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沒有微信和支付寶的時候,我們潮汕老一輩用的是這個

"批一封,銀二元",早年流傳民間的歌謠,唱出"僑批"的重要。"僑批"往往附帶匯款數額,兼具家書、匯款功能。歷經數百年,由於是由閩南華僑寄往家鄉的信,所以國內數量不多,更加珍貴。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廣泛分布在福建、廣東省潮汕地區暨海南等地。方言把書信叫"批",閩南華僑與家鄉的書信往來便是"僑批"。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其中,有父親為剛出生卻不曾謀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兒子問候年邁雙親的;有父親要求贖回被賣女兒的;有父母鼓勵兒子發憤讀書的……

一封封僑批,浸透著海外僑胞的血淚和汗水,蘊含著他們對祖國、故裡的一片深情,昭示著他們對家鄉、骨肉的責任感。從僑批反映出來的海外僑胞“熱愛祖國、情系故裡、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篤誠守信”的精神。

僑批的由來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以後,潮汕地區移居東南亞等地謀生和經商的人數不斷增加,潮汕地區與東南亞各地的交通和商貿日益發展。為適應廣大潮僑寄僑批的需要,潮幫僑批局於應運而生。營業範圍主要包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老撾、文萊等國,香港是海內外許多僑批局傳遞批信的重要轉運站站。據《潮州志》記載,1946年,東南亞地區的潮幫批信局300多家

僑批的困局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代的泰國政府限制華僑匯款,檢查批信,要求批局重新申領執照等管控措施,對泰國的僑批業形成較大的衝擊,甚至出現捕人、扣批的極端案例,部分批局因此關門歇業。

為了打破僵局,泰國華僑銀信局公會及王慕能、陳弼臣等人,多方奔走,與泰國政府有關部門陳情、交涉,申請營業執照,逐步恢復僑批營運,接濟家鄉僑眷。這期間泰國僑批業出現了分化與整合,具體表現在寄往潮汕地區的僑批封上先後加蓋有“信聯有限公司”、“臣信”、“能信”、以及“崇峻信局有限公司”、“孚中信局有限公司”等名稱的印章。

信聯有限公司加蓋僑批

僑批的暗款

使用暗語表述批款寄批是新中國成立後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內外批局及華僑為了應對海外各種限制華僑匯款而采取的對策。

潮汕僑批的主要來源地為東南亞,暗款的出現早在1952年,最晚在1988年還有見到。據不完全統計,使用暗語寄批的僑批75%來自華人人數佔主導的新加坡,其中1950年代僑批約佔50%。

用於表示批款的暗語有:煙紙、片、門牌、餅乾、碼、芬紙、港丸、港米、白米、新米、列字、地瓜、碼等。

暗款:門牌30號

在僑批的信封與信箋右上方開頭,有一枚寫批人在僑批寫完後特意加蓋上的,統稱“如意章”,用於表達對收信人的祝願,同時也有防偽的作用。時至今日,卻還有人在製作這種具有紀念意義的“如意章”。印章技藝非遺文化傳承人丁明老師,潛心雕刻的如意章,體現了書法藝術的獨特韻味,在2017年被汕頭市評為第五批非遺記憶名錄。

“僑批檔案”已於2010年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2012年5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2013年6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曾對其歷史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僑批與徽州的契約價值相等。僑批是華僑移民史、創業史及廣大僑胞對僑居國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貢獻的歷史真實見證,有著深刻文化內涵和重要的文獻價值。僑批被譽為“僑史敦煌”。

資料來源於網絡

編輯 | 時年八節

“時年八節”

是每個“膠己人”生活的節奏、情懷的歸屬。

你知,或不知;

它都會定期提示你、教你、為你解答疑問。

分享 • 傳承凝聚

過日子 ┃ 勿忘時年八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