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城市競爭激蕩四十年:誰最耀眼 誰最失落?

1978年是改革開放的起點,此後四十年,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漸轉軌,城市間的發展競爭邏輯,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國營經濟比重下降,民營企業崛起,曾經的經濟高地東北進入困難時期;陸權時代讓位於海權時代,三線建設地區在沿海外貿城市的光環下黯然失色;資源型產業被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取代,鋼鐵重工業城市輝煌不再……

四十年來的中國城市競爭,可謂風雲變幻,中途伴隨著政策變化、城市化、全球產業遷移浪潮等諸多因素,強弱格局不斷洗牌。

截止到2017年,中國有4個直轄市,4個一線城市,9個國家中心城市,15個副省級城市。經濟總量突破兩兆的城市有4個,突破兆的有14個,早已截然不同往昔。

那麽這四十年來,區域經濟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誰在崛起?誰在沒落?

西部君對1978、1988、1998、2008以及2017年的全國經濟二十強城市進行了梳理,為大家提供一個觀察視窗。具體如上圖所示,部分數據可能存在誤差。

01

四十年來一二線城市的差距在縮小

1978年上海以272.81億的經濟體量排在榜首;2017年,上海成為唯一超3兆的地區,GDP鋼彈30133.86億,位列福建省之後,是1978年的110倍。

排在二三四位的分別是北京(108.8億)、天津(82.65億)、重慶(71.7億)。

此時的重慶還沒有直轄,而全國三強城市,被直轄市包攬了,可見國家政策資源對城市經濟的巨大加持效果。

不過彼時全國的經濟要素,高度集中在少數城市,所以同樣是直轄,上海與北京和天津之間的實力都有明顯的差距。北京、天津和重慶三者的GDP加起來,還是沒有上海高。

以上海為參照,我們還可以看出四十年的增速走勢。

1988年上海GDP是648.3億,相對1978年翻了2.38倍;

1998年是3808.09億,相對1988年翻了5.87倍;

2008年是13698.15億,相對1998年翻了3.6倍;

2017年是,30133.86億,相對2008年翻了2.2倍。

可以看出,上海所代表的中國經濟,在千禧年前後迎來了四十年來最快的增長時期,2003年到2007年間,全國GDP增速都維持在10%以上。

這一時期恰逢中國入世,同樣也是戶籍鬆綁之後大規模人口遷移的開始,長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區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不過相對於1978年來說,改革開放東風和市場經濟馬太效應,並沒有讓城市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至少從全國經濟二十強來看,這些來自各省的頭部城市,GDP差距在不斷縮小。

1978年,上海的GDP是排在第二十名的長春的十倍左右;1988年上海只有第二十名煙台的不到六倍;1998年降為不到五倍;2008年到2017年則穩定在四倍左右。

經過四十年的追趕,頭部城市之間的實力越來越接近,這也意味著排位競爭越來越激烈。比如今年前三季度,西安重新殺回全國二十強。

02

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1949年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經濟重心都集中在秦嶺淮河以北,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北方城市。

這一方面是由於地緣、國際政治等原因,比如背靠蘇聯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另一方面,也是重工業天生靠近資源型產地的規律使然,比如內蒙古、陝西等產煤大省,石油城市大慶。

以1978年為例,經濟十強城市中,北方有北京、天津、沈陽、大連、哈爾濱、青島,佔據6個席位。而在經濟二十強中,北方城市佔據11個席位。

隨著改革開放拉開序幕,東南沿海一帶因為天然的海港優勢,成為對外貿易的前沿地帶。龐大的來料加工業訂單,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場。

廣州這座傳統的商貿城市,開始逐漸爬升;諸如長三角的蘇錫常,珠三角的佛山、東莞等也進入逆襲通道。另外小漁村深圳火速成長,讓南方擁有了一線城市中的3個席位。

與此同時,北方的重工業城市,面臨著資源枯竭和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黑吉遼三省的省會之外,典型如鞍山、唐山、大慶等,開始走向沒落。

1988年,青島、哈爾濱跌出前十,中國經濟十強城市中,北方城市降到4個;二十強城市中,北方降到9個;

1998年,沈陽、大連跌出前十,中國經濟十強城市中,北方城市只剩北京和天津2個,二十強降到8個;

