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想要與北上爭雄,深圳還有哪些課要補?

2019年4月的一個周六,張五常、高尚全、樊綱、海聞等知名經濟學教授聚在深圳南山區的華潤大廈裡,參加了《深圳奇跡》的新書首發式。

滿頭白發的張五常用粵語回憶,自己曾誇張地向朋友說過,深圳“有朝一日會成為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還推斷“深圳一帶將會超越上海……深圳將會是這灣區的龍頭”。這個發言一時引起諸多爭議,顯然,要實現張老的期許,深圳還要創造一個更大的奇跡。

四個月後,深圳迎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使命——契機來了。

大家熱烈地討論著,深圳或許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城市級別最高的“橋頭堡”。興奮之餘,也有人務實地問,年輕的深圳想成為真正的龍頭和標杆城市,還需要多努力?

回顧深圳高歌猛進的40年,在優惠政策和地理優勢之外,外來人口絕對是城市發展的最大底氣。而現在要追求更高的城市級別,深圳需要更強大的人才儲備。

DT財經(ID:DTcaijing)嘗試從這個角度切入來分析深圳的競爭力。

我們將城市吸引年輕人的能力命名為“青和力”,並從城市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多個維度出發,建立了一套量化評估青和力的指標體系。在即將發布的《2019中國青年理想城報告》中,我們通過大數據拆解了全國100座主要城市。

這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素材,以青和力的指標為標尺,將深圳與北京、上海和廣州放在一起對比,就能明白這座城市到底有什麽樣的核心競爭力,又有哪些不可回避的劣勢?

1

深圳的優勢是什麽?

直接看青和力各項指標的表現,深圳的優勢很明顯:工作機會含金量、居住便利度和環境友好度得分都比較高。

將指標背後的數據展開後,我們更詳盡地看到了深圳的吸引力所在。

在經濟和產業發展等城市硬實力方面,深圳與北、上還有一些差距,但在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後發先至、達成領先。

從大的經濟數據來看,2018年,深圳的GDP總額超過2.4兆元人民幣,廣州將將逼近2.3兆。從代表經濟與產業發展活力的經營主體來看,深圳的500強企業、獨角獸、新經濟上市公司以及創業公司的數量也全部超過廣州,接近上海水準。

華為、騰訊、大疆、柔宇、恆大、萬科、平安……從深圳走向各個行業頂端的企業,都是深圳作為產業沃土的證明。

得益於這些發展旺盛的前沿創新產業,深圳捧出了大量優質的工作機會。

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1000人以上大公司提供的崗位數量超過上海和廣州,僅次於北京,全市吸納的應屆畢業生數量更是幾乎與北京持平——這對於奮進的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在DT財經發起的“什麽樣的城市才能留住年輕人”調研中,“能夠提供廣闊的發展平台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機會”獲得了最多人的投票。

此外,通達的公交系統、密集的便民購物商店、選擇豐富的餐廳和外賣、乾淨的空氣、大片綠地和公園……共同搭建起深圳最為便捷舒適的生活,讓它在青和力居住便利度和環境友好度的百城排名中都位列首位。

拆解完上面幾項指標,我們可以這樣總結深圳的吸引力:年輕為深圳標記了具有時代特徵的城市精神和產業沃土,為更多人提供了奮鬥與向上的機會以及與快速發展相匹配的便捷生活,這正是年輕人選擇城市時最看重的兩個條件。 不過,當我們將視線轉向其他方面,深圳的劣勢開始凸顯出來。

2

劣勢一飽受詬病的“文化沙漠”

最飽受詬病的就是文化。深圳被貼上文化沙漠的標簽,已是老生常談。

“深圳是一個沒有什麽文化的城市”,孫新這樣告訴DT財經。

孫新是深圳南山人,但在回國後,他卻沒有選擇留在深圳,而是在香港一家金融公司任職。 留學時,喜歡運動的孫新是各種比賽的常客,但回國後,他發現深圳並沒有太多現場觀賽的機會。雖然高質量比賽的缺位並非孫新暫時離開深圳的全部原因,不過在香港的生活讓他明顯地感受到了兩座城市在文化活動上的差異。

根據數據,我們發現孫新的感受具有普適性。DT財經結合城市裡承載文化活動和生活學習熱情的基礎設施和一些年輕人喜愛的“時髦”應用數據,對深圳的文化軟實力與北上廣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和比較。

深圳除了新消費體驗和娛樂活動指數略勝於廣州,其余各項軟實力指標幾乎都排在一線城市的末尾。

具體來看,深圳的同城活動數量有限,類別也不夠豐富。根據豆瓣數據,和北京、上海相比,深圳的展覽和戲劇演出偏少,數量幾乎只有北京、上海的四分之一。戲迷、球迷、車迷們在深圳往往有一種“都不知道看什麽”的啼笑皆非。

