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經濟放緩中的老齡化因素

比較日本、中國台灣、韓國的人口結構和經濟增長率,發現隨著中位年齡、60+歲老人比例、老齡化指數的提高,經濟增長率直線下降,呈強相關。圖/視覺中國

文 | 易富賢

2012年以來中國的經濟不斷下行,很多人聚焦於經濟政策,其實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老化。

以日本為例,看人口結構對經濟的影響

人口(生產、消費、創新)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年輕人越多,創新活力就越強,所以中位年齡反映了一個經濟的創新活力,影響著技術進步率,從而影響了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勞動力是經濟的動力,老年化則是阻力,老年撫養比是指100個20-64歲勞動力所要負擔的65+歲的老人數,與經濟增長率直線強負相關。老齡化指數是指100個0-14歲兒童對應的65+歲老人數,數字越高說明老齡化越嚴重。

本文的國際人口數據,過去的是采納各地區官方公布數據,未來的是將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7》中、低方案平均。中國未來的人口數據則是假設通過鼓勵生育,將生育率穩定在1.2。經濟數據來自世界銀行。

1947年日本的中位年齡只有22歲,而美國為30歲。青年日本追趕中年美國,1947年-1973年、1974年-1991年日本的GDP分別年均增長9.0%、4.0%,美國年均隻增長3.9%、2.8%。在1990年前後,日本的經濟如“日”中天(就像2012年前的中國)。

但是1992年日本經濟開始“日”薄西山。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是經濟政策失誤,是周期性的衰退。但哪有20多年還走不出來的周期?有人將日本的衰退歸罪於1985年的“廣場協議”;但事實上日本GDP在協議簽署前六年年均增長3.9%,在後六年年均增長4.7%。

其實日本是無“人”為力了。日本的生育率(婦女人均生孩子數)在1951年開始低於美國,1951年-2017年平均只有1.77,美國是2.33。日本的人口快速老化,中位年齡、老齡化指數、65+歲老人比例、老年撫養比分別在1967年、1988年、1992年、1993年開始超過美國,人均GDP增速也在1992年開始低於美國和世界平均水準。2017年日本的中位年齡高達48歲,美國只有38歲。1992年-2017年日本GDP年均隻增長0.9%,而美國則增長2.5%。從1994年到2017年,日本的經濟佔全球比例從17.7%降到6.0%,相當於美國的比例從67%降到25%。

年輕勞動力減少導致製造業補員不足,從事工業的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例從1992年的35%降至2018年的25%,2018年從事工業的勞動力數量比1992年下降了27%,並且結構老化,生產和創新能力都下降,從而使得製造業出口佔全球比例從1993年的12.5%下降到2017年的4.8%,全球500強企業中的日企從1992年的149家減少到2018年的52家。

老人的增加會導致儲蓄率下降和投資來源減少,勞動力減少則會導致投資回報率下降,這樣投資率也必然降低。日本的國內儲蓄率、投資率分別從1991年的36%、34%降至2016年的25%、24%。

年輕勞動力減少導致經濟減速和財經收入減少,老人增加使得醫療、社保等開銷增加,從而增加政府債務,然後通過稅收增加企業和家庭的負擔。比如日本用於醫療的公共支出佔GDP比例從1990年的4.4%增加到2014年的8.6%,用於退休金的公共支出佔GDP的比例從1991年的4.9%增加到2013年的10.2%,政府債務佔GDP比例從1991年的63%提高到2016年的236%。日本政府為了鼓勵生育,只好在2014年將消費稅率從5%提高至8%,2019年再提高到10%;但是提高稅率,會降低經濟活力和養育能力。

2030年、2050年日本的中位年齡將高達52歲、55歲,美國則只有40歲、44歲;日本的65+歲老人比例將高達31%、38%,美國只有21%、23%。今後日本經濟將“日”暮途窮。

低生育率陷阱比中等收入陷阱更可怕

中國台灣、韓國憑借年輕的人口結構,與美國的人均GDP差距不斷縮小,但是生育率分別在1986年、1984年開始低於美國,1985年-2017年平均只有1.43、1.38,而美國則還有1.97。中位年齡、老齡化指數、65+歲老人比例、老年撫養比開始超過美國的時間,中國台灣分別是2010年、2009年、2022年、2028年,韓國分別是2009年、2009年、2023年、2027年;達到日本1992年的時間,中國台灣分別是2012年、2013年、2016年、2017年,韓國分別是2010年、2012年、2015年、2017年。台、韓已經開始陷入日本1992年後那樣的經濟困境。2012年-2017年台、韓的年均GDP增長率分別只有2.3%、2.9%,隻略高於美國的2.2%,2018年則都低於美國,預計幾年後人均GDP增速也將低於美國。

