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紅教師李永樂”:想要撕掉“網紅”標簽

李永樂 1983年生於吉林,科普視頻網紅博主,人大附中物理老師。

3月26日,“網紅”物理老師李永樂在錄製視頻節目。

一個名校傳統教師,

在互聯網時代能做什麽?

李永樂的走紅拋出了一種可能:

掀起一場硬核科普風。

做科普視頻一年半時間,

粉絲已近千萬,

李永樂成為泛文化領域

現象級的“網紅”代表。

而面對虛擬世界中

呈幾何級數增長的“學生”,

以及

來自網絡世界各種各樣的聲音,

李永樂的焦慮感、責任感、使命感

被無限放大。

“只想為我的‘學生’多做一點事兒。”

名校老師和網紅老師間,

李永樂希望

能夠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個人價值被互聯網放大”

“朝天開槍,子彈掉下來會打中自己嗎?”

3月28日午後,敲完標題,李永樂按下“Enter”鍵,將視頻上傳。不久後,這條講“角動量守恆”的腦洞視頻,將送抵至少300萬視頻訂閱用戶。

自帶流量的話題背後,是鮮有人知的科學知識。網友時常調侃:當年聽起來昏昏欲睡的知識點,現在熬夜看得津津有味。

李永樂的視頻錄製間是人大附中用來給學生做競賽培訓的教室。因為使用頻率不高,李永樂會趁沒人時過來錄視頻。除非必要的試驗展示,李永樂的視頻只有板書,跟上課沒什麽兩樣。

當學生走出校園,李永樂就開始了“小作坊”式的生產:從前期策劃、錄製到後期剪輯、上傳,都是他一個人。截至採訪當日,在這間不足20平米的“小作坊”裡,誕生的視頻共有276條。

談到與視頻結緣,李永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最開始錄視頻就是為了‘偷懶’,給自己省點時間。”

今年,是李永樂來人大附中的第十年。2014年,教學逐漸熟練起來,李永樂被學校安排上兩個年級的競賽課。“那段時間真的把我累慘了。我就想,能不能把一些重點知識點用視頻錄下來,這樣沒來上課的學生也能看,我也不用一遍遍去講。”

剛開始,錄製設備十分簡陋。“我在紙上寫字,高拍儀從上面往下面投影。因為是自動變焦,一擋住字馬上就拍得不清楚了,錄製效果很不好。”思索再三,李永樂又換成手寫板,內容也從講題變成講解知識點、做歷屆競賽題解析等。

一次偶然,李永樂被推向大眾視野,冥冥之中,這成為他的重要轉折點。

2017年4月的一個午後,李永樂的手機炸開了鍋。一條十年前錄製的“閏年”視頻被傳到網上。視頻中,他用集合思維計算了從公元1年到10000年之間究竟有多少個閏年,並以回歸年的知識解釋了閏年的設置規則。當天,視頻播放量過千萬。

那是他在清華讀研期間,在一家培訓機構做兼職時錄的視頻課。後來,他的課程被放到學習機上賣到了三四線城市還有一些農村。因為視頻裡無意透露的QQ號,李永樂經常收到好友申請,大都是來求教或者感謝他的初高中生。

“互聯網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學生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我感到自己的價值被互聯網最大限度地放大了。”

閏年視頻的走紅也讓他意識到,原來很多人對中學的知識點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大家願意看,我也喜歡琢磨”,很快,一條談論“天空為什麽是藍色的?”的科普視頻上線了。這條視頻也為李永樂的風格定調——清一色的板書講解,從最貼近生活的小事兒說起,時不時開個腦洞,解密背後的科學知識。

從《流浪地球》,講引力彈弓效應;由C羅進球,引出其背後的物理學原理;用概率知識計算考清華北大和中500萬彩票哪個概率更大……目前,李永樂已積累了近千萬粉絲,熱點視頻在單個平台播放量超過百萬,成為泛文化領域現象級的網紅代表。