深圳的文化基礎設施也相對較少,排在它前面的城市除了北上廣,還有成都、重慶和杭州,差距主要是被書店、劇場、博物館、展覽館和科技館拉開。

在大型場館建設方面的落後,還是因為深圳相對於其他城市過於年輕,其大規模建設文化場館的歷史始於上世紀80年代,但短時間的集中建設還是拚不過歷史悠久、細水長流的積累。 而且,即使代表城市文化的建築、劇院和體育場館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搭建起來,但是文化精神歸根到底還是由人來展現的。

大概是受務實、奮鬥的城市精神影響,深圳人沒有太多閑暇與熱情在各種平台上記錄和分享內容,於是深圳在生活創造力上尤為落後。

雖然常常有人為“文化沙漠”深圳平反,稱深圳已經形成自己的開放、包容和奮鬥的城市標簽,這也是一種文化。但事實上,當大眾提到城市文化和文化軟實力時,往往是指更狹義偏文藝的概念,它們能提供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許多國際大都市經驗已經驗證,這是吸引創造力階層人群的關鍵。 而對於想要實現更大野心的深圳,這是注定要補、但卻並不那麽好補的課。

3

劣勢二難成的區域交通樞紐

在青和力的一系列指標中,深圳的區域交通樞紐度僅排在全國第15位,幾乎是它表現最差的一項。區域樞紐度的計算包含了鐵路可到達城市、春節車次和航空中心度,上海、北京和廣州分列前3名。 德國人文地理學家F·拉采爾曾指出“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在城市化成熟地區,交通對於一座城市吸納人口、對外異塵餘生的“拉力”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塑造著城市本身及其所在的區域。

如果以大灣區龍頭城市的定位來看待深圳,那麽其鐵路與航空的異塵餘生力,還不夠強。

目前,深圳通過鐵路與187個城市實現連通,而北、上、廣三個城市的連通城市數量分別比它多出了49%、30%和22%。而2018年春節期間,通過深圳的車次數量,僅為廣州的63%。

航空樞紐度上,深圳同樣與北上廣有著較大差距。深圳寶安機場的中心度(中心度在這裡代表區域內的航空樞紐度)排在全國第8名,落後北上廣多個名次。2018年,深圳寶安機場的總吞吐量接近5千萬人次,廣州接近7千萬人次,而北京和上海均已破億。

曾在深圳一家智能駕駛公司工作的潘潘告訴DT財經,幾乎每次規劃假期選擇班機都讓她十分頭疼,有時不得不去廣州乘機,“因為深圳的飛機實在太少了”。

除了北京、西安、鄭州等幾個區域核心交通樞紐,深圳與大部分的北方城市在高鐵和航空上的連通度都偏低。 深圳很明白這一弱勢項,並早就表現出相當積極的姿態。

2017年初的市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深圳將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全國綜合鐵路樞紐和世界級集裝箱樞紐港,打造“海陸空鐵”全方位立體化戰略通道。

但要實現也頗有些難度,即使暫且先忽略南面的香港,也很難越過北面的廣州。而且,廣州在兩個月前剛公布的新一輪國土規劃草案中著重提出,要強化國際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它同樣有一顆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龍頭的心。

4

劣勢三還不夠均勻的城市群梯隊

研究深圳的競爭力,除了其自身的各項數據指標表現,肯定是要將它放到城市群裡,去考慮更複雜的區域格局問題。

隨著城市發展越來越成熟,未來的競爭關係必然是發生在城市群間的。 在走向國際前,粵港澳大灣區將先面對國內最強勁的對手,長三角城市群。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長三角城市群似乎有更強的組團作戰能力,這一點在城市青和力排名中也顯現出來。

暫不考慮香港和澳門,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在青和力得分排名中分布如下:深圳和廣州作為雙龍頭引領風騷,東莞和佛山緊跟其後,四座城市都進入百城青和力排名的TOP20;下一個梯隊中山、珠海和惠州三座城市位列TOP40。而在這三座城市之後就出現了缺貨,直到江門進入TOP80,而肇慶則未能進入青和力百城的評選。

而在長三角城市群的26個城市中,有17個進入青和力百城名單,它們構成了一個相對均勻的金字塔城市層級結構。

上海穩穩坐鎮龍頭地位,緊接著還有杭州、南京、蘇州、寧波、無錫等強市,在TOP40的梯隊和TOP60的梯隊中也各分布著5個和6個城市。 兩相對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很難搭建起層層遞進的結構。

而且,大灣區存在廣州、深圳、香港多個綜合頭部城市,不可避免會陷入區域內部角力——這讓深圳沒有足夠多可以協同的力量,也很難集中發揮出區域龍頭的勢能。 按照目標計劃,2025年深圳的經濟實力、發展質量將躋身全球前列,文化軟實力上也會有大幅提升,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還有6年。

從前沿產業水準超過廣州、GDP超越香港開始,深圳就開啟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Hard模式。而在經濟發展與城市建設優勢之外,深圳在軟實力和異塵餘生力上都還有長足的進步空間。

年輕是實力也是壓力,深圳又站到了進擊的路口。

作者 | 何書瑤、陸泓編輯 | 唐也欽數據 | 王君奕設計 | 趙 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