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公望:我只是想當個官,沒想過當畫家

己亥年

五月初八

人民藝術

曾經一大波文化人高呼,如果能穿越,一定去宋代。不好意思,如果你一不小心生在了南宋末年,一定哭都來不及。

因為過不了多久,北邊的馬蹄聲就敲碎了漢人的夢,從此你將淪為這個國家最沒地位的一群人。不僅如此,你從前的學識,甚至也隨著科舉的廢除,變得百無一用。而這其中,就包括被後世評為“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

黃公望一輩子沒當成官,最後出家為道。無意中因為一卷《富春山居圖》而名揚海內外。如今《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分隔海峽兩岸。至於原因,我們後面再表,先來說說黃公望其人。

時間回到南宋度宗鹹淳五年(1269),黃公望出生在江蘇常熟城內一戶姓陸的人家,取名陸堅。七八歲時,父親早逝,幼年的他成了寓居常熟的溫州籍老人黃樂的繼子。

黃樂家境富裕,卻無子,九十歲高齡得一繼子,高興得歎道:“黃公望子久矣。”從此陸堅改名黃公望,字子久。

黃家經濟寬綽,黃公望自幼按照宋代的人才培養模式,習通經作詩賦,通曉儒家經典,除此之外,還涉及繪畫、音律與填詞譜曲。如果不出意外,他會考取功名,學而優則仕。

對,如果意外能在預料中,就不叫意外了。

新朝代的統治者與漢人,有著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這其中首先就是科舉製被廢除。這好比你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做了三年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突然國家告訴你,高考沒得了,你怎麽辦?

所有漢人的天都塌了,眼前只有一條路,先去做個小吏拚拚資歷,也許還有當官的可能。

元四家,即黃公望、倪瓚、吳鎮、王蒙,這四人中,黃公望是唯一一位曾對功名抱有過幻想的。他不甘將所學付之東流,跟著一群江南才子排隊等機會。這一等就到了二十四五歲,終於得一文吏的官職,做些文書相關的工作。

或許,連他自己也沒想到,他竟這樣斷斷續續做到了 42 歲,而這也成為他一生仕途的頂峰。

1314 年,黃公望的領導張閭,跟隨中書省右丞相鐵木迭兒,在南方地區“經理田糧”,也就是核實土地,增加稅收,平均差徭,史稱“延祐經理”。張閭為人十分苛暴,辦事過程中鬧出了人命,引發了江西蔡五九起義。為平民憤,元仁宗將張閭逮捕,黃公望受牽連一同入獄。

可偏偏就在他入獄的這一年,“通達儒術”的元仁宗重新開科取士,好友楊載在這一年科考中了進士,官至饒州路同知。

出獄後的黃公望,對做官徹底失去了興趣,開始一邊旅行、一邊賣卜作畫。有人說他“俠似燕趙劍客,達似晉宋酒徒”。到目前為止,他的人生不值一提。

元以前,中國畫中的山水部分,漸漸地不再僅是人物肖像的背景,開始獨立成體。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就說:“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鳥,則古不及近。”

而如果往前追溯,五代、宋以來的畫家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等都對元代畫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其中被影響的就包括黃公望。

到了元代,漢族知識分子,特別是江南人士或被迫或主動地遠離廟堂,將更多的精力與理想,寄托在文學藝術上。於是,元代的山水畫走出宮廷,脫離了宋畫從嚴、從實的束縛,開始追求意象上的自由創造,從松、從虛的虛靜,使山水文人畫達到了新的境界。

這裡簡單說一下,所謂文人畫,泛指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主要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文人畫的畫作上,會出現大篇幅的詩文,繪畫技巧與書法類似。

元代之前,文人也會在畫作題字,但宗旨是不讓文字影響畫面整體效果和布局,所以文字都藏在石縫等不起眼的地方。元代文人的詩文則是畫作中的一部分,大大方方的出現。至於將書法技巧融於繪畫中,則是文人出於情感的表達。

最先帶起風氣的是趙孟頫,他是元代文人畫的先驅,黃公望在 50 歲時,拜他為師。

趙孟頫作畫時,喜歡將書法融入繪畫,他的學生黃公望後來將這點發揚光大,這讓整個元代山水畫,在強調筆墨方面變得十分突出,是中國繪畫藝術的又一次創造性發展。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曾說,在元代畫家眼中,繪畫的美不僅在於描繪自然,還在於筆墨本身。書法所強調的氣韻,既能展現文人的功底,又能抒發心胸,“不為物役,不被法拘,以最簡單的黑白語言,傳達出最深切的感受”。

至簡與至深的情意,無非是在苦不堪言的環境下,找尋一條精神出路。

政治上無所建樹的漢族知識分子,除了將書法融入繪畫中,甚至不惜把古典文學、篆刻、繪畫等藝術形式,統統放入畫作,使其不僅成為了布局的一部分,更直接代表了作者的心聲。

如此,寓情於筆墨間的元代文人,好像沒了魏晉子弟的狂放,變得內斂低調,不是性格孤僻,就是有令人哭笑不得的怪癖。

在趙孟頫家中,黃公望結識了不少藝壇巨匠,比如高克恭。

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也與黃公望相識。王蒙從不關心社會,常年隱居黃鶴山,過著“臥青山,望白雲”的悠閑生活。元末出來過一陣子,又隱回去了,最後在明初,因受胡惟庸案牽連,死在獄中。

