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風的根本,在於“積德累善”

中國姓氏、宗族萬千,為什麽有些家族崛起,有些家族衰落?

世上沒有誰可以無緣無故地崛起,也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地衰落。崛起還是衰落,在我們的祖宗那裡都可以找到原因。

以下為大家提供左宗棠公家族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學到治家的啟發。

左宗棠一生以軍事著稱後世,原因在他善於制定戰略。

左宗棠的戰略水準之所以高人一籌,在於他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與人不同:一地的事情,他習慣放進全局中去分析;

一時的事情,他習慣放進歷史中去考察。事情有了歷史縱深感,也就了然於胸。

左宗棠將這種思維方法用於分析自身,對自己從哪裡來,此生應該做什麽,又將到哪裡去,想得清清楚楚。

他的根據是:從左氏祖先繁衍時起,已歷數十代人,人數成千上萬,將左氏放進全球裡去看,湘陰左氏只是其中一個分支。

左宗棠是誰?湘陰左氏這一代人中的一個。

個人的繁衍,家族的興衰,此生的尊卑榮辱,看上去很了不起,其實真看清楚了,也只是歷史中的一段。

左宗棠說:中國姓氏、宗族萬千,為什麽有些家族崛起,有些家族衰落?

世上沒有誰可以無緣無故地崛起,也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地衰落。崛起還是衰落,祖宗那裡可以找到原因。

祖宗如果做了很多有益於社會的好事,則個人的成長環境,從小健康積極,這樣的人走進社會,社會幫助他的人就多;

反之,祖宗如果做了許多惡事,則歷代累積下來,家族文化扭曲,社會關係緊張,後人從小的成長環境負面消極,從小人格不健全,社會上的人敬而遠之,厭惡、拒絕幫助他的人也多。

這樣兩類家族,置身同一個時代競爭,差別顯而易見:積德累善、有益於社會的家族崛起;無德有惡、有害於社會的家族衰落。

左宗棠分析家族的思想,來自《易經》。

《易經》若用術語表達,抽象艱澀、內容複雜,普通讀者很難看懂,但它的核心價值觀一經說出,誰都能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考量家族,縱向分析,橫向比較,左宗棠想清楚了人生的根本問題:

個人活在世上的時候,作為家族一代人中的一個,崛起靠自己努力,但主要依賴祖宗積德累善,個人努力只能在這個基礎上發揮。

將自己放進家族中看,若乾年後也會成為祖宗。

個人努力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後代,要想給到後人最好的遺產,唯一能做的就是積德累善。

想清楚了這些,左宗棠不聚財,他認為世上最大的悲劇是後人“蠢而多財”。

從小捧著金飯碗長大,本事沒學一點,嗜好滋生一堆,每天坐吃山空,人家覬覦你的財富,自己又沒本事守得住,父親一死,首先傾家蕩產,最後斷絕子孫,這難道不是家族悲劇?財富簡直是家族的慢性毒藥。

左宗棠選擇散財,這與其說是無私奉獻,不如說是運用新“義利觀”權衡後作出的一種精明計算。

後代“蠢而多財”與“賢而寡財”兩大選項,歷史上多數顯貴選擇了前者,左宗棠果斷選擇後者。

他的理由是,後代“蠢而多財”,必然導致“蠢而寡財”,選擇“賢而寡財”,就總有希望“賢而多財”。

因為社會財富競爭,說白了是賢愚競爭、能力競技。因此,“子孫強於我,留錢做什麽?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麽?”“家有萬貫,不如薄技在身。”

在世時散財行善,內可以正家風,外可以廣人緣,這才是治家的苦口良藥,是真正的發家強族之道。

左宗棠祖父左人錦是國子監生,一等秀才。

雖然舌耕為生,家境不寬,但繼承了左逢聖的慈善家風,曾仿照社倉法,在縣城修建“族倉”,以應對災荒年月。

左宗棠記憶裡,祖父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的人,平時在家裡閑居也一臉嚴肅,為了幫助鄰裡鄉親和睦,救濟村裡那些貧困到難以自養的人,總是不遺余力。