“愛琢磨”的物理老師

李永樂是學生們“崇拜的對象”。

一個月前,看完兩期李永樂講比特幣的視頻後,人大附中畢業生張揚(化名)大呼過癮。

“這就是李老師一如既往的授課風格。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能信手拈來,一點也不晦澀。加上他極強的演講功底,課堂特別有魅力。”談起李永樂的走紅,張揚覺得是情理之中。

去年5月,“鵲橋號”上天,發射到地月軌道的拉格朗日點L2上。課堂上,李永樂靈機一動,問學生“L2在哪,怎麽計算?”實際上,這是用高中所學的萬有引力知識就能解釋的,但是學生們很難想到。很多學生覺得高科技很遙遠,但他們發現,竟然可以用學過的知識解釋它,這就很有意思。

物理老師之外,李永樂經常在課堂內外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世界觀。去年9月,李永樂被邀請作為嘉賓到人大附中演講社TED×RDFZ演講。最後,他拋出一個問題: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麽?

“是擁有為自己理想奮鬥的機會。你們每個人都處於這樣一種幸福中。”李永樂希望,每個學生都能珍惜中學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這番話也讓人大附中高二學生黃亦宸思考良久。“樂樂的話總能讓人有點收獲。”樂樂是李永樂的微信昵稱,也是學生們私下對李永樂的稱呼,大家覺得這麽叫很親切。

2009年,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李永樂來到人大附中應聘。當時,人大附中物理教研組組長劉永進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年輕人。“授課風格非常成熟,對重難點拿捏很準,知識面廣、善於旁征博引。”最終,李永樂獲全票通過。

同事眼裡的樂樂,大多時候在辦公室很安靜,常常自己琢磨些事兒。而這些事兒,成為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養料。

想先影響家長

成為網紅後,鮮花和掌聲外,因為公辦學校教師的特殊身份,李永樂也遭受過網友質疑,最多的聲音便是“不務正業”。

今年3月初,李永樂受邀參加觀學院演講時給出回應,“科普視頻讓我成為網紅,而我的初衷只是為普通人的教育做點貢獻”。

讓他萌生這個想法的,是一位來自貴州畢節的交換生。

在一次課上,為了讓學生弄明白電磁波的原理,李永樂買了一百多個收音機零組件,帶著兩個班的學生去學校實驗室焊收音機。“80多號人,要麽收不到聲音,要麽雜音太多,只有一位來自畢節的學生做出來了。”

“這挺讓人觸動的。畢節的孩子就比北京的學生差嗎?不見得,只是你沒有給他提供好的資源。你很難想象,如果給孩子一個空間,他會爆發怎樣的創造力。”

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好的條件。“農村地區和城市之間,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教育資源的分配相差懸殊。這種差異不僅僅是資金和設備,更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群體的差別。”

最近,李永樂開始琢磨著,利用互聯網聯動更多老師做一些事情。“人大附中有很多有想法的老師,希望能夠跟他們做一些公益的微課分享,不針對考試,而是向公眾傳播知識。”

他希望有一天,教育資源能夠極大豐富,每個人不再為了擠獨木橋深埋題海,而是把精力放在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獲得充分的發展。

李永樂至今都記得自己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在課上講,銀河離我們非常遙遠,可能有幾十萬光年。李永樂舉手問,“光需要幾十萬光年才到,為什麽我一睜眼就看到了呢?”老師搪塞他,“這就是一種探測,坐下吧!坐下吧!”不死心的李永樂又去問了父親,最終才得到滿意的答案。

“小朋友天生會對各種物理現象有好奇心,只是可能沒有人去幫他解開謎團。”李永樂希望,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