由於人口結構比美國老,經濟活力低於美國,人均GDP相當於美國的比例,日本從1995年的151%降至2017年的65%,意大利從1992年的91%降至2017年的54%,希臘從2009年的63%降至2017年的31%。1960年台、韓的人均GDP都隻相當於美國的5%,2011年分別增至42%、48%,然後徘徊不前;由於人口結構即將全面惡化於美國,今後人均GDP可能將降至美國的30%以下。跨過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日、台、韓,由於深陷低生育率陷阱,可能將重陷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大陸由於計劃生育,生育率在1991年就開始低於更替水準和美國,1991年-2016年中國平均只有1.39,而美國卻有1.99。中國的中位年齡、老齡化指數、65+歲老人比例、老年撫養比分別在2014年、2020年、2033年、2036年開始超過美國,分別在2015年、2017年、2021年、2023年達到日本1992年的水準。

也就是說,中國大陸目前的年齡結構非常類似於日本1992年。中國的國內儲蓄率也從2010年的52%降至2017年的47%,投資率從2013年的47%降至2017年的44%,地方債務開始增加。20歲-49歲的勞動力在2013年開始負增長,從事工業的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例從2010年的30%降至2018年的26%,2018年從事工業的勞動力數量比2010年下降了12%,並且結構老化,導致實體經濟萎縮,製造業出口佔全球比例從2015年的18.8%下降到2017年的16.6%,可能還將繼續下降。

從年齡結構看2019年全國和各省份的經濟增長

比較日本、中國台灣、韓國的人口結構和經濟增長率,發現隨著中位年齡、60+歲老人比例、老齡化指數的提高,經濟增長率直線下降,呈強相關。

中國大陸由於勞動力流動,又進行了財政轉移支付、養老金全國統籌等,降低了老齡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但是2016年-2018年的各省的中位年齡、60+歲老人比例、老齡化指數仍與這三年的平均GDP增長率呈中等程度的相關。

比如,根據全國2016年-2018年這三年的人口參數,以中位年齡、60+歲老人比例、老齡化指數與GDP增長率的相關性公式,分別推算GDP增長率為2.67%、3.33%、2.90%,平均為2.97%(推測),但是“公布”數據卻為6.73%,是“推測”的2.27倍,原因有四:第一,頒布了有效的經濟政策,減緩了老齡化對經濟的衝擊。第二,還有後發優勢。第三,有人口規模優勢。第四,各省的統計方法有異。

用同樣的方法,發現2008年-2015年全國的“公布/推測”分別為1.91、1.93、2.29、2.14、1.86、1.95、1.95、1.99,平均為2.00,而2016年、2017年、2018年卻增加到2.08、2.32、2.43,可能是因為頒布了更有效的經濟政策。如果“公布/推測”也為2.00,那麽2016年、2017年、2018年的GDP增長率隻應為6.4%、6.0%、5.4%。

人口並非經濟發展的充分條件,基礎設施、區位、交通、自然條件、資源、創新能力等“非人口因素”也影響經濟增長,因此各省的“公布/推測”差別很大。

2017年東北的60+歲老人比例、老齡化指數、中位年齡在全世界僅低於日本、意大利、德國、葡萄牙,這四國2013年-2017年的年均GDP增長率分別只有1.28%、0.34%、1.67%、1.18%。東北的產業結構和創新水準遠不如這四國,經濟增長率卻還如此亮麗,可能因為:第一,經濟的全國調劑緩解了老齡化對東北經濟的影響;第二,振興東北政策奏效;第三,經濟數據被高估,比如中紀委公布的報告中曾提到“一個時期遼寧全省普遍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

廣東的“公布/推測”只有1.48,原因可能有三:第一,經濟的全國調劑稀釋了廣東的經濟優勢;第二,外來勞動力多,將工資寄回老家,貢獻了家鄉的內需和經濟;第三,經濟數據被低估。

上表的右側是根據2019年的中位年齡、60+歲老人比例、老齡化指數,推測經濟增長率,全國的三套數據平均為2.52%(推測),然後乘以校正參數。其中“校正1”是各省的“推測”乘以各自2016年-2018年的“公布/預測”,也就是說假設2019年“非人口因素”對經濟的影響與2016年-2018年一樣。“校正2”是在“校正1”的基礎上乘以1.102。“校正3”是所有省份的“推測”乘以2.0(全國2008年-2015年平均“公布/推測”)。

年齡結構與後發劣勢

有學者預測中國經濟總量(現值美元)將在2025年-2030年超過美國;以購買力平價為標準,2035年、2050年中國的人均GDP將達到美國的50%、70%,2030年、2050年經濟總量將是美國的2倍、2.8倍。這種預測既會導致國內的盲目樂觀,也會導致國際的“戰略焦慮”。其理論是建立在“2050年中國總人口是美國的4.0倍”的基礎上,認為中國還有後發優勢,當年日、台、韓達到中國大陸目前的經濟水準之後,經濟仍高速增長幾十年。

