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慈禧對洋貨的看法:最初極力抵製,後來極度享受

文|陳卿美

晚清以降,西方列強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堅船利炮,還有其它眾多西方工業文明產品,如火車、汽車、電燈、電話、照相機、自來水等等。堅船利炮轟開的是中國國門與專製體制,而其它科技產品則衝擊的是人們傳統觀念與思想靈魂。

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慈禧,雖然懼怕洋人,但對洋人的眾多“新鮮玩意”還是非常感興趣的。作為中國最早的國外科技產品體驗者,慈禧開洋葷的“第一次”又是怎樣一種感受呢?

電燈是西方工業文明的最重要代表產品。據《上海租界志》記載,1879年,中國第一盞電燈在上海租界率先點亮。隨後,另一個租界城市天津也引進了電燈。電燈開始照亮中國,意味著數千年的油燈、蠟燭照明史宣告結束。1888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決定讓慈禧嘗鮮電燈,當然這也是一種討好手段。

清宮內務府《奉宸苑記事簿》記載,1888年12月,經李鴻章委派,神機營總辦恩佑斥資6000兩白銀,向丹麥洋商祁羅弗洋行購買了電燈及15千瓦的發電設備。當時電燈的引入是一件大事,不僅意義重大,關鍵是對設備與技術有很多複雜的要求。比如電燈需要煤炭發電,還要修建鍋爐房。作為特供慈禧的項目,電燈自然要安裝在慈禧的居所,也就是西苑的儀鸞殿。在修建鍋爐房前,當月調試發電設備,嘗試電燈試運行。12月14日,儀鸞殿慈禧的寢室內,電燈第一次被點亮。翁同龢後來寫下日記“電燈照耀於禁林”。宮廷裡的人們第一次看到電燈非常驚奇。

也正是在這一天,最高統治者慈禧第一次見到電燈。各種野史傳聞,慈禧見到電燈後,竟然驚訝地問,“這個茄子為什麽會發光?”。確實,燈泡像個白茄子。電燈的效果不同於蠟燭,讓整個房間頓時蓬蓽生輝。慈禧大悅,希望在修繕頤和園時多加引進電燈。第二年,再次斥資1.22萬兩,又從德國購買了一組發電設備。當年,頤和園的普通電燈有六十多盞,大炭精燈兩盞。頤和園就此被點亮。這幾十盞燈,猶如一道道西方“神光”,驅趕著古老帝國的黑暗。

同樣是在西苑,同樣是在1888年,慈禧還第一次見到並乘坐了火車,這又是慈禧的一個“第一次”。其實,作為新型交通工具,火車進入中國,最早就是落戶在北京,只是慈禧沒能第一次嘗鮮。

1865年,英國商人杜蘭德為了宣傳西方火車,在北京宣武門外,沿護城河修建了一條長約500米的鐵路,然後讓火車頭在鐵軌上往返奔馳。當時的火車都是燒煤的,車頂冒著劇烈白煙,跑起來時聲音很大。京城百姓看後,大駭,驚散而逃。因為這火車看起來非常像怪物,冒著白煙,不斷嘶吼,很嚇人。此時,慈禧還沒有見過火車,不知道火車是什麽樣子。只是聽聞奏報,便以“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為由,下令步軍統領衙門將其拆除。

1881年,李鴻章主持修建的唐胥鐵路竣工通車,為了防止火車頭驚擾清東陵,最初只能用騾馬牽引機車。為了讓慈禧切實體驗火車的便利性,李鴻章與奕譞商議,決定在西苑專門給慈禧修建一條火車專列。為此,李鴻章從法國購買了1節火車頭與6節精美的車廂。

