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冠病毒“假陰性”之惑

上海一家生物企業生產的試劑盒。 受訪者供圖

病毒核酸檢測中,疑似新冠患者在前幾次檢測中呈陰性,但在多次檢測後最終呈陽性確診——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出現“假陰性”的情況,成為公眾關注焦點。

隨著疫情發展,各方應對也在升級。新京報記者採訪發現,疫情初期試劑盒產能恢復有限、運輸困難、檢測效率跟不上等問題,均已得到解決或緩解。

在各環節問題落實後,“假陰性”之惑顯得尤為突出。新型冠狀病毒會變異“躲貓貓”,還是試劑盒有待完善?

疑問之下,新京報記者從試劑盒生產、檢測、臨床多個環節尋找業內人士和專家,試圖解答“假陰性”之問。專家表示,核酸檢測準確性與試劑盒質量、樣本穩定性、運輸與檢測條件等多個因素有關,“任何方法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在其他有效手段出現之前,核酸檢測仍是目前最有效手段。

生產:

試劑盒日產量已超77萬人份

試劑盒還缺嗎?從官方、一線專家及生產方的反饋來看,核酸檢測試劑盒產能問題已基本解決,目前已有上海之江、聖湘生物、上海捷諾、上海伯傑醫療、中山大學達安基因以及華大基因等多家企業獲得授權生產。

2月3日,國新辦就疫情防控重點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保障情況舉行發布會。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在發布會上表示,病毒檢測試劑盒日產量已經達到77.3萬人份,相當於疑似患病者40倍,理論上已不存在保供的問題。

一天后,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蔣榮猛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目前試劑盒數量足夠,已到位10萬人份。2月8日晚,較早被國家衛健委確定為試劑盒3家供應方之一的上海輝睿生物總經理李輝表示,目前他們的產量穩定在10萬人份每天,從全國來看,產能已不是問題。

但在“假陰性”問題出現後,試劑盒本身的檢測有效性問題也引起公眾關注。

上海一家PCR實驗室工程師告訴記者,一個完整的核酸檢測試劑盒包括檢測混合液、酶、陽性對照、陰性對照、內標(部分品牌因產品差異可能無此項)。檢測時,將混合液與酶混合,即構成所謂體系,加入模板(即樣本)後,就可進行核酸檢測。

這位工程師介紹,目前我國生產試劑盒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各家生產所用的原材料也基本一致。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疫情緊急,大量廠家加入生產,難免會造成產品參差不齊的狀況。

“一些行業內名不見經傳的廠家,也紛紛宣稱能生產試劑盒。雖然他們也通過了應急審批,但產品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李輝認為,初期為了應對急迫疫情,很多廠家紛紛上馬試劑盒項目,一上馬就大量生產,產品參差不齊是無法避免的。但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攻堅戰,試劑盒產品需要去粗取精。

“哪怕是應急程序,國家的審核也一定會越來越嚴”,李輝表示,建議相關部門適時增加評審環節,保證試劑盒產品的穩定性。

上海一家PCR實驗室中的PCR檢測儀。新京報記者 盧通 攝

檢測:

取樣、保存不當也會導致病毒漏檢

疫情初期,除了產能問題令人關注,檢測效率同樣引發關切。新京報在1月27日曾採訪湖北省臨床檢驗中心,工作人員透露,湖北可進行核酸檢測的PCR實驗室,目前尚無法做到“每一個縣、市都普及”。

2月8日晚,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蔣榮猛向記者解釋,此前能做檢測的醫院有限,只能送到疫控中心或第三方檢測中心。因此檢測時間長,最困難的時候“能做40%就不錯了”。

隨著疫情發展,檢測效率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解決。2月5日,湖北省衛健委官網發布了湖北全省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機構的公示,這其中包括18家疾控中心、66家醫院及13家第三方檢測機構。而據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介紹,武漢核酸檢測的最高能力,目前可達到日6000至8000份。

在基層,檢測能力的提升也獲得印證。2月6日,武漢市某區一位社區主任告訴記者,此前他們社區核酸檢測的指標都是由街道分配,有時一天幾個,有時幾天才一個。但至2月6日,全社區53個疑似病例都做了檢測,“政府為他們辦理了跨區域檢測的證明,比以前快了許多”。

隨著檢測效率的提升,檢測準確度就提上了台面。上述實驗室工程師告訴記者,在試劑盒穩定性能保證的前提下,取樣流程也是影響檢測結果的重要方面。

她表示,樣本按效果依次排列為肺泡灌洗液、痰樣、咽拭子、外周血。肺泡灌洗液效果最好,但這一取樣過程較為麻煩,對醫務人員要求高,也會對病患造成較大痛苦;痰樣的效果較好,但有些病患沒有痰液,也使這一取樣方式受限,因此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咽拭子樣本,但此處的冠狀病毒最少,也容易造成漏檢。

北京一位傳染病專家告訴記者,除了樣本本身的不穩定性,核酸檢測主要是用病毒的RNA,這個RNA在空氣中容易降解。樣品取樣保存、運輸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降解的問題。

綜上各種問題,使檢測樣本的穩定性帶有一定幾率和運氣的成分,因此出現多次檢測才能確證的情況十分正常。

中南醫院張笑春發布的“CT替代核酸檢測”言論引發關注。

臨床:

試劑盒檢測不排除存部分假陰性

2020年2月3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發了一條朋友圈:“別迷信核酸檢測了,強烈推薦 CT 影像作為目前 2019-nCoV 肺炎主要依據”,這條言論一度被解讀為“CT替代核算檢測”,引發多方關注。

2月5日晚間,新京報記者從中南醫院獲悉張笑春對此的回應,稱“病毒核酸檢測,是最終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無創診斷的金標準,然而檢測結果出現‘CT陽性、核酸陰性’的結果,可能影響臨床排查。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特異性高、敏感性偏低,不排除存在部分假陰性”。

北京一位傳染病專家告訴記者,張笑春教授的觀點,強調了目前病情複雜的情況下,採用多種方式綜合印證的重要性。CT不能區分不同種類的肺炎,CT可以和核酸檢測相互印證,但是無法代替。

“沒有一項技術能做到百分之百”。前述PCR實驗室專家表示,核酸檢測的樣本可能存在漏檢,“但用其他辦法漏得更多”,核酸檢測雖然有各種問題,但仍是目前最有效的辦法。

據新京報最新報導,2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針對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檢測出現“假陰性”的情況,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高佔成表示,任何病毒的核酸檢測結果都不可能是100%陽性,對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也不例外,“假陰性”在所難免。

前述北京傳染病專家認為,綜合目前可用的有效方法,只有多結合臨床,多次取樣、多次檢測,“核酸檢測顯示陰性,但是CT影像高度提示的病人,一定不能放過”。

新京報記者 盧通 實習生 王澤勳

編輯 甘浩

校對 楊許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