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完全告別化療,治療惰性B淋巴瘤只靠靶向藥物就可以嗎?

20年前,隨著利妥昔單抗的引入,我們獲得了第一個可以改善晚期惰性B細胞淋巴瘤生存期的證據,這種不治之症的治療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然而,利妥昔單抗的顯著成就主要是通過使用利妥昔單抗和化療法聯合來實現的,因為利妥昔單抗作為單葯誘導療法療效欠佳。我們一致認為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法是治療濾泡淋巴瘤的標準療法,如果我們想要為濾泡淋巴瘤患者提供最有效的療法,那麼我們仍需要依賴於作為支柱的化療法。

具有高腫瘤負荷的晚期B細胞淋巴瘤患者通採用利妥昔單抗聯合化學的治療方案。但是,最新的結果表明,對於一些患者,或許可以完全省略化療,單獨使用利妥昔單抗一樣可以達到很好的臨床效果。對兩項北歐淋巴瘤試驗進行分析,共涉及321名惰性淋巴瘤患者(84%為濾泡性淋巴瘤[FL])。 中位隨訪時間超過10年,接受一線利妥昔單抗治療的患者中有73%仍然存活,36%從未需要任何化療。

該臨床研究於10月4日在線發表在《臨床腫瘤學雜誌》上,該研究的作者指出該研究中患者的總生存OS與現在聯合化療試驗中觀察到的一樣好。

該分析基於兩項北歐研究(M39035和ML16865),其中招募了439名患有B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FL],邊緣區淋巴瘤,小淋巴細胞淋巴瘤和其他惰性淋巴瘤)的患者。橫斷面隨訪包括321名患者; 其中, 84%為FL,58%的患者在診斷時年齡小於60歲。

M39035研究在1998年至1999年進行; ML16865研究在2002年至2008年進行。兩項試驗的設計相似。為有癥狀進展的患者提供治療。患者被隨機分配接受利妥昔單抗375 mg/m2或利妥昔單抗聯合干擾素治療。研究人員指出,添加干擾素並未提供任何額外的臨床獲益。對於321名患者的隨訪分析結果表明,10年和15年的OS率分別為75%和66%。 相應的淋巴瘤特異性存活率(LSS)分別為81%和77%。

儘管36%的患者(117/321)不需要化療,但24名患者再次接受放療和/或其他抗體治療。63名患者轉變為侵襲性淋巴瘤。對於269名FL患者,在中位隨訪10.6年後,總生存率為73%(197/269),與整個患者人群的生存情況相似。10年和15年的OS率分別為75%和65%; 相應的LSS率分別為85%和77%。

在FL亞組中,38%(103/269)從未需要任何化療,但22名患者再次接受放療和/或其他抗體治療。49名患者轉變為侵襲性淋巴瘤。Fox Chase Cancer的淋巴瘤專家Nadia Khan博士指出:有癥狀的低腫瘤負荷的淋巴瘤患者長達10年的隨訪結果顯示,儘管使用利妥昔單抗或利妥昔單抗與干擾素聯合治療的FL患者中有38%不需要將來接受化療,但其中一些患者再次接受放療或單克隆抗體重複治療。大多數需要接受下一次治療的患者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會再次接受治療,最終還是接受了含有化療的治療方案。

總之,數據表明,惰性淋巴瘤患者的初始無化療治療方案與其他一線聯合化學療法研究中發現的OS是沒有明顯差異的,而且短期和長期的副作用都很少。無化療方案仍然存在爭議,但就目前的研究表明,即使經過長時間的隨訪,大部分患者也不需要再進行化療。

到底還需不需要聯合化療,哪些人群可以完全摒棄化療,哪些人群還是應該繼續聯合化療才能保證最大的生存獲益?Lockmer及其同事指出,隨著淋巴瘤患者的OS改善,晚期不良反應的負擔成為一個更大的問題。在其它臨床研究報導中,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會出現心力衰竭、遲發性中性粒細胞減少、腸穿孔、間質性肺炎、病毒感染再激活、嚴重進行性多灶性腦病的併發症,以及第二次原發癌變的風險。

Khan博士指出FL是一種異質性疾病,並且有大量的舉措旨在確定哪些FL患者可能有長期無疾病進展,而哪些是可能轉變為侵襲性淋巴瘤或需要強化治療治療的。利妥昔單抗單葯治療並不是適合所有FL患者,適用於:

1 低腫瘤負荷的FL患者

2 腫瘤負荷高但不適合化療且體弱的患者。

對於腫瘤負荷較高的患者,決定使用化療或不涉及化療的方案取決於患者的年齡,合併症和淋巴瘤的侵襲性。如果以疾病治療達到完全緩解(CR)為目標,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方案仍然是適合高腫瘤負荷患者的標準治療策略。如何在保證臨床有效性的前提下,廣泛實現淋巴瘤患者免除化療的使用是未來治療方案研究的主要方向。對於晚期惰性淋巴瘤,免疫調節劑如來那度胺; 針對CD20和其他表面抗原的新抗體、CAR-T、Bcl-2抑製劑、PI3Kδ抑製劑和免疫檢查點抑製劑(PD-1/PD-L1抗體等)可能被證明具有高效力。

相信

調節免疫系統或靶向信號通路的新葯的出現,為不久的將來免除化療法的新選擇帶來了希望,這樣就可以避免化療相關毒性而不會降低抗淋巴瘤活性。近年來,淋巴瘤領域有不少靶向藥物和免疫藥物在研,參與臨床招募,或有可能接受到更新的治療方案,對於複發難治性淋巴瘤患者而言,參與新葯臨床招募或為更好的選擇,文章來源於臨床招募平台:癌幫幫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