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野花不種年年有,煩惱無根日日生!放下執念!

人的煩惱仿佛是無窮無盡的,迎來送往,每天都有新的困擾。煩惱的生命力比路邊的野花野草還要旺盛。糾纏不清的煩惱,像一張網,把人套進去,出不得。

1

之所以煩惱,是因為心不定,沒有一個根本。

每天應對各種大大小小的事,自己的心總是隨著外事外物在匆匆遊走。糾結事應怎樣做,而忘了叩問自己的本心。

戰國時代,孟子曾周遊列國,遊說諸侯,與多國國君有來往。當時國君對有才計程車人多有資助,孟子也不例外。他的弟子陳臻曾經就曾經就這個問題問過孟子。

他問:在齊國時,齊王送給您一百鎰好金,您不接受。到宋國時,宋國國君送您七十鎰,您卻接受了;在薛地,薛君送給您五十鎰,您也接受了。如果以前的不接受是對的,那後來的接受就是錯的;如果後來的接受是對的,那以前的不接受就是錯了。您總有一次做錯了吧。

孟子回答道:都是對的。在宋國的時候,我準備遠行,對遠行的人理應送些盤纏。所以宋王送的盤纏我可以接受。在薛地的時候,我聽說路上有危險,需要做些防備。薛君送我一些買兵器的錢,我也可以接受。在齊國時,則沒有任何理由。沒有理由卻要送給我一些錢,這是用錢來收買我。君子怎麽可以用錢收買?

陳臻的目光聚焦在“受”與“不受”上,認為兩者只有一個是對的,另一種做法就是錯的。我們很多時候其實也是糾結在外在行為上,總想“該怎麽做”,而往往忽視了如此做之“理”。

王陽明說: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2

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聖人的心像乾淨明亮的鏡子一樣,不管面對何事何物都能如實照見,等他們過去了也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外事外物如來去不定的浮雲,我們的目光總是容易集中在這些浮雲上。

不能立足於本心,而聚焦於外物,就會被各種猝不及防的煩心事擾得焦躁不安。

遇事時,不妨把目光向“內”轉。縱然煩惱日日生,只要內心堅定,遇到煩惱之事時,都能應付自如而不為其所累。

之所以煩惱,是因為想要的東西太多,太多東西放不下。

世上好的東西太多了,放眼望去,滿目琳琅。人心有本能的追求欲望,想將更多的好東西據為己有。

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在魚和熊掌中,我們只能選一樣,但是很多人都想同時得到兩者。費盡心思去追求兩樣,到頭來可能是一場空。

本來日子過得很舒坦,但是爭強好勝之心激起了滿腹牢騷。看著別人有、自己卻沒有的東西,不自覺地眼紅心熱,不掂量自己的實際情況就定要去分個高下。

3

不斷地向上追求自然是積極的,為了自己心中篤定的理想去奮鬥,即使失敗了,也無怨無悔。

但是在追求中,切勿貪多務得。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麽,自己狂熱追求的東西究竟有沒有意義?

汲汲追求一些華而不實之物,本就是庸人自擾。在求而不得時,又只會徒增煩惱。

古希臘哲學家艾皮科蒂塔曾說過: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於外來事物的依賴。

在追求一些外物時,其實是捨棄了很多內心的快樂,錯過了很多美好的人生風景。

梁曉聲先生曾說:一種人生的真相是——無論世界上的行業豐富到何種程度,機遇又多到何種程度,我們每一個人比較能做好的事情,永遠也就那麽幾種而已。有時,僅僅一種而已。真正能緊握在手中的並不多,專注當下可能比貪多務得更有意義。

其實只要放下一些執念,煩惱自會煙消雲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