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醫學知識服務進入“深水區” 專業化醫學科普成行業風向

騰訊科技訊 日前,騰訊旗下專業醫學科普平台騰訊醫典公布數據,截至2019年6月,月度活躍用戶在過去一年增長300%以上,並已經與全國上百家知名醫院和1000多位專家建立合作,其中兩院院士、學科帶頭人80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師協會腎髒內科醫師分會會長陳香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董家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疼痛醫學學科開創者韓濟生,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霍勇,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副秘書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郭軍等權威專家也擔任騰訊醫典指導專家。

在2018年正式推出的騰訊醫典,將來自醫生的專業醫學知識與文字、動畫、視頻等富媒體形式結合,並通過線上社交、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用戶需求場景精確匹配,讓用戶在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的全醫療周期中,都能獲得想用、有用、能用的醫學信息,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養。而為了保證內容的權威度,騰訊醫典也與WebMD達成戰略合作,獲得超過60000篇醫學內容的全球獨家中文授權,

作為中國互聯網專業醫學科普的開創者,騰訊醫典用戶的高速增長也意味著以“智能+”作為助推器的專業醫學科普進入發展快車道,並日益成為醫療衛生大體系前端環節的有效補充。

“專業化、深度化、易用性正在成為互聯網醫學科普發展的方向。在專業性上,醫療與每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醫學科普更應該以嚴謹精確作為首要原則,網絡小編們資料整理的‘洗稿式科普’迫切需要被 ‘醫生寫的科普’取代。此外,僅僅提供‘這種症狀通常是什麽病’、‘常見病怎麽治’等淺層知識在持續老齡的社會中已經並不足夠,大眾需要更多的類似中晚期腫瘤等重疾、慢性病的系統化、結構化醫療知識圖譜。同時醫學科普的表達需要打破認知門檻,以更豐富的手段把專業知識轉變成普通用戶看得懂、用的上的健康助手。”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說。

每一篇文章都是“繡花活兒”

“我們每一篇文章都是專家們做出的‘繡花活兒’。”張猛話語間流露出對執著於科普的醫學專家們的敬意。

健康與每個人息息相關,醫療資訊也因此在互聯網上充斥,依靠標題黨、小編東拚西湊、缺乏審核的“洗稿式醫學科普”大行其道。擁有龐大流量與內容池的騰訊,如果採用“組裝車間”式生產有著天然優勢,但在面對嚴肅醫學科普的時候,卻選擇了每一個零件都自己生產的“呆方法”,下“笨功夫”。

騰訊醫典內容庫中4萬餘篇文章都由醫學專家逐字審核和書寫。在重點疾病領域,由全國學科帶頭人親自組織一線專家分工合作,共同編撰,從而確保整個醫學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信息的前沿性,並符合中國臨床實際。

以腫瘤詞條文章為例,平均每個詞條編撰所需時間約兩個半月,期間編審團隊查閱5到10種權威醫學期刊,檢索至少兩個以上醫學專用資料庫核對,與相關疾病權威醫生訪談,聯合國內頂級醫療專家和機構共同編撰與審核。

而每一條來自騰訊醫典的醫學科普知識,都會經過基於醫療場景的內容規劃、醫學專家的交叉審核比對以及根據學科發展前沿的定期複審。

圖:每個署名都是醫生的一次冒險,是以學術聲譽對內容品質的擔保

“醫學科普不應該是靜態的,也應該是動態的。醫學科普不應該是泛泛而談,更應該因為病情和治療進展的不同,提供針對性和精確的知識。”張猛這樣認為。在內容的專業生產之外,騰訊醫典也對醫學科普知識體系結構進行原創。

在包括17種癌症在內的多個領域,騰訊醫典構建起覆蓋單病種診療全流程的知識樹。從症狀辨別、初步診斷、如何治療到生活管理,把深度文章、專家視頻、熱門問答、全球最新療法資訊等內容穿插在各流程中。例如肺癌,就會根據病症分型及分期的不同提供不同醫療知識,實現同一病種因時、因狀況甚至因人而異的知識提供,從而以科普的力量,助力用戶在各階段做好每個健康決策。

