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用一尺鐵絲、一根釘子,紫禁城的涼棚是怎麽搭的?

紫禁城建築高大華美,但喬木極少,很難找到遮蔭的地方。那麽,生活在紫禁城的清宮貴胄們是如何在室外躲避炎炎烈日的呢?

視覺中國

宮中涼棚不用釘子

“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舊時京城殷實之家夏日常搭天棚,也就是涼棚。涼棚不僅為普通民眾所喜歡,也是宮中的避暑利器。

明代時,每年三月間宮中即“製席箔為涼棚,以繩收放,取蔭也”。京中富貴人家,也會“鹹賞牡丹花,修涼棚”。入清以後,滿族統治者繼承了明宮搭建涼棚避暑的辦法。康熙時期諭令工部每年三月為宮中搭設涼棚,直至九月方行拆卸。

清宮搭設的涼棚數目眾多。乾隆時期,除皇帝活動頻繁的養心殿、乾清宮等處,在皇太后居住的壽康宮、造辦處各處作坊等亦有搭建。慈禧太后掌權時期,在其看戲的閱是樓、處理政事的養心殿,還有皇帝學習的毓慶宮等處,以及西苑儀鸞殿純一齋、涵元殿等處皆有搭設,總計涼棚30余座,幾乎在其足跡所至之處,皆要搭設涼棚。頤和園中也搭建涼棚,但具體數目不詳。

與民間涼棚相比,皇家涼棚更為高大、奢華,卻不用一尺鐵絲、一根釘子,亦不動庭院裡的一草一木,全憑各方面的拉力固定。搭成的涼棚,飛簷鴟尾,與正式的宮殿一樣。

視覺中國

這其中慈禧太后的涼棚最為精致。據慈禧身邊的宮女回憶,慈禧太后的涼棚不僅要遮陽,還要與周圍的建築嚴絲合縫,就像一個大蚊帳,不能讓蚊蟲鑽進來。涼棚的窗子可以根據光照、風向隨意調節開合;窗戶上還安設特製的窗紗,便於透光。涼棚非常堅固,不管刮風還是下雨,都安然不動。更為重要的是,涼棚還設計有排水結構。

涼棚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宮中涼棚的搭建有嚴格的程序。盛夏來臨前,內務府即根據先例,奏請搭設涼棚。欽天監選定吉時,奏明皇帝。在得到皇帝諭允後,內務府備辦各項材料,選派工匠,並行文宮中各處,入宮搭設。處暑後氣象轉涼,欽天監再選定拆卸涼棚吉時。一般而言,欽天監選定的吉時有若乾個,便於皇帝選擇。

宮中涼棚的形製較為固定。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長春宮的涼棚燙樣,立體地表現了宮中涼棚的形製,並以文字注解涼棚各處的尺寸、材料名稱等。

長春宮涼棚燙樣

涼棚以杉木為主體框架,高高立起,超出長春宮一區所有宮殿;頂部呈“人”字形,覆蓋葦席;為了便於通風、采光,頂部前後各開有5個天窗,每個天窗各安設卷簾兩層,上層為油布防雨,下層為卷箔防塵。

清宮的涼棚還追求整體的美觀效果,不僅形式與該處宮殿相似,而且各處裝飾也基本統一,整個涼棚塗成紅色,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乾隆時期,宮中涼棚的搭建主要由內務府負責,所需材料主要取資工部,搭蓋涼棚的工匠則由內務府進行招募雇傭。至同光時期,宮中搭設涼棚的材料則依賴採購。至於頤和園的涼棚,更是直接交付京中商人直接承辦,花費甚巨。

視覺中國

涼棚的搭設需要大量經費,這主要包括購買杉木、葦席等材料費,以及搭建、拆卸涼棚的人工費和夥食費等。清末時宮中搭蓋儀鸞殿涼棚,用銀1萬兩;三海內福昌殿、福祿居等處涼棚12座,用銀3萬餘兩;海內四所及藥房涼棚6座,用銀4萬餘兩。寧壽宮一區、養心殿等處搭蓋涼棚10座,用銀1萬餘兩。頤和園搭蓋涼棚一年用銀3萬兩。

