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地球局|歐美多國日增病例屢創紀錄,第二波疫情來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恩霆 整理

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截至台灣時間16日7時24分,全球新冠確診病例超過3882萬。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10月以來,全球日增病例數多次刷新疫情暴發以來的最高紀錄,歐美多國宣布進入第二波疫情。

近日,美國報告首例二次感染病例,荷蘭報告首例二次感染死亡病例,顯示新冠患者康復後仍有可能再次感染,而且症狀可能更嚴重。這些變化再次將“群體免疫”爭論放大的同時,也給全球疫苗研發提出更多挑戰。

10月15日,在英國倫敦,人們在車站內前行。(新華社)

【1918年大流感陰影猶在】

早在9月下旬,歐美多國的日增病例數就呈現出迅速上升趨勢。當時,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宣布,加拿大進入第二波疫情,可能比第一波更嚴重。同時,西班牙衛生部應急與預警協調中心主任西蒙也表示,該國正迎來第二波疫情暴發。

進入10月,歐洲多國日增病例數屢創新高,甚至超過此前疫情高峰期的最高紀錄。從數據來看,疫情反彈最嚴重的歐洲國家有法國、英國、西班牙等,部分國家日增病例數屢屢破萬,意大利和德國等日增病例數也開始超過5000例。

德國總理默克爾14日說,德國疫情目前呈現指數型增長。當天,德國聯邦與16個州達成協議,對疫情熱點地區加強防控,同時全力避免再度“封城”;意大利則將“國家緊急狀態”延長至2021年1月31日。

英國首相約翰遜早前就表態,英國出現第二波疫情不可避免。12日,他再度表示,英國疫情已進入至關重要的階段,住院患者數已超過3月下旬“封城”時的住院人數,死亡病例也在反彈。西班牙首都馬德裡自2日起再度“封城”,西班牙政府9日又宣布馬德裡進入15天緊急狀態,重回隔離狀態。

這是10月17日晚間在法國北部城市裡爾拍攝的宵禁後的城市街道。(新華社)

法國總理卡斯泰12日直言,法國第二波疫情已成事實。法國政府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新增30621例,這是法國日增病例數首次突破3萬,再次刷新疫情暴發以來的紀錄。此前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17日起法蘭西島大區(大巴黎地區)和裡昂等8個大城市實施宵禁。上述地區人口約2000萬,接近法國人口三分之一。

法國的情況並非個案。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主任克魯格博士11日說,超過一半的歐洲國家報告過去兩周病例增加超過10%,這些國家中有7個國家新報告的病例在同一時期增加了2倍以上。

德新社11日報導稱,歐洲第二波疫情已經暴發,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疫情都再次惡化。世界衛生組織警告,歐洲日增病例數已突破10萬,超過美國等疫情嚴重國家。

美國疫情也出現反彈,超過20個州的日增病例數上升,10月3日以來美國平均日增病例均超過4萬。華盛頓大學衛生統計評估研究所發布的模型預測結果顯示,照目前發展趨勢,到2021年2月1日,美國累計死亡病例可能近40萬。

一百年前“西班牙大流感”時的病患。

人們對於第二波疫情的擔憂,源於百年前“西班牙大流感”疫情的走勢。有研究認為,在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疫情發展中,第一波始於1918年3月,美國堪薩斯州一個軍營最早報告病例,隨後傳到歐洲,5月開始在西班牙暴發,夏季在一定程度上平息;第二波疫情在1918年8月暴發,10月至11月病亡率最高;1919年3月左右出現第三波疫情。根據科研機構複盤的病亡率曲線,第二波疫情的“殺傷力”最大。

【“群體免疫”策略行不通】

近期疫情反彈加劇與復工複學、社交活動增多、北半球氣象轉冷導致呼吸道病毒傳播等因素有關。同時,疫情也出現一些新變化。英國《柳葉刀·傳染病》雜誌12日刊發了有關美國首例“二次感染”病例——一名25歲男性患者的研究報告,顯示新冠患者康復後仍有可能再次感染且症狀可能更嚴重。荷蘭國家電視台13日報導,荷蘭報告首例“二次感染”死亡病例——一名89歲女性患者。

《柳葉刀·傳染病》雜誌網站的一篇文章指出:“‘二次感染’病例告訴我們,不能依靠自然感染所獲免疫實現‘群體免疫’。這一策略不僅對許多人而言是致命的,也是無效的。實現‘群體免疫’需要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有力推行疫苗接種。”英國雷丁大學細胞微生物學副教授克拉克告訴英國《泰晤士報》,“可能存在更廣範圍的‘二次感染’意味著(消極)‘群體免疫’行不通”。

世界衛生組織總乾事譚德塞

世界衛生組織總乾事譚德塞12日解釋說,“群體免疫”是一種用於疫苗接種的概念,即人群中通過接種疫苗、對某種傳染病產生免疫力的群體所佔比例達到閾值,就可使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

