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2G到5G,手機上網話語權的三次改變

美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 Verizon 公司的 CEO Hans Vestberg 手持一部 iPad,螢幕上顯示俯瞰地面的飛行地圖。400 多公里外的洛杉磯,一架無人機在他的遠程控制下起飛。螢幕傳來無人機拍攝的實時畫面,左下角狀態欄顯示,5G 網絡的連接的速度達到 900 Mbps。

這是 Verizon 在全球電子消費展(CES)上的演示內容。大螢幕快速閃過“醫療”“教室”“遊戲”“新聞業”“城市”的關鍵詞,最後定格在 Change Everything 幾個大字。

Verizon CEO Hans Vestberg 在演示 5G 網絡連接下如何操控無人機。圖/視覺中國

按照 Vestberg 的說法,5G 會改變一切,是“4G 之後量子級的飛躍,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5G 是 CES 上最重要的命題。從運營商到芯片公司,從手機廠商到汽車企業情緒熱烈,向 18 萬觀眾展示科技業最擅長的事:對未來保持樂觀。

2018 年末,美國 4 家運營商 Verizon、AT&T、Sprint 和 T-Mobile 在各自季度財報到電話會議中反覆提到 5G,平均每家 28 次。過去幾年陷入谷底芯片的製造商高通,在財報會議中提到了 38 次 5G。

華為 2018 年在 5G 研發上投入 50 億元人民幣,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基地台建設訂單。到 12 月,華為宣稱已經拿到 25 份合約,出貨超過 10000 個 5G 基地台。

除了蘋果,主流的智能手機廠商包括三星、OPPO、Vivo 和小米都公布了 5G 手機的上市時間表,2019 年 5G 將會是新手機的核心賣點。

CES 2019 第二天,英特爾展台上模擬 5G 的視覺裝置。圖/視覺中國

但 5G 到底是什麽?

拋開所有技術細節,就是一套傳輸速度更快、反應速度也更快的移動網絡。

三星高級副總裁Justin Denison 說,“你不必在前往機場前,記著下載好某一季最喜愛的電視節目,你可以在排隊登機時花幾塊秒下載(完一部電影)。”高通的解釋相類似,5G 的下載速度峰值可以達到 4500 Mbps,初始中值速度也有 1400 Mbps,相當於目前 4G 網速的大約 20 倍。“下載一部常規大小的電影用 5G 只需 17 秒,而 4G 需要 6 分鐘。”像極了十年前寬頻套餐廣告。

速度從來不是一個足夠好的理由。重點是速度更快了幹什麽。對此,不同公司有不同說法,但目前還沒人想出來這對消費者有什麽用。

英特爾在說智能工廠和機器人、VR/AR、數字監控和安全,和消費者關係不大。

福特宣布 2022 所有新車都將配備 5G 連接設施,讓車輛之間以及車輛和信號燈之間無線溝通。

高通則說,有了 5G 虛擬現實設備就可以無線連接到其它機器上,也可以更加容易地開發出眼鏡大小的目鏡。但誰還關心虛擬現實呢?在最大消費電子展都沒人關心了。

Verizon 投入 100 萬美元開啟一項“5G 挑戰”,希望開發者們幫助他們探索 5G 的具體應用。這麽講也等同於,即便投入了上億美元押注 5G,但 Verizon 自己也不明白 5G 到底能帶來什麽。

其實類似的情況,3G 網絡也發生過一次。

3G 是最重要的一次網絡更新,但運營商花了 7 年也沒找到方向

現在回想起來,3G 就是手機網絡最重要的一次更新。它讓今天你熟悉的各種互聯網服務成為可能。但從運營商開始建網、說 3G 故事,到它真的變得有用,等了 7 年時間。到 2006 年的時候,整個行業在反思是不是錢花錯了地方。

雖然人們還在用諾基亞的功能手機,但 1999 年的歐洲已經開始部署 3G 基礎設施。1999 年 3 月芬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放 3G 運營牌照的國家,早於 2001 年的日本和 2004 年的美國。