一個專注知識類短視頻研究的平台曾對李永樂的閱聽人進行過畫像,他的粉絲主要以25-30歲的年輕人為主,男性居多。

李永樂坦言,現在做的視頻,小學生估計也看不太懂,主要是大人看。“如果我的視頻能讓家長們覺得科學是有意義的,他就會把這種想法傳遞給孩子。實際上我現在是在影響家長。”

“不想要人設”

年初,《流浪地球》大熱。一些粉絲找到李永樂,想聽他談談電影裡的科學。一條名為“《流浪地球》最大硬傷,洛希極限竟然是錯的!”的視頻又一次讓李永樂被更多人注意到。

洛希極限跟引力有關,即跟兩個星球的密度和大星球的半徑有關。帶入公式,木星-地球的剛體洛希極限和流體洛希極限值分別為5.5萬公里和10.5萬公里。而李永樂發現,電影裡一掃而過的鏡頭,MOSS計算的兩個數值分別是89萬公里和171萬公里,與實際值差別很大。

為什麽會這樣?李永樂仔細去查找了數據來源,“可能是影片製作時把關不嚴,錯把太陽-木星的洛希極限值當作了木星-地球的洛希極限值。也許MOSS算錯了,他就是想叛逃。”

新加坡留學生劉一銘很佩服李永樂這一點,“對於學術,他相當‘較勁’,每一個細節都會查詢考證。”

出生於1998年的劉一銘,也是一位科普博主。2015年,因為一條“如何證明地球自轉”的視頻認識李永樂,機緣巧合,做了李永樂的“跟班小弟”,參與一些話題的材料收集、實驗準備工作。

沒想到第一次與李永樂合作,就遭到網友的diss。劉一銘回憶,為了感謝他的素材支持,李永樂特地@了他。有網友立馬酸了起來:“即便後面跟著一個百科全書的團隊,也不是啥話題都能做啊……”劉一銘氣不過,立馬回過去:有團隊的支持可以提供準確的內容,再通過李老師的影響力講出來,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像這類評論李永樂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以前有些不好的言論,也會適當地懟過去。現在留言看得比較少了,對於一些言論很少回應。”

比起一些負面評價,讓李永樂更怕的是“過度的讚譽”,比如,教育家、最博學的人、超級學霸、比專家教授更厲害的人……這些標簽。

“這其實是件挺可怕的事兒。你給我貼一個學霸的標簽,有一天你發現我並沒有那麽厲害,就叫人設坍塌,這有什麽意思呢。在網絡上,我不想要人設。”他想,撕下互聯網標簽,人終究是活在現實生活中的。

3月26日,時隔“閏年”視頻走紅已有兩年。在網紅教師和名校教師之間,李永樂似乎找到了更好的身份平衡——教師。只不過,他的“學生”從幾個班,增長到了千萬人甚至更多。

回歸到當初選擇做教師的想法,李永樂說,希望把知識傳播出去,為別人的教育多做一些事兒。

【同題問答】

1

新京報:過去一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麽?

李永樂: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了網紅教師,積累了近1000萬粉絲,是我18年最大的改變。從一開始只是玩一玩的事情,變成了一個有計劃、有想法,並朝著目標繼續推進的事情。

2

新京報:未來,你對自己所處的行業有什麽期待?

李永樂:教育不能忽視兩點:一是精英教育,發掘部分有學科特長的人才,允許因材施教;二是,普及性教育,通過互聯網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享受到跟大城市一樣的教育資源。

3

新京報:未來,你對國家社會有怎樣的期待?

李永樂:國家繼續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希望有一天,中國各個地方的教育資源能夠極大豐富,學生不再為了擠高考擠獨木橋,而去耗費時間刷題,可以把精力放在探索自己的興趣上。

現在的青年人應該朝氣蓬勃、敢於對惡現象說不。要有創新精神,知道自己能做哪些對別人和社會有貢獻的事,在有更多資源、更好環境的條件下做出更好的事業;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不能只有一腔熱血,憤青不應該成為青年的主流。 ——李永樂

采寫/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