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篤行致遠 完善紅色文化育人體系

篤行致遠 完善紅色文化育人體系

——西南大學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激發奮進之力

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聖 光明日報通訊員 黃楠竹

堅守正道,創新發展。坐落於縉雲之麓、嘉陵之畔的西南大學有著115年的深厚辦學歷史,在宏偉壯闊的歷史進程中鑄就了“特立西南、學行天下”的大學精神。百餘年來,西南大學始終以國家富強和民族複興為己任,砥礪深耕,追求卓越,學子奔赴祖國各地艱苦奮鬥,奉獻青春。

西南大學深入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要求,通過推進思政課創新創優,實施教師教育改革“五大行動計劃”,突破科技難題等系列重要舉措,大力傳承紅色基因,矢志賡續紅色血脈。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西南大學不忘百年初心,牢記育人使命,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西南大學青年志願者在城口縣與留守兒童們開展文藝演出。西南大學供圖

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程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上下唱響《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鏗鏘有力的歌曲。同學們,大家知道嗎,其實這首歌剛問世的時候叫《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那個‘新’字是毛主席加上去的。”這是西南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湯斯惟在給學生們講授“紅色音樂文化”課程時的場景,聽眾是來自全校各專業選修這門課程的60餘名學生。

“通過對革命歌曲及其時代背景、背後故事的生動講授,對學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使學生在歌聲中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領悟時代新人的責任擔當。”湯斯惟說,這是西南大學開設的“革命精神與紅色文化”系列思政大課中的一門課,也是學校在開齊開足思政課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探索思政課多維體系建設的有益嘗試。

學校還統籌推進重慶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國夢在小學階段強化情感基礎,中學階段強化內容認知,大學階段強化使命擔當。”西南大學思政課教師車放說,作為集體備課的牽頭部門,西南大學發揮全國重點馬院的示範引領作用,整合全市資源跨學段搭建備課聯盟,通過“各顯神通”同課異構集體備課、“步步為營”教學目標提升研討、“分工協作”立德樹人合力構建等措施,協調推動思政課跨學段一體化建設。

百年老校的歷史積澱,熔鑄了“含弘光大,繼往開來”的西南大學校訓。思政課要起到鑄魂育人的關鍵作用,勢必踏歷史之足跡,揚時代之風帆,以鮮明的問題意識為導向,堅守陣地,隨勢而變,正視新矛盾,把握新特點。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學校積極推動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逐步形成研究闡釋長效機制,進一步促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建設中的西南大學科學中心。西南大學供圖

春風化雨踐行教育理念

“這是1906年創辦的川東師范學堂舊址,20世紀20年代,張聞天、蕭楚女、惲代英等共產黨人都曾在這裡做過教員,傳播五四新文化和共產主義思想。”6月20日下午,西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2017級50餘名公費教育師范生黨員走進校史館,聆聽了畢業前的最後一次黨課。“據新發掘的史料,川東師范學堂、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國立女子師范學院畢業生中,在新中國成立前一共有26位烈士,其中包括5位紅岩烈士。”聽了校史烈士英雄事跡,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青年學生紛紛表示,要傳承紅色基因,堅定從教信念,做新時代的“四有”好老師。

西南大學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校史教育中,以學校百餘年師范教育優良傳統引導師范生堅定人民教師理想信念,正是從教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學校以教育部師德師風建設基地為依托,構建師德修養課程標準,開發師德養成課程體系,規範師范生師德考核標準,推進師德養成與專業發展深度融合的課程思政改革,全方位全過程貫穿師德教育。通過承辦“重慶好老師”演講、舉辦“尋訪我身邊的好老師”等品牌活動,開展“光榮的人民教師系列主題報告會”和“教師主題電影周”等活動,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師范生群體,並在教育見習、實習、研習等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師德體驗教育,引導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強師德、正師風。

“感謝所有人的努力,把信念當作武器,為今天的發展驕傲呐喊、揮舞手臂……”伴著西南大學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講團青春熱血的快板書,女子國旗班、礪劍班英姿颯爽,步伐鏗鏘,這是在川渝大學生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匯報展演中的精彩表演。像學生理論宣講團和女子國旗班、礪劍班這樣的榮譽集體,在成為校園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的同時,也積極走出校園,到工廠、企業、中小學開展黨史宣講,在踐行教育理念、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錘煉中持續成長、汲取力量。

學校緊跟國家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方向,著力開展特色鮮明的教師教育、學科教育等學科建設。為強化教育教學技能,學校實施“卓越教師教材”出版計劃,打造百名名師教學案例庫、學科教學設計案例庫、學科教學微課庫、教育碩士課程案例庫、核心課程教學資源庫“五大”卓越教師案例庫。為拓展師范生能力素質,每年舉辦一屆師范生“課堂教學大賽”“演講比賽”“才藝大賽”,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

目前,西南大學在雲南、新疆、西藏、貴州等地建立12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近8年間培訓教師10萬餘人。近年來,在雲南昌寧、重慶石柱、四川西昌、貴州遵義等地累計送教100余次,協同培育教師5000人次,為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矢志不移服務國家戰略

“什麽是種質創製?為什麽要做種質創製?”位於西部(重慶)科學城金鳳基地的長江上遊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示範工程建設現場,有人向西南大學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首席專家夏慶友教授詢問。“種質創製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是農業領域的‘芯片’,是‘卡脖子’技術,是確保中國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的核心關鍵。”夏慶友說,長江上遊地區具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優勢,是我國重要的動植物資源寶庫。但同時也面臨生態環境脆弱、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問題。建設長江上遊種質創製科學裝置,有利於強化生態環境保護、頂尖人才培育和產業轉化功能,支撐長江上遊地區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為服務國家糧食與生物安全戰略提供科技支撐。據夏慶友介紹,在袁隆平院士、向仲懷院士等著名專家學者引導下,一批又一批科研工作者持續奮進,收集和保存了包括家蠶、柑橘、桑樹、水稻、油菜等重要經濟動植物種質資源20餘萬份,為種質創製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南大學瞄準國家在農業、生態、健康等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圍繞高端技術創新和前端原始創新,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高新區按照“五庫四平台一中心”建設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遴選10余個特色物種作為創製對象,研發種質創製關鍵核心技術,建設可持續利用的長江上遊種質資源庫、多組學與人工智能生物大數據中心、規模化創製設施和生物育種科學中心,通過規模化創製、系統篩選與鑒定,培育種業發展所需的創新型品種,為國家加強生物育種,打好種業翻身仗貢獻智慧與力量;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北碚園區落地建設西南大學科學中心,重點建設“種質創製”“未來農業”“合成生物與大健康”“智能製造與大數據”等前沿研究中心,打造西南大學新時代科技創新高地,構建新時代科技創新體系,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學校將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勢,持續推進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宣傳闡釋,以開創辦學治校新局面為引領,胸懷‘國之大者’,積極參與鄉村教育振興計劃、高水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切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起實效、見長效!”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表示。

奮進“十四五”,啟航新征程。西南大學黨委將繼續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在學思踐悟中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在履職盡責中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在矢志奮鬥中不怕犧牲、英勇鬥爭,為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懈奮鬥。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7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