3G 描述了一個移動上網的未來。移動電信業的開始是語音通話,1980 年代的第一代移動通訊技術(1G)是以模擬技術為基礎的蜂窩無線電話系統,只可以傳輸語音。1990 年的 2G 網絡具有了傳輸數據的能力,簡單來說 1G 時代帶來移動通話,2G 網絡增加了簡訊以及從網上下載內容的能力。

而 3G 最大的特點是提高數據下載速度,帶來的是基於數據傳輸的服務—— 郵件、瀏覽網頁、發送圖片。3G 初期的網絡下載速度達到了 300k-2Mbps,相比 2G 提升 30 多倍。

迷戀於這樣的故事歐洲對 3G 的熱情繼續高漲,到 2000 年有 13 個國家跟進有了 3G 牌照。

但很快 3G 競爭轉變成牌照買賣下的一場泡沫。2000 年英國政府首次用拍賣的方式賣出了 5 張 3G 網絡牌照,一共賣出 225 億英鎊(385 億歐元)。這相當於當年英國 GDP 的 2.3%,超過當時媒體預期的 4 倍,最便宜的一張牌照也超過 40 億英鎊。

德國、意大利、法國和荷蘭等國也開始效仿,從牌照拍賣中大撈一筆,德國曾經創造了 505 億歐元的單次拍賣紀錄。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1991 年李嘉誠的和記黃埔用 100 億港元收購了英國移動電話公司 Rabbit,1993 年重組更名為 Orange 公司並在 1996 年於英國上市。趕上 3G 牌照泡沫,李嘉誠在 1999 年將 Orange 公司 44.8% 的股權售予法國電信,從中獲利 1100 億港幣。

買牌照就已經消耗巨額成本,運營商負債累累,以至於嚴重拖延了 3G 的真正進展。21 世紀初美國的科技泡沫也逐漸蔓延到歐洲,牌照價格一度下滑。

已經宣布推進 3G 商用化的公司紛紛宣布推遲,丹麥、盧森堡、瑞典、挪威、葡萄牙、芬蘭等地的一些運營商甚至放棄和撤出 5G 項目。運營商不得不重新回到低成本的語音業務。

沃達豐花費了 340 億美元買了牌照,但 6 年過去在歐洲市場的市場份額也僅有 3.8%。2005 年不得不調整了市場策略,降低資費標準。

但更本質的原因是人們並沒有找到使用 3G 網絡的理由。

到 2005 年底,諾基亞已經是一個季度就能賣出超過 8000 萬部手機的手機業巨頭,掌握全球 35% 的市場份額。諾基亞之後的摩托羅拉和三星、LG 賣出去的都是發簡訊和電話的非智能手機。

2006 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說,“儘管運營商花費千億美元購買了牌照,但今天人們依然和 2000 年一樣使用手機——打電話。”

文章將 3G 在歐洲的失敗歸結為沒有充分的“殺手級應用”,所謂高速無線上網服務並沒有到達用戶,運營商過分高估了 3G 的普及。

“運營商錯誤判斷了 3G 牌照的價值,而負責拍賣的政府基本上是對該行業進行勒索,這是一場從上至下的失敗。”德國運營商 Debitel 的前任 CEO Joachim Dreyer 在這篇文章的採訪中說。

這裡的“失敗”是指電信運營商。通信業如何創新還是運營商說了算,他們也攫取了行業內最為豐厚的利潤。2006 年,中國移動和 Verizon 已經分別是市值超過 1000 萬美元的公司,遠超手機業的最大企業諾基亞。

數據選取中國、美國和日本三大運營商;當年出貨量 TOP3 手機廠商;當年中國和美國各自市值排名 TOP3 互聯網公司。運營商曾在 2G 時代已經建立好了一整套互聯服務,但它們的想象一直沒有超過那個時候

3G 早期的泡沫和運營商的壟斷直接相關。運營商在 2G 時代就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互聯網服務,但沒能延續到 3G 時代。

