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文宏所在上海華山醫院是怎麽抗疫的?

文 | 《財經》記者 王靜儀 陳亮

編輯 | 施智梁

2020年冬春,身處上海的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因為在抗疫過程中的各種坦率言行,意外地成了“超級網紅”。

“當你覺得很悶,病毒也被你悶死了”,他坦率、簡潔的防疫言論被普通民眾奉為圭臬;“不能欺負聽話的人,主任不能只在後面指手畫腳”,作為50多位醫生的科室領導,他也真誠地關心著一線醫護人員。

在業內看來,張文宏的走紅是偶然的。這位年過半百的專科醫生不希望大家關注個人,“我就一個鄉下人跑到上海,讀完書留下來工作而已。”但作為中國最好的感染科的領導,幾十年的沉澱,也是在新冠疫情中扛起專業大旗的一種必然。

如今張文宏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華山醫院感染科團隊的一個對外窗戶,張文宏醫生的同事、感染科主任醫師兼急診科主任陳明泉對《財經》記者評價道,華山感染科的基調深沉,不推脫、有擔當,自有內生力量,我們不管其他因素,只想把自己的本事練好,只求手上的病人健康。

華山醫院感染病學科頗有歷史積澱,由中國臨床微生物學的奠基人戴自英在1955年創辦。如今這是中國醫學界公認最好的感染科,至今已蟬聯九年。華山醫院亦多年位列全國醫院排行榜前十名。多年來,華山醫院的醫生們參與並領導了上海市多起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治工作,代代傳承。

2003年,中國感染病學專家、時任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翁心華,擔任上海市防治非典專家谘詢組組長;2009年和2013年,翁心華的弟子盧洪洲接棒,他前後擔任上海市甲型H1N1流感和H7N9流感防控專家組組長,也是現任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2020年,同為翁心華弟子、現任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的張文宏接過旗幟,擔任上海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

強調精準診斷,是華山醫院多年間積累下來的傳染病防治經驗,“你如果把網撒得太廣,反而捉不住真正的大魚。”關注重點地區人群——上海對新冠肺炎防治的策略和2003年SARS時一樣。

華山醫院還派出了5批16人、4批273人醫療隊員分別前往集中收治上海新冠肺炎患者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和武漢疫區,是上海派出隊員數量最多的醫療機構。“華山醫院感染科厲害啊,就是張文宏教授那個醫院吧?太好了!” 這是華山醫院醫療隊在武漢時常聽到的一句話。

其中毛日成、張有志、李先濤等3位首批戰鬥在上海公衛的專家在隔離觀察期滿後,又轉戰武漢,進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這裡收治的病人都是其他病區轉運來的危重症患者。

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3月17日,華山醫院20名醫療隊員離開武漢返滬。從上海市長調任湖北省省委書記的應勇為他們送行:“之前我在上海送你們,現在我在湖北送你們回。開慢點,注意安全!”

一路上,警察民警們為醫護人員們列隊致敬。看到武漢交警熱淚盈眶,很多隊員也忍不住淚眼朦朧。抵達家鄉後,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也去迎接。

而在ICU病區的張有志、護士長汪慧娟等依然不知今夕何夕,他們將和253名隊員一起堅守,等到病人清零的那一天。

2019年12月初開始防護

2019年12月初,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兼急診科主任陳明泉從感染科圈內人那裡,聽說了一則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出於專業敏感,他預計可能是新病毒出現,但事關重大,陳明泉不敢下判斷。加上冬季是流感高發季節,他決定先把準備工作做好。

12月2日,華山醫院急診科啟動了發熱疾病排查;12月4日,啟動針對傳染病防控的準二級防護。

儘管當時大家對病毒的認識粗淺,但通過呼吸道傳播的途徑明確。急診科醫護人員戴上了口罩、帽子和手套,“當做一個流感對待,畢竟冬季也是一個流感季節”,陳明泉告訴《財經》記者。

防護物資也同步開始儲備,從防護服、口罩、手套,到達菲、胸腺肽、連花清瘟,可供2周-3周使用的物資到位。

急診科行動迅速,但是醫院層面從常態到防疫的轉變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絕大多數醫院的常態,如診療流程、人流管理、建築布局,都不是為一個傳染性極高的呼吸道疾病準備的,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楊帆在接受中國新聞網採訪時坦言,從上到下需要醫務處、護理部、院感科、各臨床科室、後勤保障部、人力資源部、宣傳部門等多個部門聯動。

到了1月20日,全院的防控工作正式開啟。當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確認,新型冠狀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上海市也宣布發現首例新冠肺炎病人。二級防護隨之啟動,急診科醫護人員在原先戴口罩的基礎上,戴上了面屏、護目鏡。