涼棚還有專門的工匠值守,主要負責涼棚的日常維護、天窗的開啟等,為此宮中還設立了專項津貼經費:每人每日用銀一兩二錢。

拆卸涼棚的費用亦頗為不菲。光緒三十三年,宮中拆卸寧壽宮閱是樓等處涼棚10座,用銀三千八百兩;拆撤海內儀鸞殿等處涼棚23座,用銀一萬餘兩。

通計以上各項,清宮涼棚一年費用約略用銀15萬餘兩。

清代帝後對涼棚的喜愛

對於宮中涼棚,嘉慶以後諸帝多倚之為避暑良器。嘉慶皇帝有詩雲:“涼棚蔽驕陽,好風透叢木。”又雲:“室中自有招涼扇,庭際堪親卻暑棚。架縛良工矜手敏,卷舒快意抉雲層。風來隔牗迎清爽,日麗當天避鬱蒸。”更雲:“片席平鋪四面充,小年清蔭講堂中。從繩舒卷陰晴判,架木牽連尺度工。滴滴長聽初歇雨,疎疎不礙欲來風。深秋莫怨同紈扇,翠幕高澄爽豁空。”

慈禧太后對涼棚更是喜愛。自搭設涼棚以後,她即經常流連在此。據其身邊宮女回憶,夏日裡,除洗澡、睡覺及其他私密的活動之外,慈禧基本上不進屋,涼棚成了她最主要的活動空間。

隆裕太后的延禧宮是當時宮中最為時髦的宮殿,安裝了電燈、電風扇等現代工業產品,隆裕太后還請外國設計師建造了一座三層西洋涼棚——水殿。後因經費不足被迫停工,這個“爛尾工程”至今仍靜立在延禧宮,俗稱“水晶宮”。

視覺中國

園居理政緣於皇帝怕熱

滿族興起於東北,那裡冬季漫長,夏季涼爽,並無酷熱之苦,入關後對北京的炎熱氣象非常不適應。順治年間,攝政王多爾袞即主張建設避暑場所,康熙皇帝也以此為苦,曾賦詩:“數年不見歊蒸熱,於今熾日最難當。披襟氣蹙三庚遠,近榻神昏九夏長。煩暑時侵高閣上,炎光每到小樓傍。微涼須動清風扇,勉力勤民閱奏章。”

雍正帝登基之初,其生母去世,雍正帝臨時居住順貞門內守孝。因為氣象炎熱,王公大臣奏請皇帝回宮,雍正堅持守孝期滿,但對於王公大臣則網開一面,準許他們入宮哀悼皇太后時,可以在樹蔭下等候,並允許飲水解暑,年老體衰之人若因暑熱而有所延誤,亦不予怪罪。

雍正此舉是為了樹立仁孝的形象,其實他也想像康熙帝一樣,去西郊的園林中避暑,但又害怕臨幸圓明園的活動被與遊山玩水、追求享樂聯繫起來,臨幸圓明園的行程一直拖延至雍正三年的八月份。

因為避暑原因,圓明園成為皇帝園居理政的重要場所,是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朝皇帝長年居住生活的地方。乾隆帝在詩中表達了對其的喜愛之情:“紫禁圍紅牆,未若園居良。”

乾隆皇帝十分怕熱,他直接以《熱》為題的詩多達113首。“數日増炎劇,煩熇逼榻筵。”“婪暑今年劇,溽蒸可奈何。”“揮扇依然白汗漓,披薫無那座頻移。”“午熱殊迫逼,揮扇猶汗流。”乾隆八年時京中氣溫一度高達40余度,持續近半月,創造了有記錄以來的京中高溫之最——攝氏44.4度。這個溫度是由當時居京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通過儀器測量並記錄下來的。不過當時使用的溫度計與今日有所不同,這一溫度是研究人員換算後的結果。溫度計至少在雍正時期已經傳入宮中,雍正皇帝還曾令人將宮中所藏溫度計交給傳教士認看,並了解其功能及工作原理。

這樣的高溫氣象,即使用上了涼棚這樣的避暑設施,紫禁城仍然酷熱難耐,比不得圓明園清爽宜人。

道光皇帝在圓明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