你可能聽說過“移動百寶箱”,讓用戶通過手機打開一個界面扣話費購買應用、鈴聲、遊戲——鈴聲和遊戲佔了大多數。在運營商的收入分類中它們都叫做“增值服務”。

在中國移動的廣告詞中,百寶箱“就像超市一樣”,遊戲、娛樂、商務、生活四種分類,分門別類地擺在“貨架”上,供人自由地選用下載。

2005 年,中國移動的收入和利潤都有兩位數增長。百寶箱提供的增值服務,增長率更是達到50% 以上。

在 App Store 出現前,這就是 2G 時代的應用商店。運營商完全主導這套行之有效的基礎服務—— 百寶箱通過預裝進入手機,購買彩鈴和遊戲直接通過話費扣費,並且運營商要從內容收入中抽成 7 成。

如今我們經常使用的互聯網服務,其實很多在當時運營商都有提供:

聊天:簡訊,一個覆蓋程度不輸微信、WhatsApp 的實時聊天工具,每個人有一個 ID。2005 年,中國簡訊收發總量超過 2000 億條,5 年之間增長 217 倍。

圖片社交:彩信,雖然它有點慢,畫質也有點差。

資訊:手機報,一個每天推送,有圖有鏈接的新聞服務。

電子書:自動扣話費送書,至今中國移動還是中國最大的電子書銷售管道之一。

移動支付:直接扣話費,沒有複雜的設定功能。主要用來買遊戲、買鈴聲。

電子郵件:黑莓和各大運營商合作的 BIS、BES,直接實時把郵件推送到手機上。

電子地圖:一個嚴重依賴基地台定位的付費服務。

瀏覽器:WAP 頁面,將互聯網簡化為文字、超鏈接和少數壓縮圖片的定製網頁。

應用商店:移動百寶箱,相對 App Store,它什麽都更弱,但似乎也什麽都有。

手機交通卡:索尼和日本運營商 Docomo 把 NFC 做到了手機上。諾基亞也有類似嘗試,但不成功。

所有這些服務的共同點是,當時移動網絡速度太慢,手機性能太差,運營商依靠自己在伺服器、傳輸階段的處理,讓這些服務變得可用。

不好用,但可用,而且賺錢。這也是為什麽當時所有手機公司都得聽運營商的,根據它們的需求調整手機設計、調整手機上的軟體,最大的諾基亞也不例外。

iPhone 3G 讓 3G 真正普及,之後這個行業的利潤開始離開運營商

2007 年,喬布斯在第一代 iPhone 的發布會上,用手機螢幕打開了《紐約時報》,打開了 Google 地圖,還發送了郵件。現在看來司空見慣的手機應用,在當時來看是一次巨大飛躍。喬布斯口中,過往的手機互聯網是簡陋的“嬰兒互聯網(baby Internet)”,iPhone 第一次證明,手機可以像一台 PC 電腦一樣,訪問完整的互聯網服務。

喬布斯和第一代 iPhone。圖/視覺中國

3G 建設第八年,隻支持 2G 網絡的初代 iPhone 半年賣掉了 139 萬台——這在當時是個很大的數字,Android 機型銷量過百萬是系統推出快兩年的事。

2008 年,伴隨 iPhone 3G 問世的應用市場,讓手機的用戶第一次可以通過非運營商的管道,自己挑選和下載應用。這是一個完整的體驗—— 開發者開發應用,用戶下載和付錢,蘋果和開發者按照三七開分成。這個流程中完全不用過問運營商的看法。

在蘋果之前,黑莓、諾基亞和微軟都有了智能手機,但沒有人敢挑戰運營商,做自己的應用商店。

在 iPhone 3G 之後,諾基亞塞班系統中的 Ovi 商店(後更名諾基亞商店)、微軟的 Windows Phone 商店、黑莓 App World 才相繼出現。

最為成功的還是 Android 的 Google Play 和 iPhone App Store。到 2011 年,Android 已經是全球最大的作業系統,每賣出 100 部智能手機中,就有超過 80 台是 Android。

