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胡同裡的“姑奶奶”:北京姑娘那股颯勁兒,是有歷史原因的

今天是二月二,民間俗稱“龍抬頭”。正月裡忍住沒理發的小夥伴在今天都得換換髮型,這叫”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不信您出去轉轉,今天北京大街小巷的理發店絕對爆滿。去年為了趕熱鬧,我生生等了倆小時才剪上頭髮!

除了理發,擱過去“二月二”還是老北京的“姑奶奶節”。按照老北京習俗,二月二這天要接出嫁的姑娘回娘家,謂之“接姑奶奶”。因為過去老北京嫁出去的姑奶奶們春節期間是不回娘家住的,即便來了也晚上回婆家。到了二月二就不一樣了,娘家會來接姑奶奶“歸寧”,住上個十天二十天的。當舊京“姑奶奶節”遇上國際婦女節,這日子口咱就聊點應景的,說說胡同裡的姑奶奶們。

胡同裡長大的北京姑娘總要自稱一聲“姑奶奶”,尤其是跟人遞葛的時候,在氣勢上決不能輸!對方要是認慫,也少不了來一句“哎喲我的小姑奶奶,您就饒了我吧”。北京不是有“爺文化”麽,這“姑奶奶文化”就是對著來的。

來自旗人文化的“姑奶奶”

在北京話裡,爺爺的姐姐或者妹妹,按字面的叫法,也是稱“姑奶奶”,但是,老北京語境裡大部分的“姑奶奶”,卻不是現在人理解的意思

北京話受旗人文化的影響比較深(這裡不特指滿族,旗人裡還包括漢族和蒙古族,很多漢八旗和蒙古八旗的旗人在建國後改回了原民族,但保留了旗人文化),旗人家庭裡,不管奶奶叫奶奶,而是叫太太,管媽媽又不叫媽媽,反而叫奶奶(子女叫額娘)。

旗人不管女主人叫媽,是因為過去管家裡的女性傭人叫“老媽子”,稱呼請來給孩子喂奶的女人叫“奶媽”,更有輕佻的叫“小奶媽兒”,這麽一來,要是又管女主人叫“媽”,就顯得主人和傭人一個稱謂了。所以當家女主人就給抬成了“奶奶”,而當家奶奶在丈夫家的女性親屬們,為表關係,則加了個“姑”字。(建國後,滿族百姓也改為了直接叫母親為媽媽。)

所以這您就該明白了,正所謂“沒出門兒,大三輩兒”,這“姑奶奶”,和輩分、年齡,不直接相關,只要是旗人女孩兒,都叫姑奶奶。老一輩的叫老姑奶奶,少一輩的叫少姑奶奶,小一輩的叫小姑奶奶。父母可以管女兒叫姑奶奶,兄嫂可以管妹妹叫姑奶奶,所有娘家人都可以稱本家族嫁出去的女兒為“咱家姑奶奶”。

而真正爺爺的姐妹,要是嫁了人,就不是姑奶奶,得叫“姑太太”了。

老北京的姑奶奶為什麽那麽牛?

老北京都知道,旗人家庭是比較寵女兒的,在清代旗人中,沒有出嫁的少女地位那是相當的尊貴,特別是大戶人家,更是對自己家裡的“小姑奶奶”們各種遷就、放縱、嬌慣。

要放在現在來說,這倒是有點“生男生女一樣好”的意思。重男輕女的風氣,在老北京一直根兒扎得不深。

為什麽呢?一言以蔽之,旗人家的女孩兒,能當家掌權。

其一,旗人的女兒都可以參加選秀,所以未嫁的姑奶奶有著無限的可能,誰知道今天的格格是不是明天的娘娘呢?

其二,父親在外,母親主內的家庭結構裡,旗人家的姑奶奶們都得幫著母親當家,順便學學以後嫁了人當家的本領,時間長了,自然見世面、會管事,早早練就了一套能耐。

清朝後期,慈禧掌權,這位葉赫那拉家的姑奶奶更是拉高了旗人家庭女孩的地位。而且,隨著戰亂,旗人兵丁在戰場上死傷不少,很多家裡就剩女的了。於是姑奶奶們得代替兄弟,撐起整個家,撫養弟弟妹妹長大,給老人送終,這些義務都盡完了,自己才能嫁人。

這種八面玲瓏的優良傳統,在今天北京大妞的身上您也能看到。要不怎麽人家都說咱北京姑娘有裡有面兒,獨當一面,各種能扛事兒呢。

嫁了人以後,姑奶奶們在婆家變成了小媳婦兒,該伺候公婆還是要伺候的。不過對娘家來說,嫁出去的女兒絕不是潑出去的水!每年農歷二月二,旗人家庭要接姑奶奶回門兒,姑娘回家時,胡同裡就會此起彼伏的響起各種招呼:“喲,大姑奶奶回來啦,昨兒還念叨你呢!”“大姑奶奶快點進屋吧,你家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盼著你呢!”“大嫂子這回你樂了吧,你家大姑奶奶回來啦!”這種娘家永遠是你家的親情,在那樣的時代,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不規矩”的姑奶奶

和舊中國整體對女性三從四德的要求相比,老北京的姑奶奶們是有點兒“離經叛道”的,尤其到了清朝末期,更是明顯。

據說,清末時北京城南一帶的茶樓、酒館、戲院、球房,無不夾雜著姑奶奶們的衣香鬢影。逢年過節,姑奶奶們還要盛裝豔服,到茶棚、戲院中男女混坐,毫無顧忌。於是清代北京有諺語雲:“雞不啼,狗不叫,十八歲的大姑娘滿街跑”,就是說的這種景況。

有閑功夫去玩兒的大都是官宦富家小姐,普通旗人家的姑奶奶沒錢趕這個高級的時髦,不過她們也能享有民人家庭女孩兒所沒有的特權。和裹了小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人家相比,京城普通旗人家時興姑奶奶外出採購。據說慈禧少時就經常出去買買買,當時這位姑奶奶常常挎著籃子,到東城一家店鋪購買食物,掌櫃的很喜歡她,還常常捏捏她的鼻子開玩笑。當然,掌櫃的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慈禧姑奶奶垂簾聽政時,一次與人閑談,偶然問起這家店鋪,掌櫃的聞訊,嚇得趕緊攜家逃之夭夭了。

姑奶奶們倒是也不能一直在外面浪,等到了婚齡,不定哪天,您逛完廟會一回家,就被告知已經被父母訂婚了,從這以後,姑奶奶們就進入了“小定”階段,不能再亂跑了,美其名曰,“收收性子”。等婚事兒辦完,姑奶奶們升為當家奶奶,才能再恢復各種戶外娛樂。——話說回來,在娘家管家那是實習,嫁人就正式上崗了,當管家奶奶也不容易,累著呢!

今天的北京姑奶奶

隨著文化的交融,“姑奶奶”逐漸成了北京話(還有東北話)裡的一種特定稱謂,如今無論什麽民族的老北京,都有管自家女性親屬叫姑奶奶的說法,尤其是自己姑娘,那更是捧手裡怕摔了,含嘴裡怕化了的小姑奶奶。

當年姑奶奶們的雷厲風行,見多識廣,也被繼承了下來,慢慢的,“姑奶奶”就成了北京女孩天不怕地不怕的象徵。

參考資料

《老北京的姑奶奶》

《胡同裡的姑奶奶》

《清朝穿越指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