例如,針對麻疹的“群體免疫”需要約95%的人口接種疫苗。由於接種疫苗的人群中麻疹不再傳播,剩下5%的人口將得到保護。而針對脊髓灰質炎,則需要80%的人口接種疫苗。

譚德塞說:“‘群體免疫’是通過保護人們不受病毒感染而實現的,而不是通過讓他們暴露於病毒中。”“在公共衛生史上,‘群體免疫’從未被用作應對疫情暴發的一種策略,更不用說應對大流行病了。這從科學和倫理上來講都有問題。”

然而,近日一份由哈佛大學教授馬丁·庫爾多夫、牛津大學教授蘇尼特拉·古普塔和史丹佛大學教授傑伊·巴塔查亞等三位科學家起草的《大巴靈頓宣言》試圖為“群體免疫”正名,在美國引發爭議。宣言作者認為,允許病毒在年輕人中自然傳播將加快“群體免疫”的到來,從而令這場大流行早日結束。

一名白宮高級官員12日在白宮電話會議上還提到這個宣言,稱其支持了川普政府數月來采取的政策。而且,白宮新冠病毒特別工作組顧問阿特拉斯也是類似“群體免疫”策略的倡導者。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

對那份宣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科林斯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的一個邊緣看法,不是主流科學。它很危險。”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怒斥:“任何了解流行病學的人都會告訴你,這簡直是一派胡言,非常危險!”

福奇說,實現所謂“群體免疫”的想法荒謬且危險,如果放任病毒肆虐,將導致更多不必要的死亡。全球健康智庫ACCESS健康國際主席、傳染病專家哈茲爾廷14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採訪時表示,他認為“群體免疫”就是“屠殺”的另一種說法。

【疫苗研發在曲折中前行】

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研發技術路線分三類,經典路線的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基因重組路線的蛋白亞部門疫苗和病毒樣顆粒疫苗,以及新技術路線的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分為DNA疫苗和mRNA疫苗)。

截至8月20日,已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候選新冠疫苗達30種;進入Ⅲ期臨床試驗的已有6種,其中3種來自中國,1種來自美國,1種來自英國,還有1種由德國生物新技術公司和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等機構合作研發;此外,還有139種候選疫苗處於臨床前評估階段。

9月11日,在意大利阿納尼的一處生物醫藥製造基地,工作人員進行大規模灌裝疫苗測試。該生物醫藥製造基地未來將大規模生產和包裝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的“AZD1222”疫苗。(新華社)

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突破組疫苗研發專班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9月25日表示,中國短時間內布局了5條技術路線,11種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其中有2條技術路線的4種疫苗率先進入Ⅲ期臨床試驗。

全球首個注冊新冠疫苗的國家是俄羅斯。俄總統普京8月11日宣布該國注冊第一種疫苗“衛星-V”。本月14日,俄羅斯注冊了第二種疫苗“EpiVacCorona”。預計,12月中旬發布第三種疫苗的試驗結果。

近期,歐美疫苗研發則遭遇一些波折。9月8日,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因一名受試者出現“疑似嚴重不良反應”,暫停在全球多國開展的“AZD1222”疫苗臨床試驗。當月12日數據審查完成,疫苗安全性獲獨立委員會和英國藥品與保健品管理局認可。

隨後,臨床試驗陸續在英國、巴西、南非、印度等地重啟,但在美國依然暫停。阿斯利康公司的這款疫苗由英國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和牛津疫苗小組合作研製,並授權給阿斯利康公司進行進一步開發、生產和供應。

8月6日,在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加馬列亞”流行病與微生物學國家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展示新冠疫苗。(新華社)

本月12日,美國強生公司因一名受試者出現“無法解釋的疾病”,決定暫停由旗下楊森製藥公司研發的疫苗的臨床試驗。這種疫苗9月底剛啟動Ⅲ期臨床試驗。目前,一個獨立委員會以及強生公司正在調查和評估這名受試者的病情。

緊接著,美國製藥企業禮來公司13日出於“安全考慮”,暫停一項LY-CoV555抗體療法三期臨床試驗。LY-CoV555抗體由禮來公司與總部位於加拿大的生物技術企業AbCellera共同研發,是一種針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單克隆抗體,從美國一名早期康復患者的血液樣本中分離而來。它能阻止病毒附著和進入人體細胞,有望用於預防和治療新冠感染。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導,為加速疫苗研發,英國政府將資助在該國開展全球首個新冠疫苗“人體挑戰試驗”,志願者將在接種候選疫苗後被人為地感染新冠病毒以檢驗疫苗效果。據報導,已有約2000人通過總部位於美國的“人體挑戰試驗”倡導組織“早一天”報名參加試驗。

疫苗研發是一項耗時久、高風險、高投入的工作。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強調,疫苗研發要遵循相關規則,對藥品和疫苗而言,必須測試它們的安全性,“這一點最為重要”。

(資料來源:新華社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