同日,平時接診量為60人-70人的華山醫院發熱門診,一下子迎來了160位患者,翻了一番還多。華山醫院也確診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是一位從武漢執行任務返滬的消防員。

“人一多就不安全,萬一醫生護士感染,醫院就要關門了。”陳明泉很憂心,向院領導請示啟動急診發熱預檢,一方面防止病人在急診大廳聚集,一方面將診斷關口前移。

時值農歷新年,新建一個發熱預檢隔離區,從人力和物力的角度都不容易。醫院工作人員動用了各種私人關係,從江蘇常州一項目工地找到彩鋼板,貨車連夜發往上海,同時“借”來留滬工人7人。

1月24日除夕上午7點,材料、工人進場;11點,建築主體安裝完畢,開始調配分體空調、排管布線。總耗時5個小時,一個空氣流通的獨立急診發熱預檢建起,將發熱和不發熱的患者物理隔絕,築起華山醫院的第一道新防線。

儘管陳明泉現在知道,12月初聽聞的不明肺炎消息和新冠病毒沒有直接關係,他只是做好防護。但一要敏銳,二要自我防護,這是華山醫院急診科總結出的兩條經驗。

八千分之六的精準診斷

感染科全國排名第一的華山醫院強調精準診斷:如果病人被誤收,“沒病的進了隔離間反而被感染了”。

基於診治不明原因發熱的長期臨床經驗,華山醫院將發熱的標準定得很寬:只要自己感覺發熱,或者高於平時體溫,就可以去發熱預檢,不拘泥於電子測溫計的數字。

絕大多數患者在發熱預檢區會被攔下。兩個高年資護士值守,負責流行病學調查,標準時時更新:從是否去過武漢、去過湖北,到是否去過國內重點地區,如今則是重點國家。

發熱預檢是第一道防線,一支由感染科醫生組成的院內專家組時時監控著留觀患者的收治——發熱門診醫生負責采集信息並上報,6人-7人組成的專家組24小時隨時待命,決定是否收治患者,“很多醫院做不到這個,一是責任感,二是有沒有專家的條件”。

輪到陳明泉作為專家組成員值班時,“晚上兩三點也一直接到電話,要幫門診醫生看影像。我老婆都被吵醒了,讓我到客廳睡”,陳明泉對《財經》記者回憶道。

院感科主任楊帆則將這個過程形象地比喻為“抓特務”——人人都有嫌疑,醫院要提高防護級別,加強對每個病人入院前的甄別。

近2個月以來,一共有8000多位患者接受了發熱預檢。大部分患者在預檢時因為不滿足流行病學史被篩下,1000多位在發熱門診就診,其中留觀、疑似的有400多位,最終確診只有6位。

重視流行病學史,是2003年SARS防治中傳承下來的重要經驗。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時任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防治非典專家谘詢組組長翁心華認為,對於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都應堅持流行病學史作為臨床診斷標準之一。“患者入院先詢問病史,要重新問、仔細問”,是華山感染科一貫的傳統。

儘管當時上海一度被認為標準過於嚴格、可能漏掉患者,但是被譽為“感染學界福爾摩斯”的翁心華堅信,春季是呼吸道疾病多發季節,患者出現咳嗽高熱、肺部陰影等症狀十分常見,如果把這些都作為SARS疑似病例隔離,無疑會加大流行病學管理負擔,真正感染的患者可能住不上院。

這次的新冠疫情篩查亦證明了這一點。從2019年12月2日到1月中旬的近50天時間裡,華山醫院一共篩查了來自全國各地的800個-1000個病例,其中甲流、乙流居多。

“你如果把網撒得太廣,反而捉不住真正的大魚。”上海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現任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參加了2003年SARS防控,他認為上海對新冠肺炎防治策略和2003年SARS時一樣:把來自重點地區的人群“看好了”,就能控制住。

“不是每個醫院用上人工肺都能把人救回來”

從1月21日起,華山醫院先後派出5批16人支援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臨床救治工作,還有4支醫療隊273人前往武漢,是上海派出隊員數量最多的醫療機構。

張有志是華山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除夕時,他作為專家組成員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支援;元宵節後,他又去了武漢。他在2月10日進入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和另外218位醫護人員一起整建制接管了重症監護室的30張床位,所收的病人都是其他病區轉運來的危重症患者。他至今還在一線。

華山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總指揮、副院長馬昕介紹,截至3月21日,醫療隊一共給5個病人上了ECMO,其中有4人已經成功脫機;12位病人成功拔管,脫離呼吸機。

