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熱搜背後的黑幕,才可怕

最近這個熱搜,全民關注。

那就是,食物浪費

各大直播平台紛紛響應號召,抵製浪費。

線下的餐館食堂,也想出了不少奇招。

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

食物浪費,絕不僅僅只在餐桌上

而是滲透在整個食品產業

幾乎每一個環節,都存在浪費。

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

今天,魚叔就借一部紀錄片,帶大家「食物浪費」

《食物浪費的故事》

Wasted! The Story of Food Waste

一開始,影片就擺出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

全球生產出來的食物,最終有三分之一都被浪費。

每年因此產生的成本高達1兆美元

每年浪費的食物高達13億噸,而目前全球有近6.9億人處於饑餓狀態,受疫情影響還將有大幅增長。

而我國一年浪費糧食千萬噸,同時仍有3億隱性饑餓人口。

錢,其實是所有損失當中最不重要的一個。

過度砍伐、抽水,破壞棲息地,導致生物多樣性流失;

過量的碳排放,填埋食物垃圾釋放溫室氣體,加劇全球變暖…

這才是食物浪費的真正代價。

平時最常見的浪費,就是我們在餐館點了太多菜,吃不完。

但其實,浪費早在生產環節就已經開始,並滲透到加工、銷售環節

農作物只是因為賣相不佳,就可能被整片淘汰。

光是美國,每年就有1000萬噸的作物爛在地裡。

這讓魚叔想起了阿涅絲·瓦爾達的紀錄片《拾穗者》

在法國郊外,有卡車定期來傾倒賣不出去的土豆。

它們大都形狀別扭,但不影響食用,所以吸引了附近的流浪漢來撿拾。

瓦爾達也撿走了一塊心型土豆,十分驚喜。

可惜,現實中大部分的瑕疵品都不被「欣賞」,就這麽浪費掉了。

漁業,也是浪費重災區。

總有人以為魚蝦是取之不盡的,但有一些地方已經因為資源耗竭,而永久禁漁。

歷史記載,歐洲人剛來北美時,鮭魚多到他們可以踩著過河。

然而,如今野生的大西洋鮭魚瀕臨滅絕。

食物從產地被運輸到加工地,便開始了新一輪浪費。

小麥被做成麵包,麵包被加工成切片吐司、三明治。

口感不好的麵包皮,通常會被丟掉。

一升牛奶可以做成一升普通優酪乳,但是希臘優酪乳則需要三升牛奶。

那被過濾掉的兩升乳清,就成了「工業廢品」。

到了銷售環節,問題變得更複雜了。

主流超市位於整個糧食體系的權力頂峰,掌控了國家的食品、雜貨銷售。

利用這種影響力,刺激人們的購物欲。

貨架上的東西多到賣不完,就是為了創造一種取之不盡的富足感。

不停鼓勵你買買買,不管你需不需要。

某種程度上,「保存期限」是超市加速商品輪換的行銷策略

很多食物到了保存期限就被扔掉,但其實其中不少都可以保存很久。

生肉、新鮮果蔬當然需要注意保存期限。

但是,大米妥善存儲,能保質長達30年,天然成熟的蜂蜜則沒有嚴格保存期限。

曾有美國考古學家在金字塔裡發現3300年前的蜂蜜,並沒有變質。

因保存期限而浪費掉的大量食物,也不該被忽視

那麽,有沒有辦法將被浪費的食物回收再利用?

這就要引入「剩食金字塔」了。

倒三角形狀中,最上面的一層是供人類食用,接下去依次是牲畜飼料、發電、堆肥。

最底層才是垃圾填埋,也是危害最大的處理方式。

然而在美國,超過90%的廚余都進到填埋場。

一顆看似無害的萵苣,最多甚至要用上25年才能完全降解。

隨機採訪路人,得知後都感到震驚。

先說倒金字塔最上面的一層,回收剩食供人食用有兩種方式。

一是某些小超市從大超市、農場、市集購買被丟棄的食材,重新販售。

美國的「每日餐桌」就是這樣一家非盈利超市。

剩食雖然外觀不完美,但能正常食用。

並且價格比速食還要低廉,為許多低收入家庭豐富了健康飲食的選擇。

二是將剩食再加工

在歐洲,浪費最多的食物是小麥。

酷愛三明治的英國人每年浪費掉90萬噸麵包,相當於每天2400萬片。

這些被浪費的麵包皮有一個好去處——釀造啤酒

原理其實就是把一部分的麥芽換成麵包皮,口感有小麥的香醇。

其實在每一個地區的飲食文化當中,都有一些經典菜肴是用「剩食」做成的。

法國的馬賽魚湯,是用受損、賣不出去的魚做成的;

帕爾馬火腿,用的是吃廚余飼料的豬;

