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倪光南:再好的技術,不努力進入市場也沒用

“風太大咯。”他用手掌把頭髮歸攏到兩邊,銀白色的短發重新變得服帖。在鏡頭捕捉到他時,他希望自己是一絲不苟的。

本文共計3734字,閱讀時間7分鐘。

倪光南。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本文為新京報15周年特別報導

新京報記者 / 許雯

編輯 / 陳思

校對 / 王心

1799條微信未讀資訊、以小時為部門劃分的行程表、從北京輻射出去的紛亂如麻的飛行航線圖,79歲的倪光南太忙了。

10月26日,在北京持續發出大風藍色預警的第二天中午,他走出五道口一處小區的出租房。這個被網友稱為“宇宙中心”的地方,位於中國“矽谷”——中關村的核心區,方圓2公里內高校、互聯網企業雲集。因為部門分的房子沒有電梯,倪光南在這裡租了一間房。

他用手機解鎖停靠路邊的一輛共享單車,在四五級的北風中艱難騎行5分鐘,來到銀谷大廈。為了這次採訪,他臨時借用了位於大廈8層中科紅旗公司的會議室。

這家成立於2000年的老牌國產作業系統研發公司曾經名噪一時,但在2014年急轉直下,瀕臨破產清算,有人因此感歎“國產作業系統夢斷”。

距離約定時間還有10分鐘,瘦削的倪光南快步走進公司。這是他多年來的習慣,和別人見面提前十分鐘到達,不會遲到,也不至於太早。

“風太大咯。”他用手掌把頭髮歸攏到兩邊,銀白色的短發重新變得服帖。在鏡頭捕捉到他時,他希望自己是一絲不苟的。

在官方資料中,他是著名電腦專家、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科技獎一等獎和中國電腦學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但最近20年,他幾乎隻做一件事:推動網信核心技術的國產化替代。以國產芯片替代英特爾芯片;以國產作業系統替代壟斷市場的Windows、iOS、Android等系統。

“缺芯”之痛

今年4月,美國商務部對中興公司一紙長達7年的製裁令,讓這家依賴從美國進口芯片的老牌中國通訊企業,陷入癱瘓。

“禁止美國元器件供應商向中興通訊出口元器件、軟體、設備等技術產品”,這份即時生效的禁售令,徹底扼住了中興通訊的命門。

中國何時才能自己的芯片?這不是一個新問題,但人們對“中國芯”的渴望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強烈。每當這個時候,人們也總會想起那位多年持續呼籲自主研發國產芯片的院士倪光南。

“核心技術受製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而且不要指望能買到核心技術。”近十年來,無論公開演講,抑或接受媒體採訪,這樣的陳詞,幾乎伴隨倪光南的每次公開亮相。

在“中興事件”甚囂塵上的那些天,這句話成了頗有遠見地預言,人們迫切希望預言家倪光南能再次親口說出這句話,想要採訪的媒體幾乎把他的手機打爆。

在倪光南看來,“中興事件”的發生,的確早已埋下伏筆,“我們歷來不主張把寶押在人家的新技術上,有些人質疑我們沒有充分的根據,中興事件我想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倪光南沒有一絲得意於自己的先見之明,因為中國的“缺芯”之痛,他感同身受。

倪光南:網信核心技術受製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新京報“我們影片”出品

攻“芯”失敗

電腦的發展依賴芯片,芯片則依賴集成電路。20世紀六七十年代,集成電路產業革命席卷全球,中國因為特殊歷史原因,並未參與其中。這段空白帶來的差距,讓中國在日後幾十年間苦苦追趕。

改革開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電腦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曾奮起直追,但始終被悲觀氣氛籠罩。

希望曾經點燃。2001年,“方舟1號”面世,被媒體稱為改寫了中國“無芯”的歷史。在倪光南曾經的助手梁寧記憶中,這背後少不了倪光南的支持。他無償幫方舟科技找錢、找政府、找需要的一切資源。