可以說,iPhone 和 Android 帶來的智能手機是 3G 普及的基礎,是移動互聯網的開始。

之後,2G 時代的那些手機服務,完全被取代。

2009 年 2 月,聊天應用 Whatsapp 誕生,到 2013 年產生了270 億條消息記錄。簡訊被取代了。微信、Skype、FaceTime 之後,用戶也無需通過運營商付費打影片電話,只要手機可以上網,無論是移動網絡還是 Wi-Fi 都可以。

撬動這一切的,是好產品。真正能用上 3G 網速的好產品。

事實證明一部好用的手機可以超越運營商的限制,讓用戶不用優先考慮用哪家的網絡套餐更劃算而直接購買。第一代 iPhone 在發售當年就拿到近 30% 的美國市場份額,超過了任何一個運營商扶持的手機廠商,儘管它都不是一個 3G 手機。

iPhone 的顛覆意義在於對運營商的控制能力。在 iPhone 早期,每一個重要市場,蘋果的基本策略幾乎都是隻找當地一個運營商建立為期兩三年的排它合作。為了在談判中確保最有利的補貼和推廣條件,蘋果選擇的一般都不是最大的那一家,比如美國的 AT&T 和中國的聯通都是當時的第二名。

iPhone 3G 和中國聯通的合作廣告。

每個國家都有幾家運營商巨頭,但 iPhone隻合作其中一家,並且不是該國最大的運營商。中國聯通、美國 AT&T 和日本軟銀分別獨佔了 33 、44 和 39 個月的 iPhone 獨家銷售管道。銷售 iPhone 的運營商每一家都給了蘋果巨額補貼,但也都因為 iPhone 強大的號召力,無一例外的將大量新用戶拉入自己的網絡。最後其它運營商也不得不接受蘋果的要求。

因為補貼,運營商的利潤大幅縮水,2010 年上半年,聯通拿到 iPhone 合作協定的一年後,中國聯通半年期僅補貼終端的銷售虧損就超過 30 億元。運營商不得不承認這個現實,在通訊業的鏈條中自己不再能夠決定一切。

數據選取中國、美國和日本三大運營商;當年出貨量 TOP3 手機廠商;當年中國和美國各自市值排名 TOP3 互聯網公司。

4G 讓互聯網服務變得更好用,話語權又從手機廠商向互聯網公司轉移

3G 到 4G 最大的變化依然是上網速度。LTE 是第一批被國際電信聯盟承認的 4G 標準,也是唯一主流的 4G 標準,下載速度能夠達到 100Mbps,大大快於 3G。

2013 年中國工信部正式發布 4G 牌照,這之後手機業本身的變化其實不大,大家都變成了 iPhone 的樣子,競爭差異主要在於誰的螢幕更大、誰更便宜。

不過互聯網服務因為更快的網速而被推動著變成一個龐大的產業。如果說 3G 帶來了互聯網服務,那麽 4G 讓它們徹底普及。

截止到 2018 上半年,Android 和 iOS App Store 兩大應用市場就有了334 億美元的收入,並且每一年這個規模還以 30% 的速度增長,二者10 年裡合計上線超過 510 萬款應用。作為對比,2007 年最大的軟體公司微軟一年的營收是 163 億美元。

因為網速更快和資費廉價,影片和在線遊戲的體驗大大提升。如果看今天蘋果 App Store 商店中的收入排行榜,影片服務是最大的贏家,排名前 10 中有 5 家是流媒體公司,Netflix 排名第一。

還有遊戲業,移動市場營收大多來自遊戲,根據 App Annie 的報告,2018 年非遊戲貢獻了 65% 的下載量,但只有 23% 的營收。

4G 走到了現在,通信業鏈條上的話語權又一次傾斜。

一方面是運營商接受了不可逆轉的地位失勢,他們需要更加依賴手機廠商,同時補貼也不是長久之計。2014 年開始運營商對手機廠商的補貼大幅縮水。你或許還記得 3G 時代買手機的方式,運營商還可以在門市裡擺開櫃台,充值話費免費贈送廉價的 3G 手機。這之後靠補貼活下去的公司難以繼續,比如中興和酷派。