“先生律躬之嚴,閑家之肅,敦睦家族推濟鄰裡之義,余於是而又知其世德相濟,積累深厚。”

700多年家風傳承,左宗棠繼承得最好的是孝順慈善

受家風熏染,左宗棠的慈善義舉,在21歲那年便表現醒目。

四子左孝同在《先考事略》中記載,左宗棠第一次進京會試缺錢,新婚妻子周詒端將娘家帶來的金銀首飾賣了100多兩銀子送他做路費,臨行前夕,左宗棠的大姑媽朱老夫人家裡窮得揭不開鍋,找上門來求救,左宗棠一感動,一手相送。

如不是親戚朋友再次湊齊這筆錢,第一次會試就泡了湯。

左宗棠第一次大規模的社會慈善活動,發生在1848年。當時湘陰遭遇洪災,全城被淹,舉鄉逃難。左宗棠發起義務捐贈倡議,募集了5000多兩白銀,辦成粥廠義務救災。這次花光了家裡全部積蓄,只剩環睹蕭然的四牆。

做上浙江巡撫,左宗棠年收入在4萬兩白銀左右。隨著官越做越大,品級越來越高,“陋規”外快也多得驚人,僅陝甘茶馬使一職,為他累積了38萬兩白銀。

面對祖輩700年未有的巨額財富,左宗棠不但沒有歡喜,反而充滿了警惕與憂患。錢多在社會好辦事,但對家族並不見得是好事,他的辦法,是大筆捐款。

憑《易經》參透了人世“陰陽平衡、好壞轉化”規律的左宗棠說:“富貴怕見開花。”

因為花開之後便是花謝。又說:“暴得大名不祥。”因為驟然發跡者易驟崩。

沒有積澱的富貴,瞬間改變家人固有的發展軌跡,打破了家族成長的規律,拔苗助長,像雞籠裡冒出黑孔雀,不是好事,反預示大災。要想不財多累孫,發達後多做慈善,主動放棄錢財。

《易經》裡有句話:“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君子一方面自強不息,一方面對處境心存警惕,有一種憂患意識,才有望免除榮耀帶來的災禍。左宗棠將這句話刻在心頭,對照自家檢點反省。

他勸孝威不要考進士,很大程度上還因為他知道兒子天資只有中等,所以17歲就中舉,很可能是湖南主考官衝著自己面子給的。

左宗棠對此頗不以為然,兒子沒有高水準,靠關係佔了寒門子弟指標,堵死他們的上升通道,一方面自己於心不安,同時為兒子才不及位擔憂。

人是高是下,得靠真本事,這樣才能免得長憂。這看似在對社會負責,其實首先在對後代負責。

意識到家大族大,族內缺少靈魂,自己辛苦打下基業,不出百年將走向毀滅,左宗棠開始焦慮:是時候得好好想清楚,自己辛苦大半輩子,到底為了什麽?

國家的事,已經問心無愧。家人呢?不理想。哪有人能平定天下卻治不好家的道理!

但治家似乎不見得比平天下容易。眼下,後人各想各路,有衰落跡象。自己死後,到底還能給兒孫們留下什麽,給百年後的左家留下什麽?

順著這點往下想,左宗棠徹夜難眠。以前,他只為四個兒子成長困境失眠。

想了數個夜晚,比較了各種可能性,在腦海裡預演、推斷了家族的各種結局,左宗棠終於想明白了。

他提起筆,給子侄寫下一聯,要求刻在湘陰左氏公祠門上,作為族訓:“要大門閭,積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讀書。”

翻譯成白話,要成為顯門旺族,靠祖輩歷代多做善事;要出好兒孫,靠鼓勵種地讀書。

兩者都做好了,家族才能百年興旺,屹立不垮。

更多推薦

人生最大的教養,是善待父母

《傅雷家書》,教育孩子的一面鏡子。

家風,一個人行走在人世間的底氣

⊙編輯:家風家訓(ID:jiafengtime)

歡迎轉載,感恩分享:文章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