜,所以對人工依賴度較大,成本居高不下。“如今市郊從事蔬菜種植的農民普遍年齡較大,有人開玩笑說‘3個人200歲’,按時計價,人工費不低;還要擔心這些老婆婆、老公公在工作時,會不會出意外。”部分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

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機械化。

人稱“馬蘭頭大王”的上海庭嬈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喬佔試著在自家基地探索立體化種植方式。目前,馬蘭頭從播種到采摘,基本靠人工,機械化程度很低。但根據他的立體化種植設想,一畝地能變五畝地;再利用物聯網設備,由系統自行控制大棚裡的溫度、濕度,減少生長期間的人工乾預,省下人工。未來,他還希望能用機器采收,進一步降低馬蘭頭的生產成本。

如果採用立體種植,馬蘭頭的生產效率能進一步提高

同時,喬佔還在現有的馬蘭頭基地裡套種了西甜瓜和玉米,提高土地利用率。這些天,正是西甜瓜上市的季節,而下一茬馬蘭頭要到11月才上市。他算了一下,今年西甜瓜種得不錯,目前銷售額已達六七百萬元。“如果不套種,這些土地就閑置了。要把種菜的成本降下來,得多動動腦筋。”

上海王波果園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波在日本學過農業技術,回鄉務農後,也覺得要提高機械化,“日本人工多貴呀,所以能夠用機器就全部用機器種。”首先,不同種類的農用工程車和設備能滿足不同的種植需求;其次,機械化種植的生產效率看得見。“人工卻不一樣,手腳勤快些的和磨洋工的,看起來都在田裡,但生產效率相差很大。”

不過,農機投入成本不低。“這些年我們以農養農,機械化、科研上的投入已經達到2000萬元。可賣菜能賺多少錢?投資回報周期非常長。恐怕一些小規模的種植戶承擔不起。對我們來說,只能繼續走規模化發展道路,規模越大,分攤到的成本越低。”王波說。

上海農業農村部門也看到機械化對蔬菜生產的重要性,全程機械化正是上海發展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的方向。一方面,工廠化、標準化育苗和蔬菜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已成為農科機構深化研究的課題,希望研發出更多的適合不同場景下蔬菜種植的機械化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政府層面正考慮在生產前端創造條件、在頂層架構上制定引導性的補貼,解決露地蔬菜和推進標準化育苗的瓶頸問題,從育苗到收割、淨菜加工環節積極探索全程機械化。

部分大型蔬菜種植企業則就機械化蔬菜生產進行了示範。在奉賢區海灣鎮光明食品集團星火農場內,佔地面積185公頃的華固奉賢蔬菜基地主要種植娃娃菜、卷心菜、大白菜、花椰菜、紫甘藍、西蘭花等品種,夏淡期間則種植雞毛菜補充本地市場綠葉菜供應。直播機、移栽機、平板車等機械設備非常顯眼,在寬敞的生產基地中運行自如。原來,基地在整體結構設計時就考慮了這些大型機械的運行,按照全程機械化種植布局,從而提高機械化使用率,也希望為更多的蔬菜生產者提供參考。

華固奉賢蔬菜基地內的機械化、自動化種菜設施(來源:上海三農)

要跟上時代潮流,也不要太依賴單一渠道

“種得好”是記者採訪的種植大戶的共同點。不過他們提到,要保證農民收入,“怎麽賣”也大有講究。

王波回鄉務農之初,選擇自己賣菜:定期將種出來的菜運到市區某個配套設施還不完善的新建小區,現場吆喝。憑著可靠的品質,他的菜很快贏得社區居民的青睞,社區還特意為他提供了固定營業場所,收入很穩定。可從2016年開始,他突然發現菜賣不動了,尤其是光顧的年輕人少了。遇到相熟的年輕人,王波主動吆喝,對方有些抱歉地笑笑,“不是你的菜不好,是因為線上買更方便,隨時送上門。”從那個時候開始,王波意識到,電子商務已經影響了市民的買菜習慣,賣菜得跟上時代潮流了。

於是,他果斷暫停線下銷售,轉變銷售模式。當時,生鮮電商剛剛起步,合作社自己摸索,比照生鮮電商的要求,對蔬菜采摘後進行簡單分揀、包裝。再配備物流配送車,逐步建立起適合生鮮電商的供應鏈。如今,合作社已成為盒馬、叮咚買菜等知名生鮮電商的供應商。