我國也有羊雜湯、鹵煮等等用「下水」做成的美味。

米蘭一間餐廳曾經從世博會回收15噸剩食,做成創意菜,至今仍在運營。

日本餐館則將牛身上各種冷門部位做成料理。

健康環保的理念、有創造力的大廚、有設計感的用餐環境,讓剩食餐廳也能成為「網紅」。

再來說回收剩食做牲畜飼料

聯合國估計,如果改用剩食喂豬,取代玉米和黃豆,全球多出的糧食可以喂飽30億人

美國70%的穀物是作為飼料,而非供人食用。

日本則是飼料玉米的第一大進口國。

400多種養殖豬中,大部分吃飼料,有些吃釀造清酒的米渣,還有的吃抹茶、果皮和剩下的魚肉。

針對豬的雜食現象,日本人開始研究飼料對豬肉風味的影響

築山養殖場用回收剩食做的液體飼料喂豬,養出了全日本最美味的豬肉。

就連大廚都表示,好吃到仿佛第一次吃豬肉。

這種液體飼料是怎麽做出來的?

飼料廠每天向100多家食品廠商買進30到35噸剩食,進行分類和攪碎處理。

加熱到90攝氏度殺菌,把酸鹼值降到4以下,就能做出常溫狀態下保存十幾天不會腐敗的飼料。

這樣的環保飼料含有益生菌和天然維他命,而且價格相對低廉。

為養殖場節省了一半飼料錢,相當於總開支的30%。

而且能夠通過飼料配方的改變,控制肉的風味、肥瘦、油花的分布。

接下來是剩食用於發電和堆肥

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全球變暖的嚴重性,開始減少碳排放量,比如用走路騎車代替開車。

卻容易忽略,浪費食物也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

食物在分解過程中會釋放甲烷,進入大氣層汙染環境,但如果能運用厭氧消化系統,就能將甲烷轉化為能源。

比如一家希臘優酪乳工廠就建造了這一系統。

當場分解和處理乳清,將過程中釋放的甲烷加以壓縮、儲存,轉化發電機的燃料,產生電力。

這個電力又被用來給其他機器供電,從而每年為工廠省下240萬美元。

當今,剩食對全球最大的衝擊是改變了土地的用途。

過去20年,人類破壞了地球10%的野地。地表的40%用於生產食物,導致森林和物種消失。

當今的糧食體系迫使農民在同一塊地上重複種植相同的作物,而這違背了大自然的法則。

作物會從土地裡帶走一些東西,留下一些東西,因此輪耕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耕作方式。

只有土壤健康,栽種的作物才會更加美味。

堆肥則可以改善土質,促進生命的循環。

紐奧良的一所學校,教小朋友種菜、堆肥,非常注重培養節約意識。

早上吃完水果要把皮扔進一個桶裡,裝滿後拿到菜園裡翻攪,再加入咖啡渣、木屑。

原本要進掩埋場的有機廢料就成了營養豐富的肥料。

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更加認識到食物的來之不易,從而學會不浪費食物。

這是我們應該教育給下一代的。

不只是改變一個孩子,更是改變一個家庭,進而改變一個社區、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

食物浪費是全球問題,不同國家給出了不同的改善方案。

2013年,韓國推出了一套革命性的系統。

垃圾桶需要刷身份證開啟,能稱出剩食的重量,每個月底要按照棄食量繳費,就像電費一樣。

這一系統讓家庭剩食減少了30%,如今韓國的剩食絕大多數都不會再進到填埋場。

由此可見,罰款對於民眾的鞭策效果是顯著的。

而要想推動企業參與環保,說難也不難。

背後同樣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有錢賺,何樂而不為呢?

韓國的剩食回收便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不少私人企業早已獲利百萬。

剩食公司每投資1美元,平均能收回14美元,產品包括肥料、飼料等等。

除此之外,立法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

2016年,法國立法禁止食物浪費,開全球之先河。

法案禁止超市扔掉或銷毀未售出的食物,假如有剩餘,則必須捐贈給慈善機構或是食物銀行,能獲得一定的稅收減免。

隨後,意大利、日本等國也開展了針對食物浪費的立法工作。

我國珠海、武漢等城市也率先頒布了餐飲浪費處罰辦法,餐飲業也主動推行「半份菜」「N-1點餐製」等對策。

全國立法也已提上日程。

說到底,被浪費的從來不只是「食物」,更是人力、時間、資源、能源…

這些後果需要全人類和整個地球來承擔。

無論國家如何布局,行業如何應對,最終都還是成事在人

我們可以從少點一個菜做起,從打包剩菜做起。

然後漸漸培養更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減少浪費,其實不難。

每一點改變,都是為了未來。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在看」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