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鵝眼:30年采礦青山綠水變深坑,轉型旅遊開發又成爛尾

大地傷疤

巨野縣核桃園鎮與濟寧市嘉祥縣接壤,是菏澤市僅有的低山丘陵地帶,這裡山石資源豐富,石灰岩儲量較多,從上世紀80年代起,當地人靠山吃山,石材加工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的重要產業。30多年過去,山川破碎,到處千瘡百孔,有的山不僅從地平線上消失,還深入地下幾十米,形成大坑。本組圖片拍攝於2016年8月至2019年3月。【鵝眼:第220期,攝影:D,編輯:谷水】

這並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采石後留下的殘存山體,人在石柱前顯得非常渺小,但卻是他們一點一點把山挖成這樣。

盛夏時節,魯西南黃河衝積大平原上滿目翠綠,田園景觀美不勝收,然而地表一個個巨大的礦坑,尤其礙眼。

原本突兀在平原上的低山丘陵不見了蹤影,巨大的礦坑已經連成一片,泉水從石縫裡湧出形成水面,最深處達數十米。

因富含礦物質的因素,水面呈現藍綠色,看著總有點頭皮發麻的感覺。

白虎山原來是一座高高的山峰,由於長時間無序開採,形成了一個南北長2.93公里,東西最狹窄處92米,最寬處1.5公里的不規則大坑,2015年實施封山禁采以後,地下泉水噴湧而出,形成現在近600畝的水域面積,最深處有40米,四周是懸崖峭壁。

核桃園鎮張街村南側的一處礦坑,已經挖到了村莊邊緣,池塘深度大約20多米,不遠處的田野上矗立著多個石灰窯。

巨野的山雖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齊魯大地悠久的歷史賦予這些小山豐富的文化。核桃園鎮金山海拔133.2米,相傳因“鑿石得金而名”,是目前菏澤地區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山峰,與泰山、嶧山並稱為姊妹三山,山上有西漢廢帝劉賀(海昏侯)開鑿未用的墓塚,後因李世民曾入洞納涼,被稱為“秦王避暑洞”,素有“天下之中第一山”的美譽,現為山東省級文保部門。然而這座頗富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山,卻被數個采石留下的大坑包圍。

環山多個礦坑,讓金山看上去如同一個孤島。

2019年3月,夜色之下,金山腳下礦坑運載石子的大貨車排成長隊,燈火通明。從2015年開始,巨野縣政府對核桃園鎮實行全面封山禁采,隨後有商家來此進行旅遊開發,清理原有的礦坑賣石頭。據當地人講,賣石頭比開發旅遊賺錢快。

在鄰近嘉祥縣九頂山,山頂建有一座薑太公廟,最高處還有一個釣魚台光明亭,相傳是觀世音菩薩點化而成,時常有善男信女來此跪拜。

但在光明亭的側面,采石已經將山體挖去大半,形成一個垂直近百米的斷崖。

更有些礦坑,成為垃圾堆放點。

財富金字塔

由於城市和工業建設的發展,對建材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大。在這種供需關係的驅使下,當地的礦產企業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出,核桃園鎮仿佛在一夜間冒出來許許多多的石子粉碎機、建起無數的石灰窯。

特別是2000年以後,當地形成了山石開採、石子粉碎、石灰煆燒、石雕石刻、水泥製造、建築陶瓷、汽車運輸一條龍生產線,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

采石給當地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2017年1月,一家商場店慶,慶賀橫幅掛滿外牆。

采石產業也從最低級的石子、石灰加工,進化到牌坊、石像雕刻,滿足人們物質欲望的提高和精神信仰的寄托。

一些先富裕起來的人,推倒老房,建起氣派的新房,然而不少人卻發現,藍天不經意間成了稀罕物,石灰窯整日吞雲吐霧,空氣彌漫著渾濁。每天早晨屋頂上、路上到處都是白灰,出門都得戴口罩。

靠毀山采石積累的財富,最終只是少數人獲益,環境日漸惡化,街道依然泥濘。

生態修複,並非想象中的容易

隨著山體損毀、粉塵汙染、地質隱患等生態環境問題的加劇,當地政府在2015年實施了封山禁采等措施。那些靠山而生的一系列礦產企業,也都在這個時期關閉了。當年興盛時使用的設備及運輸車輛、廠房等均被遺棄,訴說著昔日開採的規模之大。

殘破的山體,聳立的石灰窯、水泥塔,成為田野上一時抹不去的景觀。

2000年後的機械化開採,山體被切割成整齊的碎塊,大山變小山,小山開成了深深的大坑。

采石業讓部分人積累了財富,但同時抑製了其他產業發展,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隨著舊有發展模式的不能持續和環保意識的覺醒,如今有的廢棄礦坑中建起了光伏電站,有的殘破的山體正進行複綠,還有一些因積水而形成池塘的礦坑也在改造成旅遊景點。

2019年3月,山東省嘉祥縣黃村,廢棄礦山中的太陽能發電廠。

破碎山體上進行的複綠工程。

九頂山下采石坑,這裡的礦山在實施封山禁采後,2017年有投資方在此實施廢棄礦坑治理和旅遊開發項目。然而在對山體進行了安全故障排除與部分生態修複後,開發項目因未知原因而停工,礦坑中的幾棟還未建成的房屋也已經停工一年多了。

一年多過去,九頂山下的旅遊開發項目,依然處於停滯狀態。

巨野縣核桃園鎮青龍山礦坑,正在施工建造的觀景台,這裡將被改造成約2000畝的水上樂園。目前,當地已經籌集本地及外地社會資本31億元進行旅遊開發和生態修複。

濟寧金鄉縣羊山地質公園,這裡是附近較早改造為旅遊景點的礦坑,畫面中的橋名為“詩仙橋”,橋下的一處石碑上寫著李白曾在此巧遇好友,當場賦詩。

環境被破壞,生活仍要繼續,人們被迫在瘡痍中尋找原有的生活狀態,城市化在提高改善生活品質的同時,也在悄然地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自然成為了未來的稀缺品。

巨野縣核桃園鎮吳平坊村,過去的礦坑如今被改造成駕訓班,附近的村民有時會在這裡散步。

巨野縣核桃園鎮李街村,村裡的孩子在礦坑池塘邊嬉戲。

並不是所有礦坑都能得到及時治理,這些積水的礦坑,往年發生過不少溺水事故。

嘉祥縣南李樓村,在一處礦坑上發展的新農村建設項目。

核桃園鎮大街,宣傳標語寫著,“舉全鎮之力,建文化旅遊鎮”。

人們在按照著自己的方式改造自然,但這片土地卻承受著改變背後的痛苦。人和自然,本應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但人卻一直想要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人類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礦產資源。當城市開始快速發展,人類想要更好生活的欲望也變得更加強盛。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一些資源城市因礦而興,但經過長時間的過度開發,礦產資源枯竭後,這些地方又將面臨經濟衰退、生態修複與產業轉型等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