從賣散裝菜到賣包裝菜,王波果園合作社還為當地創造了不少就業崗位

不過,這麽賣還不夠。王波發現,生鮮電商經常打“價格戰”,往往會壓低田頭採購價。雖然很多農戶種植的蔬果品質很好,但有時擔心賣不掉,只能讓步。他覺得,要回答“怎麽賣”這個問題,必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提高附加值的途徑之一是打響品牌。憑借種精品的理念,“王波果園”這一合作社品牌已經獲得綠色產品認證,因此合作社出品的蔬果能比普通農產品多了品牌溢價的可能。有人曾提出花5000萬元收購王波的合作社,但他並不動心,“我的心願是把品牌做得更大更響,帶動更多的農民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的方式種菜,種好菜也賣好菜。”

同時,“一二三產聯動”能幫助農民擺脫對單一銷售渠道的依賴。比如,合作社增加了采摘活動,通過農業休閑遊能為農民增加一部分收入。還有,部分企業和社區如今流行團購直銷,定期邀請農戶送菜上門。這也給王波啟發:這等於是來自企業、社區的訂單農業,能幫助合作社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

因為蔬果品質可靠,王波能接到很多訂單

“我有三個心願,一個是打響‘王波果園’的品牌;一個是等我50歲時,想請日本老闆來上海看一看,當年的打工仔如今也做出了自己的農場;最後一個是希望有一天能拿到全國的勞動獎章,讓大家看一看,做農民也能做出一番事業。”王波說,自己的座右銘是“人生不搏不精彩”,所以會在農業的道路上一直拚搏下去。

依靠一產,還要提高二產

在回答“怎麽賣”這個問題時,上海太來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印帶記者參觀了合作社的淨菜車間——但只能站在風淋門外張望。要想走進車間,必須更換工作服,嚴格消毒。“這本來是個農用倉庫,288平方米,做了淨菜車間後,一個月銷售額120萬元,利潤達30%左右。”合作社總共有705畝自有基地,但產值最高的是這288平方米。其中的奧秘在於“依靠一產,提高二產”。

在太來合作社,不同等級的蔬菜有不同的包裝環境

王印舉了個例子:“一樣的綠葉菜,如果是每500克散裝,批發價才1元,農民有時還擔心賣不掉;簡單分揀一下,變成小包裝,每500克可以賣2.5元;加工成淨菜,能賣4元;如果做成沙拉的配菜,這算下來,每500克售價高達8元。”他認為,蔬菜種植和銷售要走“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即食食品”之路,通過工業生產,提高產品附加值。

他研究過,日本的農產品售價很高,除了本身產量少、品質佳等原因之外,通過包裝和精加工,也能提高產品附加值。在中國,農產品銷售還比較粗放,“其實,農民要懂一點消費心理。現在年輕人講究健康生活,經常晚上就吃一份沙拉,如果把炒菜的菜變成沙拉裡的菜,恐怕市場就不會覺得8元500克的定價高了。”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給了“馬蘭頭大王”喬佔不小的衝擊。往年春節期間是馬蘭頭銷售最好的日子,各大餐飲企業搶著要。今年節日期間餐飲企業停擺,馬蘭頭滯銷嚴重。之前,喬佔為生產基地配備了烘乾設備,能將馬蘭頭加工成馬蘭頭乾,延長供應期。這本來是錦上添花之舉,卻成了疫情期間的救急方案。然而,烘乾設備產能有限,不足以消化大量上市的馬蘭頭,合作社只能賤賣,損失不小。

喬佔想把馬蘭頭做成速食菜銷售

喬佔痛定思痛,又從市民在家做飯中找到新機會,“疫情發生後,很多半成品菜銷售量增長,那我們能不能把馬蘭頭做成即食食品?馬蘭頭拌香乾是餐飲企業的經典涼菜,售價不低,但買單者眾多,因為市民自家做比較麻煩。如果我們替市民加工好,再通過冷鏈送到超市賣場和線上平台,不就能拓展新的銷售渠道,並提高產品價值嗎?”

當然,從原先種馬蘭頭到現在想賣馬蘭頭即食菜,還得遵守食品加工的規則,拓展新市場的速度沒有那麽快。可是,一場疫情讓喬佔意識到,要回答好“怎麽賣”這個問題,不改一改傳統方式,肯定不行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