王蒙的畫常有密集的牛毛皴,和繁密高疊的山石,石與石之間不留空隙,有人評價他的畫,更像是由元入明的啟蒙畫作。

1329 年,61 歲的黃公望加入全真教,號“大癡”。後來和他成為道友的還有倪瓚,也是元四家之一,比黃公望小 32 歲。倪瓚是富貴人家出身,沒有什麽紈絝子弟的毛病,除了一樣,十分的潔癖。

他的廁所是一座空中樓閣,用香木搭格子,下面填土,中間鋪鵝毛。上廁所時,鵝毛呼啦飛起蓋住了糞便,這樣倪瓚就聞不到臭味——真是讓人大寫的服氣啊。

48 歲時,倪瓚開始信仰道教,性格更加孤僻,思想更加超脫,畫的畫也多蒼涼古樸、靜穆蕭疏。

元至正十三年(1353),51 歲的倪瓚打算把繼承的土地、財產全部賣掉,去太湖消磨時光。但是,倪瓚一直拖欠土地賦稅,搞得征稅官四處搜捕他。

這人啊,一但犯起毛病來,真是生死都不顧。征稅官正愁找不到他時,忽然聞到湖邊蘆葦叢中傳來的龍涎香,循著氣味過去,果然找到了正在湖邊熏香的倪瓚。

被抓進監獄後,獄卒給他送飯,他讓獄卒把飯碗舉高高,舉到眉毛那麽高。獄卒心想:我犯得著和你舉案齊眉麽?問了旁人才知道,倪瓚是怕他的唾沫噴到飯裡。

這下可惹怒了獄卒,所謂能動手就掰吵吵,他乾脆將倪瓚拴在牢房廁所的馬桶邊。你不是喜歡熏香麽,老子給你熏熏臭,沒準把你潔癖的毛病都治好了。要不是後來一堆人為他求情,倪瓚估計早就在馬桶邊崩潰至死了。

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召倪瓚進京供職,倪瓚堅決地推辭。他在《題彥真屋》一詩中寫下 “隻傍清水不染塵”,如同潔癖之人一生的自白。

洪武七年(1374),倪瓚因脾疾去世,享年 74 歲。

同前兩位相比,放棄了功名以後的黃公望生活平淡,有時為了一副畫面,呆呆地坐在石頭上,一坐就是一天,下了雨也不知覺,被世人稱為“大癡本色”。

78 歲時,黃公望為倪瓚《春林遠岫小幅》作題時,感歎自己老眼昏花,手不應心。第二年,他應好友無用師的邀請,開始繪《富春山居圖》,一畫就是六七年,畫完沒幾年便逝世,享年 86 歲。

有人說,黃公望畫富春山居時,筆法遊戲如草篆。想來,時代視我如遊戲,我又何必太認真?江南子弟在科考的年紀,國家取消科舉;在重開科舉時,又身陷牢獄;出獄時年屆半百,一事無成,後人眼中飄逸的雲遊生活,何嘗不是命運在遊戲他一番後給的安慰?

對比前半生被時代緊緊包裹的無力感,晚年的黃公望將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感悟,融匯在心愛的畫作之中,讓這世上多了一件偉大的作品——《富春山居圖》。

上面是《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的題跋,記錄了畫卷的創作緣起。

至正七年(1347),黃公望的師弟無用跟隨他住在富春,並向他索畫。79 歲的黃公望應了這份請求,作下以富春江為題材的《富春山居圖》。但是,黃公望作畫本身就是隨緣的節奏,畫了三四年也沒畫完。

至正十年(1350),黃公望帶著未完成的畫作,去了松江夏氏知止堂。無用擔心這畫別被誰巧取豪奪了,要求黃公望先在畫上寫個聲明,證明無用才是這《富春山居圖》的主人。

聲明寫完後,黃公望繼續胸有溝壑卻不緊不慢,“五日畫一山,十日畫一水”,只在“興之所至”的良好狀態下動筆。如此又過了三四年,畫作究竟何時完成,至今沒有定論。

完整的紙本水墨畫《富春山居圖》,縱 33 厘米,橫約 700 厘米,表現的是富春江一帶連綿不斷的山川秋景。

展開畫卷時,人們會看到:丘陵起伏,峰回路轉,江流沃土,沙汀平疇,雲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漁舟,近樹蒼蒼,亭台小橋……清代畫家鄒之麟稱此作為“右軍之蘭亭也,聖而神矣”。

瀏覽《富春山居圖》的觀感,如同電影鏡頭在推移平拉,畫面的視點在同一水準線上,數十個山峰、幾百棵樹木,既保持著構造上的聯繫,又不像屏風般排列,達到了“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寫實高度。

在筆墨技法上,畫作以長披麻皴為主,並以書法用筆入畫,如此勾勒疏松出的墨線,濃淡粗細相照應,偶爾會有重疊交叉,後人將這種技法稱為“勾寫”,而不是“勾皴”。

在色彩渲染上,黃公望用淡赭色來表達秋意,若明若暗地籠罩於畫中的景物之上,在秋季水氣之上形成明媚色調,生動自然。

曾有無數後人去富春江一帶,尋找黃公望筆下的實景,甚至拍下照片回來作比對,一邊看一邊感歎,黃公望畫出來的富春江秋初風貌,要比照片更有意境。

然而,可惜的是,這幅畫如今只能一分為二,分隔海峽兩岸。

相傳,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對此畫深愛有加,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幸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

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2011 年,《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合體展出,這時距離黃公望自己落款,已經過去 600 年。

藝術,一切皆有可能

Art,everything is possible

有煙花哦

推薦一個好玩的公眾號

今日薦讀

轉載須知

無二維碼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人民藝術·生活美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