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武昌魚真的有那麽大魅力?

許多人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武昌魚有著什麽樣的魅力,能夠如此讓人念念不忘?

在說武昌魚之前,我們來聊一聊武昌。

其實,在三國時期,武昌位於今天的鄂州市。221年4月,孫權從警察(今湖北警察縣)遷至鄂縣(今湖北鄂州市)。孫權是一個文韜武略的君主,他在巡視鄂城周邊時,發現縣城南部150裡處,有一座武昌山,便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

229年,孫權將武昌作為都城,建立了“吳”國,人稱“孫吳”。

幾十年後的280年,西晉將孫吳都城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上遊的江夏郡改為武昌郡。這才是今天的武昌。

湖北河汊縱橫,淡水資源豐富,號稱“千湖之省”,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盛產各種河鮮、湖鮮。孫權在將鄂城改為武昌的同時,就發現了當地出產一種滋味鮮美的鯿魚,賜名為“武昌魚”。孫權很喜歡吃這種武昌魚,大快朵頤的同時,還經常將它賞賜給大臣。

從那時候開始,武昌魚的名頭就很響亮了,以至於成了武昌的代名詞。只不過,武昌魚與今天的武昌沒有多大關係。

265年,孫權的孫子、孫吳末代皇帝孫皓想將都城從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遷回到武昌,左丞相陸凱引用當時的一段民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來勸阻孫皓。由此可見,“武昌魚”的名號已經深入人心。

我一直認為,中國古代詩人、文學家,多半是吃貨。他們每到一地遊山玩水,總是會品嚐當地的特色美食,並將這種特色美食寫進詩詞和文學作品裡。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文學家叫庾信,被尊為文壇宗師。庾信是北方人,吃過一次武昌魚後,激動地寫下一句詩:“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庾信直接推翻了三國民謠的說法。

唐朝邊塞詩人岑參,是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有一年,岑參送朋友費子回武昌時,不由動了思鄉之情,寫了一首長詩:“漢陽歸客悲秋草,旅舍葉飛愁不掃。秋來倍憶武昌魚,夢著只在巴陵道……巴陵即今天的嶽陽市。岑參身處嶽陽,只能在夢裡懷念鮮美的武昌魚了。

北宋文豪兼美食家蘇軾被貶到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後,經常和潘大臨等友人去垂釣武昌魚,還寫了一首《鯿魚》:“曉日照江水,遊魚似玉瓶。誰言解縮項,貪餌每遭烹。”在蘇軾的筆下,武昌魚是貪圖他們的餌料,這才成為他們的美味。

武昌魚好吃,連打漁都那麽別有意味。南宋文人周端朝在看漁民打了一網武昌魚後,賦詩一首《三江口》:“吳門台北竹樓隅,三日追陪漫叟居。曉夢驚辭赤壁鶴,夜棲看打武昌魚……”

元朝詩人馬祖常在送朋友宋顯夫南歸後,寫詩安慰朋友:“瀟湘路熟逢知己,韋杜天低望故居。攜幼歸來拜丘隴,南遊莫戀武昌魚……”武昌魚雖好,也不要貪吃呀。

武昌魚名聲遐邇,到底哪裡出產的鯿魚,才能夠被稱為武昌魚呢?

《武昌縣志》記載:“縣西北五裡有樊口,鯿魚產樊口者甲天下。”所謂樊口,指的是樊湖的長江入口處。樊湖即今天橫跨武漢市、鄂州市的梁子湖,梁子湖的集水面積達到了3265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二大湖泊。古人交代得清清楚楚:在梁子湖匯入長江的樊口處出產的武昌魚,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武昌魚。

梁子湖的鯿魚,都能叫武昌魚嗎?並非如此,梁子湖的鯿魚共有3種,一種叫長形鯿,一種叫三角鯿,一種叫團頭魴。只有團頭魴才能被稱為武昌魚。

中國知名的魚類生態學家易伯魯先生,在一篇題為《關於武昌魚》文章中寫道:“梁子湖水從鄂城樊口鎮入大江,樊口鎮便成了這種魚的集散地。梁子湖除出產團頭魴外,也盛產三角魴,而被稱為武昌魚的,當初也可能把三角魴包括在內,不過三角魴在我國其它湖泊中也有出產,如果要正名分,那麽武昌魚就應歸團頭魴所專有,不應把另外兩種在全國分布很廣的鯿魚稱為武昌魚。”

這裡,明確將武昌魚的種類,局限在團頭魴。因此,如今《中國鯉科魚類志》《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都記載如下:“武昌魚,學名團頭魴,原產於湖北省鄂城縣梁子湖。”

現在,人們將易伯魯尊稱為“武昌魚之父”,將梁子湖作為“武昌魚母親湖”。

2013年,“武昌魚製作技藝”入選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鄂州武昌魚”也獲得了國家商標局頒發的原產地證明商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