但希望又很快熄滅。“方舟1號”推向市場後,因為沒有配套軟體可用等各種原因,最終潰敗如山。

幾乎同時,“漢芯”事件爆發,那是中國芯片突破史上的傷疤。國家花費上億元科研經費研發出來的自主芯片,在掀起短暫的舉國振奮後,很快被證明為一場騙局: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陳進從國外購進一批摩托羅拉芯片,讓農民工用砂紙把芯片表面的摩托羅拉商標打磨掉,冒充自主研發的國產芯片“漢芯一號”。這樣的拙劣伎倆,甚至騙過了技術鑒定組的專家。直至企業內部員工匿名舉報,這起科研造假事件才東窗事發。

公眾對國產芯片的信任度迅速降至谷底,倪光南亦聲譽受損,甚至被貼上“失敗者”標簽。

梁寧把這些過往寫進文章《一段關於國產芯片和作業系統的往事》。有人在文章下面留言:“看到熱淚盈眶,唯有希望唐吉訶德式的人物在中國能有生存的土壤。”

“沒做成事之前,可能都會被當成唐吉訶德。”對這個稱呼,倪光南並不反感,“成功需要很長過程,急功近利不一定有好的結果。另外,不一定要自己成功,我做一段,人家接著做,不一定在乎自己有什麽成果,要有這個心胸,超脫一些,不要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

倪光南苦苦追尋的,不只有“中國芯”,還有國產作業系統。他希望有一天,中國人能用上自己發展出來的終端作業系統,或者說,能打破外國跨國公司的壟斷,使中國自己的終端作業系統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這樣的“執念”,屢屢將他拋進輿論漩渦,甚至招來嘲諷。最近一次,是半年前。他出席紅旗軟體新品發布會時說,目前正是用國產作業系統全面替代微軟Windows系統的重要契機。

這樣的表態被人解讀為給企業月台,質疑紛至遝來:既然能買到現成的,為什麽還要自己研發?

倪光南不是第一次因此遭受指摘。他並不在意,“如果他們懂得多一點,知道一個作業系統能夠做什麽,就不會這樣想了。”

1992年,倪光南在聯想微機生產基地。受訪者供圖

追光者

通往光明的路線總是艱難,但光明總在前方。

國家層面對科技自主可控重要性的一再表態、科研資金的源源注入、接踵而來的國家扶持政策,倪光南相信,這是中國網絡資訊核心技術邁向自主研發、安全可控的轉折點。

這種轉變肉眼可見。過去,一些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急功近利和短視讓他感到痛心,什麽來錢快,就去做什麽。最近十年裡,他欣喜地看到許多本不做核心技術的中國互聯網企業,正在芯片研發領域躍躍欲試。

倪光南。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北斗導航系統的成功也讓他倍感鼓舞。他相信,比芯片研發難得多的“北斗”都有了,“中國芯”也就不遠了。

“中興事件”後,唱衰“中國芯”的論調一度成為主流聲音,這讓溫和謙遜的倪光南憤憤不平,“很多人說中國芯片不行,其實是誤解。”

他認為,就芯片設計能力來說,中國僅次於美國,而且差距不大。中國的短板是芯片製造。但他相信,隨著國家層面的大力投入,會有越來越多科研力量投身其中,中國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

另一個有利條件是,中國互聯網應用發展神速,而互聯網應用的發展將對互聯網尤其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發展產生巨大推動力量,中國在新一輪資訊革命中,有可能更快地發展起來。

與時間為伍的這些年,時間也教會了他很多。他意識到,發展技術的同時要敬畏市場,“再好的技術,不努力進入市場,也沒用。這一切需要生態的支持,國產芯片和作業系統才能在市場上站住。”

這個“生態”是良性循環:有人用,用的過程中改進,改進後有更多人用,然後更多人做應用支持促使它改進。

他力主,政府要做第一個用的人,國產作業系統要首先走上政府機構工作人員的辦公桌。最新的一項進展是,國內某個大型航天集團幾萬台電腦,實現了國產芯片和國產作業系統的替代,儘管這耗費了倪光南四五年的時間去推進、運作。

