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盤和林:區域融合,建最宜居宜業宜遊大灣區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盤和林

  大灣區的未來建設的導向將會是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拓寬不同層次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中西藝術、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形成更具效率的社保、醫療體系都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2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正式公布。根據《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其中,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洋洋灑灑萬字《綱要》為我國,為世界繪製了一幅壯美麗的未來畫卷。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便有學者提出關於灣區建設,但國際經驗表明,灣區建設並不是一蹴而就,最為著名的國際三大灣區(舊金山、紐約、東京),其整個發展過程也經歷了近百年時間,因此,在粵港澳發展漸趨成熟,產業、教育、金融逐步完善的今天,借著粵港澳大橋的建設完工,提出灣區建設規劃既符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又滿足灣區城市群的建設要求。

  總體規劃上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回顧《綱要》,可以發現大灣區的建設將循著各國灣區建設的大致路線,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做到創造創新,最終落腳於宜居宜業宜遊。而要做到世界級宜居宜業宜遊城市群,僅有天然地理優勢是遠遠不夠的,隨著中心城市建設,起到紐帶作用的節點城市或成宜居中心。從這個意義上講,《綱要》提到關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將在經濟產業的聯繫上發揮關鍵作用,在未來宜居方面的前瞻性也會在之後有所顯現。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的自發性也將發揮著獨特的魅力。相較國際其他地區灣區發展,我國灣區的發展更加的自由化,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很大程度上是靠著一步步規劃而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而粵港澳灣區,是在各城市自由發展基礎上,靠著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極化效應逐步擴散、相連、融合而成的,正是這種自發形成的城市群為粵港澳大灣區賦予了更多趨勢的屬性,而得益於自由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具有了更加鮮明的地區烙印。

  所以說,《綱要》的意義在於將灣區建設提到政策意義層面,並進一步放大了區域發展格局。在大灣區“2+9”的城市中,極點帶動和區域異塵餘生將變得極為明顯,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排頭兵的內外聯動、產研結合,進一步加快區域優勢的融合。為把香港打造成為更加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廣州成為國際大都市,深圳成為創新創意之都、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提供更為強大的動力。

  其實,大灣區的發展規劃帶給外界的更多是經濟發展的機遇,但對於我國而言,並不止於此,我之前曾表示,大灣區建設不僅是經濟概念,更是社會概念。近兩年來,不論經濟文化,港澳與內地的聯繫日趨緊密,開始於2017年的美團聯合澳門旅遊局發布的黑珍珠餐廳便是其中一例,一國兩制背景下,港澳與內地實際上在很多方面還是存在著不少差別的,因此,大灣區的建設也是一種文化的融合和發展。

  就像《綱要》第八章標題顯示的那樣,大灣區的未來建設的導向將會是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拓寬不同層次教育的合作與交流,推動中西藝術、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形成更具效率的社保、醫療體系都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天然地理優勢、成熟的現代金融產業體系、配以自由活躍的金融支持,大灣區兩步走的規劃將讓世人側目。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著名財經評論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