深度醫療科普的推出收到普遍歡迎,相比日常健康資訊類內容,騰訊醫典用戶在乳腺癌、阿爾茨海默等疾病類目下的文章點擊數、停留時長表現尤其突出,在過去一年間多次閱讀及高停留的重度用戶增速高達12倍,遠超普通用戶3倍的增長。

圖:騰訊醫典知識樹在癌症等領域實現了因分型分期而異的精準科普

讓硬核知識容易查、看得懂

對騰訊醫典而言,僅僅實現內容的高品質並不足夠,如何讓用戶更便捷的獲取專業醫療知識同樣重要。為此騰訊醫典以3D可視化技術將晦澀的醫學知識形象化、易認知;並推出智能問答助手,以語音搜索幫助用戶實現快捷精準搜索。

“醫生說讓我做乳腺活體檢查,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麽,聽其他病人描述很可怕,他們要抽出什麽、對我的身體有沒有傷害,我完全沒有概念,所以也不敢做。”在患者醫療決策中,這樣的茫然和人雲亦雲經常發生,如何讓複雜的疾病知識更為用戶所知、所感?騰訊醫典除了圖文並茂,如漫畫、視頻等呈現形式,基於醫學知識的特性,騰訊醫典還在國內率先開啟了將3D人體可視化模型應用於患者端科普的嘗試,通過對器官、器官內部以及細胞層的視覺呈現,讓患者對疾病原理及治療原理產生直觀認知。未來騰訊醫典還將探索醫學影像還原、手術流程模擬等前沿科技。

圖:醫典以3D方式演示靶向治療的基礎原理

醫學的高專業性帶來的認知壁壘,也讓用戶的知識查找變的困難。一方面,很多用戶無法準確、具體地描述所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現有的大多數搜索平台都是基於關鍵詞匹配,缺乏對用戶真實意圖的判斷,“答非所問”情況時有發生。

為了打通用戶獲取資訊的“最後一公里”,騰訊醫典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醫學科普,並上線肺癌、乳腺癌等智能問答助手。基於深度語義分析、信息抽取技術構建醫學問答知識庫,並基於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技術,以語音互動的方式實現對用戶意圖準確判斷,通過追問,引導用戶補充有效信息,提供精準回答。例如,在肺癌詞條頁,當用戶詢問“基因檢測陽性如何治療”時,智能問答助手會提供肺癌患者基因突變類型相關知識,並進一步追問“患者為陽性的是哪種基因”,再根據患者的回復,提供相應的回答。此外,智能問答助手還會將與用戶提問相關度較高的內容均附在回復中,提升用戶獲取資訊的效率。

為了實現專業醫學科普在不同場景下的觸手可及,騰訊醫典在APP和小程序之外,還打通微信搜一搜、QQ瀏覽器等資訊平台,讓用戶在查找資訊的第一落點就能獲取專業意見。

在普通用戶認同的同時,騰訊醫典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專業機構所信任,多家權威醫院也接入騰訊醫典內容,作為患者教育平台。例如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卵巢癌科普,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癌科普,廣東省人民醫院合作肺癌科普等都採用騰訊醫典內容,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安貞心衰之家”公眾號以及廣西婦幼保健院公眾號也把騰訊醫典作為科普合作平台。

過去,醫學科普還只是平台與醫生個人IP的雙贏,騰訊醫典與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啟深度合作,也意味著一條平台、醫生、醫療機構三方共贏的醫學科普新路徑。互聯網醫學科普平台走進醫療機構,不僅助力醫院提升患者教育效率,也意味著科普醫生個人的社會價值凸顯。

2018年騰訊醫典的成立,意味著互聯網專業醫療知識服務在中國興起,過去一年的持續增長也表明了公眾對科學、理性醫學知識的渴求,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夥伴和追隨者進入這一領域,互聯網醫學科普也將向更多元化的場景、更專業的“深水區”持續發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