2016年,倪光南與中國電腦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獲獎者合影。受訪者供圖

“幫不上別人了,就停下來”

作為聯想集團曾經的總工程師,在離開聯想30年後,倪光南至今保留著兩塊長方形的電路板,是先後生產於1990年、1992年的聯想“漢卡”。

1984年底,倪光南就職的中科院計算所為轉化科技成果,創辦了計算所公司(聯想集團前身),他出任總工程師。進入公司一年後,他成功研發聯想“漢卡”。它的出現,讓只能識別拉丁文字的電腦實現漢化,微型電腦開始迅速走進中國的普通家庭和企業。

但他並不打算沉湎在過去的功勳冊裡。

他要做的事還有很多。比如,和風起雲湧的中國互聯網保持同頻跳動。

以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資訊革命撲面而來。他擔心自己被丟下,每天要瀏覽大量互聯網前沿資訊。

不過,這並不是他最憂心的事。

耄耋之年的倪光南,仍日夜兼程,為發展自主創新、安全可控的網絡核心技術奔走呼號,早已離開科研一線的他,支持年輕的科技人員去突破、去突破。

他常常被緊迫感包裹。

“在一些方面,我們和國外還有不少差距。”他語速急切地丟出一組數據:去年,中國芯片進口超過2000多億美元。目前中國最大的芯片製造公司在同類企業中約排名世界第五位,只有不到20%的製造裝備能夠自給,其他80%的裝備都靠國外進口,芯片製造所用的原材料也有很多依賴進口。

眼下,他的行程表被研討會、公開演講、媒體採訪和內部評審會塞滿,幾無縫隙。中國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產業聯盟秘書長曹冬幫倪光南規劃行程時,習慣留有富余,但也時常被突發狀況打得措手不及。

就在今年10月下旬的一天,剛剛在徐州結束一場智能終端作業系統研討會的倪光南,因為臨時增加了行程,要緊急趕回北京,參加一次政府部門的內部評審會。坐票早已賣空,曹冬幫他買了站票,擠上高鐵,在餐車坐了3個小時。

倪光南幾乎從不休假。只有一個例外,是每年聖誕節,因為子女回國探望,他會推掉所有工作,短暫休息幾天。除此之外的300多個日夜他要自己度過,包括春節。但他太忙了,連孤獨的時間都沒有。

當被問及新一年對自己的期待,倪光南的願望樸素:身體健康,這樣就能繼續工作了。

什麽時候可以停下來?“當發現自己幫不上別人忙的時候。”短暫的沉默後,他說。

同題問答

新京報:過去一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麽?

倪光南:過去一年最大的變化,是中興事件給我們看到,有些你認為不會發生的事情就發生了。 我從來不認為核心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取得,但是過去一年更加明確感到關鍵核心技術,除了自己努力以外,沒有第二條路,沒有捷徑,更加加強了這個觀念。我們歷來不主張把寶押在人家的新技術上,有些人質疑我們沒有充分的根據,中興事件我想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新京報:這十五年,你經歷最美好的事情和最遺憾的事是什麽?

倪光南:我想不出來。

新京報:未來,你對自己最大的期待是什麽?

倪光南:對自己的期待就一句話,要健康,才能夠繼續工作,要是沒健康就什麽都沒了。到我這個年紀慢慢就悟出了,沒健康一切都沒有意義。我不會開車,就有機會多走路,對我們這種沒有規律鍛煉的人是好的。還有呢要控制自己,雖然宴會很多,要注意不要吃多了,其實很普通,但是要做到也不太容易。

新京報:未來,你對中國社會有怎樣的期待?

倪光南:我覺得中國應該非常有希望,現在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要抓住機遇,中國堅持自主創新,要不了太長,我們在世界上可以真正成為一個科技強國、品質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總而言之,一個現代化強國。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客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