2008年,青島殺回前十,中國經濟十強城市中,北方城市有3個,二十強降到7個;

2017年,青島再次掉出前十,中國經濟十強城市中,北方城市2個,二十強只剩北京、天津、青島、鄭州4個。

四十年來經濟和產業的南遷,讓北方城市顯得有些失落。除了東北的沈陽、大連、哈爾濱等地外,山西太原、河北唐山,包括內蒙古的包頭,都陷入了資源型城市的典型困境。

經濟南遷的大勢,影響的還不只是秦嶺淮河以北。“智谷趨勢”此前一份數據研究顯示,長三角面臨著被珠三角超越的局面,未來經濟還會繼續向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以南北,而是以東中西為參照,經濟重心的分布基本沒什麽變化。

1978年全國二十強中,中西部只有重慶、成都和武漢;算上2008年後殺入二十強的長沙、鄭州,以及在二十強邊緣徘徊的西安,隻佔據6個席位,中國城市的豪強仍然聚集在東部沿海。

03

誰最耀眼?誰最失落?

以全國經濟二十強為參照,我們大致可以對一些有亮點的城市進行分檔:

最“穩”的三座城市:上海、北京、天津

上海、北京牢牢佔據著二強席位,穩如泰山;天津四十年間雖然排名有波動,但整體來講不算大,1998、2008、2017年都穩居全國第6。

不過最近兩年,天津開始擠水分,且面臨著失速的風險,2017年全年增速3.6%,今年前三年季度增速3.5%,未來能否穩住排位,依舊存在變數。

最耀眼的三座城市:深圳、蘇州、杭州

深圳1979年設市,1980年成為全國首個經濟特區,不輸直轄市的政策傾斜,加上毗鄰港澳得天獨道的區位優勢,讓它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一躍成為四大一線城市。

1988年GDP只有87億左右,在全國二十名開外。十年後的1998,便躋身全國第5,隨後趕超重慶、廣州,位列三強,不愧改革開放最成功的城市。

蘇州地處縣域經濟發達的包郵區,1978年時,其經濟體量位列省會城市南京之後,排在全國15名左右,到1988年就強勢殺入十強,位列第7,2008年甚至有著躥升到全國第5的高光時刻。

杭州並非工業城市,1978年的GDP只有28.4億,排在全國19位左右,1988年便躋身全國前十,目前穩定在此區間。而且,作為阿里的總部所在地,在新經濟等諸多領域,杭州可謂獨樹一幟,具備與一線城市抗衡的實力。

最失落的三座城市:沈陽、大連、哈爾濱

1978年,三座城市都還是全國十強,但幾乎每隔十年就往下掉幾個名次。

1988年,哈爾濱跌出十強;1998年沈陽、大連掉出十強;2008年哈爾濱跌出二十強。

2017年全國二十強城市已找不到它們的身影,大連排在全國第22名;哈爾濱和沈陽,分別位列第32名和33名。

04

城市競爭沒有終局

其實要論最失落的城市,如果將考察範圍擴展到所有城市,還可以列出很多名單,比如1978年的二十強城市長春、鞍山、大慶、唐山等。

反過來說,這些年火速躥升的城市,也不止深圳、蘇州。至少從2001年以來,增長最快的恰恰是一些二三線城市。

比如西部君之前談到過的合肥,GDP從2001年的363.4億,增長到2017年的7191億,增長將近二十倍。

另外像長沙,從2001年的728.1億增長到10200億,躋身兆俱樂部。

結合上述趨勢來看,未來一段時間的中國城市競爭,還將遵循兩大規律,一方面大小城市間的差距擴大;另一方面頭部大城市之間,距離逐漸縮小。

具體來講,四大一線城市加天津、重慶的六強格局,還將維持一段時間;二三線城市領漲GDP的趨勢,將讓二十強剩下14個席位的爭奪變得日益白熱化。

總的來說,世界經濟風雲變幻,城市競爭沒有終局,也沒有永遠的贏家。“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對區域經濟的新貴和掉隊者,都不會是過時的鞭策。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账號西部城事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台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文丨西部君

微信編輯:今朝

(中國城市中心 中國城市中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