4G 時代運營商的角色徹底變成了提供流量的管道,甚至衝擊了原有的語音通話業務。2016 年上半年,中國三大運營商中的上網流量同比增長都超過了 100%,更為重要的是,移動上網流量貢獻首次超過傳統業務,躍升為第一大收入來源,運營商們用語音、簡訊、增值服務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運營商得到了好處,越來越多的用戶,和還在增長的流量營收。2016 年中國移動 4G 用戶總量 4.29 億,滲透率達到了 51.2%,電信 4G 用戶 9010 萬戶,聯通 7274 萬戶。但流量的單價越來越低,而依靠流量變成的購物、影片播放才是更大的收入,但這些都和運營商毫無關係。

手機廠商也一樣。經歷了 10 年的黃金增長期,從 2017 年開始走向下滑。

與此同時,互聯網公司繼續增長。10 年時間人們已經習慣了互聯網服務,所以儘管說手機出貨量毫無增長,但 2018 年全球移動應用市場的下載量和營收依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人們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來自 App Annie 的報告顯示,2016 至今人們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兩年增長 45%,其中 50% 的時間花費來自社交網絡。在中國,平均每個手機用戶每天要看手機超過 3.5 個小時。

利潤最高的一方從來都是強勢的一方,最近的趨勢是,提供服務的互聯網服務的公司正在壓製手機廠商。

Netflix 已經決定不讓新用戶通過 iTunes 付款購買,以此來繞過蘋果 30% 的收入分成。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給蘋果造成不小的壓力,微信和蘋果關於打賞該不該抽成的問題鬧出新聞,最終以蘋果的妥協告終。現在關於蘋果是不是可以對所有數字服務截留 30%,已經變成一樁關係重大的訴訟在美國進行當中。

Android 體系就更弱了,Google 現今已經允許開發者繞開 Play 商店的支付體系,在應用中需要收費的地方直接指向任意的支付方式,Google 不參與分成。

就在蘋果因為新 iPhone 銷量滑鐵盧導致市值縮水四分之一的同時,Netflix 在過去一年股價上漲了 50%、亞馬遜則成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今天已經比蘋果高了 900 億美元。

2019 年 1 月 15 日數據運營商、芯片公司、手機廠商都把 5G 當成救命稻草,但它們已經不再是決定性的力量

從運營商到芯片廠商到手機公司,對 5G 的投入對每一個環節都有好處,5G 變成解決困境的最後方案。

手機行業經歷了 10 年增長已經停了下來,稀缺的是刺激用戶換手機的新理由。IHS 的分析預計,5G 手機上市後手機價格會比非 5G 手機價格高出 20%。

雷軍在採訪中說,5G 將會刺激手機市場的新需求,小米手機將會漲價。這話也同樣適用所有的手機廠商。

運營商寄希望於讓 5G 繞開自己對手機廠商的依賴。

無論是 Verizon 演示的遠程操控無人機,還是中國移動所說的利用 5G 增強安防監控、和上汽合作的車聯網,還是中國電信說的利用 5G 傳輸高清虛擬現實信號……運營商們都想趁 5G 和手機之外的東西搭上關係。

只不過,一切設想中依然沒有人能夠解答 5G 對消費者到底有什麽用。

4G 已經讓你可以流暢的打影片電話、看影片節目。至於“幾秒鐘下載”一部電影,在當下流媒體影片成為主流的語境之前又有多少實用價值?

用 BayStreet Research 分析師 Cliff Maldonado對《華爾街日報》的說法,“就瀏覽 Facebook 和查看電郵來說,在 5G 上你體會不到任何區別。”

2019 年,5G 不會來得太快。4G 趕上了一個增長的時代,2011 年無線通訊標準向 LTE 更新的時候,當年智能手機的年增長率超過 60%,但是根據 IDC 的預計,2019 年這個速度只有 1.4%。

5G 對於消費者到底有什麽用?這關係著下一代移動網絡普及的速度。運營商、手機公司、芯片公司已經探尋數年。但最終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可能也不是它們。

製圖:周韶巨集,數據整理:羅驄

題圖來自:Pixabay、視覺中國

我們做了一個桌面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