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郭台銘請回答:富士康下個30年靠什麽?

郭台銘。攝影:鄧攀郭台銘。攝影:鄧攀

  富士康下一個30年靠什麽?郭台銘給出了答案

  毫無疑問,郭台銘抓住了21世紀的開頭,但未來30年他能讓富士康重生嗎?

  記者  嚴凱

  在以“走進歷史轉折中的富士康”為題的演講中,郭台銘用了很短的時間回顧了富士康過去30年走過的歷程,然後用了更多時間憧憬了富士康的下一個30年。

  30年前,郭台銘敏銳地抓住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時機,在深圳建廠。“龍華園區的每一顆砂石、除雜草,每一塊磚、每一根鋼筋、每一個地下溝管線,甚至於排水溝的溝蓋都是我們自己做的。”郭台銘回憶說。

  他將富士康過去30年分為六個階段,每個階段均以五年為時間節點。中國充足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和郭台銘的精細化管理造就了富士康的輝煌,他本人也由此被稱為“代工皇帝”。

  在回憶富士康的“歷史轉折”中,郭台銘並沒有特別提到2007年,但這一年對富士康來說至關重要。喬布斯在這一年推出了第一代iPhone,並且決定讓郭台銘代工生產。此後,憑借著來自蘋果公司源源不斷的巨額訂單,富士康一躍成為全球最大代工廠。

  與此同時,郭台銘的財富也在不斷增加。從2010年到2017年,富士康的出口佔全中國出口的3.9%,進口佔3.6%。30年來,富士康集團累計外匯2400億美金,佔中國外匯存底的7.8%。

  但富士康也飽受爭議。2010年員工“14連跳”事件曾將富士康推向了風口浪尖,被外界貼上了“血汗工廠”的標簽。而在業務上,“蘋果依賴症”也為外界所詬病。

  這些問題郭台銘比外人看得更清楚。在此次30周年大會上所呈現的影片中,富士康大打“感情牌”,試圖用“雞蛋”和“雞腿”為外界呈現一個不一樣的富士康。但另一方面,富士康又在大力推行“機器換人”,打造“熄燈工廠”。

  富士康必須轉型,郭台銘也進行了多番嘗試,試圖撕掉代工廠的標簽。“希望各位不要說我們是工廠”,郭台銘在不同的場合經常說,“我們不是工廠,而是智能製造基地。”

  2010年,富士康推出了“門市+網站”的體系構想;2013年推出拓展品牌的在線銷售管道“富連網”;2014年,富士康子公司FIH Mobile從國外挑選創業公司,籍此創辦自己的硬體創業公司孵化中心。

  不過這些嘗試稱不上成功,傳統製造業與互聯網的碰撞能否擦出火花至今仍鮮有成功案例。2015年,富連網從天貓平台撤下,富士康計劃設立獨立的業務部門經營。

  不過,郭台銘沒有選擇,他必須為富士康的下一個30年找到出路。

  2015年5月,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郭台銘從中嗅到了商機。他認為,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融合,實現“實體經濟+互聯網”,是富士康的轉型之路。

  郭台銘將富士康的下一個30年定義為“重生”,而他所倚仗的便是工業互聯網。為此,郭台銘將公司進行拆分,單獨打造了工業互聯網平台——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工業富聯”)。

  5月11,富士康IPO獲批,預計總共募集272.53億元,由此成為近3年來最大的一樁IPO。在招股說明書中,富士康將自己描述為“全球領先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製造服務商”。

  賽迪智庫的研究表明,工業互聯網平台擁有三大特徵,分別是網絡效應、馬太效應、替代效應。在賽迪智庫看來,工業互聯網平台的價值將遠遠超過消費互聯網平台。

  第三方機構的數據預測,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將創造82兆美元的經濟價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二分之一。

  在眾多理論依據的支持下,郭台銘寄望於富士康能夠成為中國的Predix。Predix是GE(美國通用電氣)推出的針對整個工業領域的基礎性系統平台,這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它可以應用在工業製造、能源等領域。

  為了儲備人才,富士康今年還專門成立了工業互聯網學院。目前,這家學院在職教育有清華大學博士生5名,碩士生1947名,專升本9345人,高升專3萬人,高職11900人,總計53000人。

  轉型工業互聯網,富士康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工業富聯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至2017 年,該公司的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75%、2.01%和2.24%。儘管呈連年上升趨勢,但比例依然不高。

  此外,過去三年,工業富聯在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上的收入比重仍然太小,銷售收入分別為9.34億元、6.51億元和9.66億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在0.35%下方。

  更為嚴重的是,其工業機器人產能、產量與銷量已經連續三年下降。工業富聯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工業機器人產量從6600個下滑至3500個,銷量從6100個下滑至3500個。

  1995年,郭台銘在富士康《鴻橋》月刊創刊時寫了一句話: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請謹記在心,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工作中學習,學習後工作,胸懷千萬裡,心思細如絲”。

  毫無疑問,郭台銘抓住了21世紀的開頭,但未來30年他能讓富士康重生嗎?