ECMO俗稱“人工肺”,通過將患者靜脈血引出體外進行氧合,再將氧合後的血液輸回體內,患者的心肺可以得到休息,等到免疫系統、心肺系統等恢復後再撤機。

但ECMO並非神器,比如有基礎疾病的患者的肺部恢復並不樂觀。“不是每個醫院用上了人工肺都能把人救回來”,張有志告訴《財經》記者,華山醫院的秘訣是醫生不出病區,做到實時監測——在國家指南的框架下,更積極、更提前,對每個病人了解更深,做到關口前移。

因為醫護人員的體會是,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程進展極快,很容易急轉直下。張有志對《財經》記者回憶道,一個女病人在查房的時候狀態還正常,醫生剛走,突然氧飽和度就下來了,“如果沒有醫護人員在,病人馬上就走了。”

與實時監測相對應的是,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極高。“我們進ICU汙染區是六小時一個班,我了解沒有一個醫院像我們一樣,他們一般時間更短,或者醫生不在病區裡面、有事再進去,”張有志說,“但是時間越長,醫生對病人就有越深的了解,需要補什麽、補多少,都很清楚,把有利的措施前移,反映到指揮部時也更精準。

最繁忙的時候,醫療隊負責的30個病人中,有27個病人氣管插管上呼吸機,同時有兩個病人上ECMO、8個病人進行血液透析治療。

多學科救治亦是重要的診療經驗,正如張文宏所說,上海的救治方案,就是多學科協作、集中全市優質資源,方案就寫在病人身上。

馬昕介紹,219位醫療隊員中有34名醫生,70%來自重症醫學科、呼吸科和感染科,另外還帶來了心內科、血液科、消化科、內分泌科、風濕免疫科、外科醫生。

張有志對《財經》記者舉例道,有兩位腎髒科醫生專做血液透析,可以在病人炎症風暴時,用透析的方式將炎症因子過濾出去。炎症風暴是新冠肺炎患者從重症向危重症轉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有一位血管外科醫生,因為外科醫生對於通路建立和關閉更熟練,而使用人工肺就需要在體外建立循環通路。

沒有人希望醫護人員強撐

每個人穿防護服1套、隔離衣2套、手套3套,再加口罩2個,基於新冠病毒通過呼吸道和接觸傳播的特點,華山醫院感染科為醫療隊成員們量身制定了防護措施。

馳援武漢和上海公衛中心之前,醫護人員重點學習了疾病相關知識,以及如何加強自我防護。華山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長汪慧娟常年在重症監護室工作,還經歷過SARS時期的急診,但穿脫防護服仍是第一次。

不過由於防護太過嚴實,加之工作壓力大,一些醫護人員的身體狀況也遭受挑戰。汪慧娟就曾經總是感到胸悶,她對《財經》記者說,每天最舒爽的時刻就是脫下防護服的那一刻。

對於護士來說,新冠病人的醫療護理本已複雜,而且沒有護工幫助,生活護理也是項大工程。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支援的護士季雯婷說:“進艙後,我的護目鏡就開始起霧,然後就徹底看不見了,護目鏡上滴起了小水珠,身體也在不停地滴汗,我只能從水珠正好劃過的縫隙看清楚眼前的東西,就憑著這些角度,換補液,吸痰,打針。”

沒有人希望醫護人員強撐。張有志告訴《財經》記者,醫護人員一旦有不適,就立即出病區,醫療隊準備了當班的、備班的醫護人員,其他人可以立刻頂上來。

關心一線醫護人員,這也是張文宏在1月底開始在網絡走紅的直接原因。

1月29日,張文宏決定讓從去年年底起一直奮戰在一線的醫生全部換崗,換成科室裡的共產黨員。他的“大實話”帶動了網友的大量轉發:這一批都是了不起的醫生,在對疫情的風險性、傳播性、致病性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把自己這樣子暴露在病毒前面,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

作為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實在太忙了,兩個黑眼圈總是掛在臉上。而從1月16日到現在,急診科主任、感染科主任醫師陳明泉也沒有休息過一天。

這是一個抗擊過非典、埃博拉等烈性傳染病的團隊,他們知道如何維持平衡:良好的心態以及充足的睡眠。就像張文宏所說,要抵禦新冠肺炎,最有效的藥物只有人的免疫力。畢竟他們還要繼續戰鬥。

“華山感染的基調深沉,一向不推脫、有擔當。張文宏是華山團隊的窗戶,不管張文宏還是李文宏,都是大樹上的一朵花,”陳明泉對《財經》記者評價道,“我們不管其他因素,只想把自己的本事練好,只求手上的病人健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