以現值美元為標準,2018年中國大陸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16%。日、台、韓的人均GDP則分別是在1960年、1979年、1987年達到美國的16%,以該年為“起點年”,在此後的第1-17年,GDP年均增長7.4%、7.9%、7.0%;在此後的第18-32年,GDP年均增長4.2%、4.6%、3.4%。

其實,“後發”不等於必然有“優勢”。有年輕的人口結構為支撐,“後發”可以變為“優勢”,否則,就會成為“劣勢”。中國大陸由於計劃生育,2050年總人口並非是美國的4.0倍,而只是2.9倍;年齡老化,打亂了經濟增長的“自然”趨勢。

1960年的日本、1979年的中國台灣、1987年的韓國的中位年齡分別只有26歲、23歲、26歲,美國分別是29歲、30歲、32歲;65+歲老人比例分別只有6%、4%、5%,美國分別是9%、11%、12%;日、台、韓的20歲-64歲勞動力都還在快速增長。而2018年中國大陸的中位年齡已達40歲,美國只有38歲;中國大陸的65+歲老人比例為12%,美國為16%;中國大陸的20歲-64歲勞動力已於2017年開始減少,而美國則要到2050年前後才會停止增長。可見,當年是青年日、台、韓追趕中年美國,而2018年是中年中國大陸追趕中年美國。

在人均GDP達到美國16%之後的第17年,日、台、韓的中位年齡分別為31歲、30歲、34歲,美國分別為29歲、34歲、36歲,差距不大;日、台、韓的65+歲老人比例分別只有8%、8%、9%,比美國的11%、13%、12%要低;日、韓、台的20歲-64歲勞動力分別是“起點年”的136%、142%、128%,美國則分別是129%、124%、123%。而2035年中國大陸的中位年齡超過48歲,美國不到42歲;中國大陸的65+歲老人比例為24%,美國只有22%;中國大陸的20歲-64歲勞動力只是2018年的86%,而美國是2018年的104%。

在人均GDP達到美國16%之後的第32年,日、台、韓的中位年齡分別為38歲、38歲、43歲,美國分別為33歲、38歲、38歲,都屬中年;日、台、韓的65+歲老人比例分別為13%、11%、15%,美國分別為13%、14%、16%;日、韓、台的20歲-64歲勞動力分別是“起點年”的152%、172%、145%,美國則分別是160%、147%、136%。而2050年中國大陸的中位年齡高達56歲,美國只有44歲;中國大陸的65+歲老人比例高達33%,美國只有23%;中國大陸的20歲-64歲勞動力只是2018年的67%,美國是2018年的108%。老年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速不可能超過中年美國。

根據年齡結構判斷今後的經濟增長

日本的65+歲老人比例、老年撫養比分別在1992年、1993年超過美國,人均GDP增長率在1992年開始低於美國,當時中位年齡超過美國5歲。

2033年、2036年中國大陸的65+歲老人比例、老年撫養比分別開始超過美國,中位年齡則分別超出美國7歲、9歲,那麽人均GDP增長率可能在2035年前後開始低於美國。

中國大陸的人口有可能減少到2050年的10.8億。美國的總人口則將從2018年的3.26億增加到2050年的3.70億。

美國的人口結構變化平緩,又引領世界經濟潮流,但經濟增速仍然隨著老齡化而減速。本文以中、美2018年的GDP總量為預測基礎,假設2019年、2035年、2050年的人均GDP增長率,美國分別為2.0%、1.7%、1.3%,中國分別為6.3%、1.7%、1.0%。那麽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50年的GDP增長率,美國分別為2.6%、2.4%、2.3%、2.1%、1.9%、1.5%,中國分別為6.0%、4.3%、2.7%、1.2%、0.8%、0%。

以現值美元為標準,中國大陸的GDP總量相當於美國的比例將從2017年的63%增加到2031年的83%,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67%,可能無法超過美國。中國大陸的人均GDP將在2035年達到美國的24%,2050年降至美國的23%。

以購買力平價為標準,中國的經濟總量相當於美國的比例將從2017年的120%提高到2031年的158%,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131%;人均購買力將在2035年達到美國的45%(峰值)。

即便2018年中國的總人口數采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3.95億,2050年也將降至11.95億。在上述同樣的人均GDP假設下,中國的GDP總量相當於美國的比例也只能在2031年達到83%,然後下降到2050年的69%。

面對嚴峻的老齡化危機,有以下四點建議:1.優化“非人口因素”,以緩衝老齡化對經濟的衝擊;2.完善教育、醫療政策,以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口資源;3.進行適度的戰略收縮,以避免社會、外交危機;4.最重要的是,頒布休養生息的政策。

提升生育率對近期的經濟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功效,但是將給今後幾十年的經濟和社會注入持續的活力,將改變社會的各個層面,功近而德遠。

(作者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員;編輯:蘇琦)

(本文首刊於2019年3月4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