1889年,長度為1.5公里的西苑鐵路建成通車。起點為儀鑾殿,終點為鏡清齋。應該說,此時的慈禧是真正第一次見到火車,也真實目睹了“怒吼”又冒煙的火車頭風采。但慈禧怕這樣的火車頭破壞風水,便決定用太監拖拽,“每車以內監四人貫繩曳之”,六節車廂,就需要24個太監。就這樣,火車變成了人力火車。作為一種全新的代步工具,比坐轎可舒適多了,慈禧心情很爽,一坐便是十年。但由人拖拽的火車,不算真正的火車,慈禧也沒有真正體會到火車的便利。要說慈禧真正體驗火車還是在西逃回鑾的時候。

1902年1月7日,慈禧回鑾至直隸保定。從保定開始,乘火車進京。慈禧與光緒等人登上豪華的回鑾專列,車廂內部裝飾有歐洲進口的地毯,壁毯、沙發。外部車體還裝飾有皇家專用的五爪龍紋飾。總之,各種皇家氣派與奢華。此專列共21節車廂,不僅有眾多王公大臣,還有一路運來的金銀珠寶等大量財物。此時,應該是慈禧第一次乘坐真正意義上的火車。火車快速行使在華北平原大地上,慈禧坐在舒適的車廂內,似乎再也不會顧忌那個“怒吼”的火車頭怪物了。離開紫禁城已經一年多的慈禧,坐在火車上的她,或許歸心似箭,也或許內心還隱約有一些尷尬。尷尬的是,一直排斥的洋人,竟然會有如此方便、快捷、舒適的交通工具。

從此,慈禧似乎坐火車上了癮。1903年,為了慈禧拜謁清西陵的需要,袁世凱曾派詹天佑為慈禧專門修建了一條46.42公里的鐵路直達西陵。

同樣是在1903年,慈禧又有了一個新的“第一次”,那就是照相。此時,距離照相術傳入中國已經過去了59年。

1844年,法國海關總檢查長於勒·埃及爾將照相術帶到中國,他拍攝的第一個中國人便是兩廣總督耆英。《中國攝影發展歷程》一書中,專門提到“清宮攝影見聞錄”。根據記載,照相術進入清宮在1860年代,天津照相館的廣東籍老闆梁時泰幾乎成了早期的禦用攝影師,光緒的父親、醇親王奕譞則成為最愛照相的皇親國戚,另外還有恭親王奕?。那時,奕譞、奕?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他們根本不相信照相會“勾魂攝魄”的迷信說法。

慈禧真正接觸照相的時候,則要等到1903年,那是慈禧迷戀照相的開始。但在1903年之前,慈禧也照過相,比如1902年1月,慈禧回鑾至北京時,有外國攝影師從高處給慈禧俯拍了一張,慈禧仰頭向攝影師微笑打招呼。但這種照相是被動的,而且慈禧也看不到自己的照片。

根據德齡公主在1911年出版的《清宮二年記》中回憶,自己在巴黎所拍攝的照片引起了慈禧的好奇。慈禧曾對德齡說,“只要是新鮮的我都願意試試,尤其是這種外邊人不會知道的事情。”此時的慈禧,對洋人的“奇技淫巧”已經持開放態度。

《清宮二年記》詳細記錄了慈禧迷戀照相的過程。1903年,她召入德齡公主的哥哥勳齡作為禦用攝影師。“清宮攝影見聞錄”也提到了這點:

“……(慈禧)說照相比畫像好,妙極了。慈禧拍照前還仔細觀察擺在院內的攝影器具,她對取景鏡片上呈現的倒立影像迷惑不解,十分驚奇。慈禧叫勳齡先拍她乘輿視朝的照片,接著在朝堂院內,搜座布景,更換服飾,拍了數張坐在禦座上的單人像。拍照完畢,慈禧又親至暗室坐視勳齡洗片印相,焦急地等著看自己的真容。她取回照片後,凝視良久,甚至對鏡自照,相互比較,看是否一模一樣。然後,她要攝影師把每張照片再印十張,並將攝影器具留置宮內,備長期使用。此後,慈禧就隨心所欲地拍了許多五花八門的照片,如在西苑拍扮觀音大士像,在海裡船上拍化裝遊樂圖,在頤和園拍倚宮傍山 帶雪景的紀念照……她要加印的照片,數量也不斷地增加了。”

