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史蒂芬·霍金為什麽沒有得過諾貝爾獎?

文/田思齊

3月14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他是全球最為知名的物理學家,著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暢銷科普書籍。此外,他年輕時便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但是重病沒能讓他停下科研的腳步,這番堅持與樂觀也激勵了全世界無數人。

但人們不應忘記的是,霍金同樣是一位劍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量子物理和宇宙學,他也被譽為”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因此,霍金獲得科學界最高獎項諾貝爾獎應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美國ABC新聞網的訃告也是這樣的標題:“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時年76歲。” 只可惜,這個標題是錯誤的——霍金不是諾貝爾獎得主,隨後ABC新聞網已更正。

為什麽霍金沒有得到諾貝爾獎的青睞?不是他的研究不重要,而是因為他的研究確實不太好通過實驗驗證。

首先,霍金和英國科學家彭羅斯共同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奇性定理”,也就是說宇宙起源於一個無限小的奇點之中。但這並不是一套全新、完整的理論體系。更何況,愛因斯坦也沒能憑借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獎,他在1921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由是已經通過實驗證實的光電效應。

不過霍金和彭羅斯還是憑此研究獲得了另一項物理學界主流獎項——1988年的沃爾夫獎。

霍金還有一項重要研究是在1974年提出“黑洞輻射”假說,又稱“霍金輻射”。以前人們認為任何物質都不能從黑洞中逃逸,但霍金的計算結果是:黑洞表面會釋放輻射——黑洞其實並不那麽“黑”。而且這類釋放會導致黑洞最終收縮並消失,因此這項假說有時也被叫做“黑洞蒸發理論”。

這個假說顛覆了物理學界的認知,且暫時無法被證實。在過去數十年裡,霍金和其他研究人員也在不斷修正假說中的瑕疵,然而這距離獲得諾獎還存在差距。

據《自然》雜誌介紹,一項2016年的研究原本給霍金帶來一絲獲獎希望。以色列海法的研究人員宣布他找到了“霍金輻射”的證據——不是真的黑洞,而是在實驗室裡模擬出來的。不過,一些專家認為這樣的實驗結果說服力不足,它和真正黑洞的關係很難確定。

更“慘”的是,霍金還輸掉了廣為人知的“上帝粒子”賭局,相關研究人員反倒獲得了諾貝爾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