  以下是郭台銘在“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高峰論壇暨富士康成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節選:

  各位嘉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午安,大家好!我的報告是:走進歷史轉折中的富士康。

  30年前,我們正逢深圳特區的歷史轉折,走進了深圳。

  2000年4月12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習近平一行蒞臨富士康龍華園區考察。2009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蒞臨富士康山西太原科技園參觀調研。

  1988年5月25日,我當時到深圳考察,這是在羅湖口岸的留影。我在深圳工地考察時,我的前妻當時還跟我在一起。1996年我們到龍華科技園區,開始建設自己的大工業園區,這是1月15日打樁現場。

  視察工地建設,我穿著雨鞋,因為當初給了我一塊荒地,沒有“五通一平”,也沒有“七通一平”,我們龍華園區的每一顆砂石、除雜草,每一塊磚、每一根鋼筋、每一個地下溝管線,甚至於排水溝的溝蓋都是我們自己做的。

  當時正好碰到知識青年返鄉就業,很多知青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持,IDG熊曉鴿就是知青返鄉,特別為你準備了這張PPT。富士康為廣大農民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2008年12月,我親自給員工端菜。

  農民工也好,知青返鄉也好,我給他們上課,讓他們學習,當時我就提出一個理論叫“習理論”,到現在還非常流行。

  我是“習理論”的支持者,因為我認為學是知識的積累,“習”是實際操作,我認為“習”比“學”重要,一個學徒或者一個科長帶作業員,他就像是老鳥帶著小鳥兒在飛,如果放太高了,小鳥摔死了,放太低了,小鳥學不會飛。

  所以我覺得習比學重要,1988年、1990年我就倡導“習”比“學”重要,我是“習理論”的支持者。

  1995年,我在公司《鴻橋》月刊跟員工溝通,創刊時我寫了一句話: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請謹記在心,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工作中學習,學習後工作”,這就是“習理論”,胸懷千萬裡,心思細如絲。

  這個刊物現在已經發行幾百號了。

  早期建廠,沒有開拓荒地時,我們發揚山西人“走西口”的精神,沒有辦公地點,我在貨櫃裡面辦公。

  我們集團30年出口的情況:2010-2017年,出口佔全中國出口的3.9%,進口佔3.6%,集團30年來累計外匯2400億美金,佔中國外匯存底3兆美金的7.8%。

  我們深耕知識產權。集團第一件大陸專利的申請是1992年7月16日,1998-2000年我們是連續3年中國企業大陸專利申請第一,2002-2010年連續9年中國企業大陸專利申請排名前三,1984年至今華人企業全球專利累積申請第一、核準第一。

  工業互聯網學院今年成立,我們在職教育有清華大學博士生5名,碩士生1947名,專升本9345人,高升專3萬人,高職11900人,總計53000人,我們參加各種技能考試,模具技師培訓數萬人。

  30年後,富士康又躬逢實體經濟+數字經濟=互聯網深度融合歷史機遇轉折期,實體經濟+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賦能時代的來臨。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和2017年12月18日特別提高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今天我們的主題是以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融合,我們強調+互聯網,不是互聯網+,虛擬經濟是互聯網+,實體經濟是+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的三大特徵是“網絡效應”,工業互聯網消費價值是消費互聯網平台的100倍;“馬太效應”,誰是中國的Predix?富士康很有機會;“替代效應”,兩化融合四階段漸進式發展理論正在被巔峰顛覆。

  互聯網平台的背景,供給側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剛剛我跟書記報告了,我們準備在這邊搞工業互聯網大學,這就是實體經濟+數字經濟。需求側是新手段、新解決方案、新生態。

  工業互聯網平台,從經濟視角來看,2025年工業互聯網將創造全球82兆美元的經濟產值,佔全球總經濟量的二分之一。富士康憑借過去30年來製造經驗的大數據,走向未來30年的工業人工智能。

  工業互聯網是實體制造+數字製造,整個生態體系有核心層、富士康雲網層、富士康平台層、富士康應用層,時間有限,不一一報告。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可以用九個字來形容,即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雲”是雲計算,“移”是移動訊息,“物”是物聯網,“大”是大數據,“智”是人工智能,“網”是工業互聯網,加上機器人,這些硬體設備從核心層到IaaS層,到PaaS層、SaaS層,富士康已經累積了很多製造經驗,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製,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

  最後我們是AI Landing,我們是傳統實體經濟製造到科技製造,現在我們要用人工智能賦能,因為我們有物聯網,有大數據,有人工智能,我們在先進實體經濟用人工智能來賦能。

  富士康全力推動智能製造,盡力在中國先進實體經濟中擔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領頭羊,基於30年創新研發與精密製造的經驗積累,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工業大數據轉換為人工智能,為工業互聯網邁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篇章。

  最後,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必須對中小企業提供賦能服務。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