在1903年清宮內務府檔案資料中,也有關於慈禧照相的相關記載:

“七月十六日海裡照像,乘平船,不要篷。四格格扮善財,穿蓮花衣,著下屋繃。蓮英扮韋陀,想著帶韋陀盔、行頭。三姑娘、五姑娘扮撐船仙女,帶漁家罩, 穿素白蛇衣服,想著帶行頭。紅綠亦可。船上槳要兩個。著花園預備帶竹葉之竹竿十數根。著三順預備,於初八日要齊,呈覽。”

由此可見,照相對慈禧來說,是一種非常大的儀式,絕對不能馬虎。慈禧不僅欣賞自己的照片,還把它作為重要禮物送給外國元首,甚至還被送到了世博會展覽。此時的慈禧,已經是晚年,只能借照相消磨晚景。不知道她是否後悔,如果早點接觸照相,一定能把自己的青春留住。

電燈、火車、照相,都是革命性的科技產品,慈禧接觸的另一項劃時代的產品則是汽車,而且據傳還是德國奔馳汽車(後來,專家證實為美國汽車)。

1901年11月,慈禧六十六歲壽辰。據傳,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為了向慈禧祝壽,特向慈禧獻禮進口汽車一部。一種說法是,袁世凱到德國駐天津領事館時,德國領事向他展示了一種先進的玩意,不用拉、不用推,就能走的車。袁世凱看後大喜,用1萬兩白銀買下,送給慈禧。

如果說袁世凱向慈禧送汽車過大壽的話,那肯定也是1902年的事情了。因為慈禧真正過生日的時候,還在回鑾的路上,大壽是在河南開封過的。也就是說,慈禧回到京城時,才可能看到這輛車。除非是袁世凱直接將汽車送到開封,但目前沒有查到相關史料。

據《汽車商報》所載《慈禧禦用汽車謎團》一文,慈禧初見到這輛汽車時,很驚喜,因為平時坐的轎子,不是人抬就是馬拉。慈禧說“不用馬拉,省事多了。”開始時,是德國司機開。後來,又找中國人駕駛,但慈禧又嫌棄司機與她平起平坐,命司機跪著開。司機借口說,汽車壞了,就逃了。後來,這輛車存放於頤和園樂壽堂內。

關於慈禧乘坐奔馳車的說法一直流傳,人們也一直相信是真的。據1993年12月18日《中國交通報》刊文,1976年,曾有德國奔馳公司三位工程技術人員到頤和園,斷定慈禧乘坐的汽車為奔馳第二代產品,表示可以用最新款的10輛奔馳來換慈禧的老奔馳。20年後,1996年,奔馳公司總裁親自來看這款傳說中的奔馳車,當場斷定,此車不是奔馳車,而是美國圖利亞車。因為在汽車的腳踏板上有英文“DURYEA”(圖利亞)的字樣。

也有說法是,該汽車是慈禧六十大壽的賀禮,如果是這樣,那應該是在1895年。經過汽車專家王華鵬等人對歷史資料反覆比對與查找,確認在1893年9月22日,美國第一家汽車公司——圖利亞公司生產出了第一台汽車。直到1898年,他們才製造出配有後置橫臥二缸6-10馬力的水冷汽油發動機與三檔行星齒輪式變速箱的汽車,而慈禧汽車的配置與此正好相同。所以,更大可能是,這款汽車是慈禧六十六大壽的賀禮。

這些西方科技產品代表的是當時西方工業文明最高水準,如今早已是走入尋常百姓家,但那時還是相當豪奢的頂級奢侈品。以慈禧代表的清廷是一個奢靡的統治群體,在她享受人生“第一次”,大開洋葷的同時,耗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慈禧從最早極力抵製外國產品,到慢慢接受、享受外國產品帶來的便利與舒適,慈禧的心態也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過程。

或許她最後才明白,抵製外國產品,其實就是與世界先進文明對抗。可惜,留給清廷的機會不多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