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暴龍家族又添新成員,毛茸茸的還是個飛毛腿

暴龍類恐龍可能是恐龍大家族中最著名的一個分支,它們不僅是科學家的重點研究對象,也是公眾心目中的寵兒。尤其是暴龍類的代表性恐龍——霸王龍(又名“雷克斯暴龍”)更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出現在數不清的影視作品、科普書籍和宣傳品中。

暴龍家族新成員,竟然長得這麽萌?

近日,美國北卡州自然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的古生物學者發現了一種小型原始暴龍。它生活於白堊紀晚期,身型小巧,卻有一個響亮大氣的名字:無畏摩羅斯龍,意思是“無畏前行的厄運之神”(古希臘神話中摩羅斯象徵厄運將至)。

本次發現的化石來自美國猶他州,埋藏在年代距今約97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早期地層中。挖掘出土的化石標本包含一條右腿(股骨、脛骨、蹠骨等),以及小部分牙齒。古生物學家根據其1.2米的腿骨化石推測,無畏摩羅斯龍體長在3米左右,身高1.5米,體重不超過80千克。這樣的身材跟它體長13米,身高5米,體重超過7噸的“孫子輩”霸王龍相比,真的是又小又萌了!

據古生物學家說,無畏摩羅斯龍之所以擁有與身材並不相符的響亮名字,是因為這隻恐龍的演化意義非同一般。研究者通過比較發現:無畏摩羅斯龍的骨骼形態介於暴龍類恐龍的亞洲原始祖先和美洲霸王龍為代表的晚期暴龍之間,與同時期的亞洲暴龍(如中國甘肅地區發現的白魔雄關龍等)更相近。因此,摩羅斯龍代表了暴龍從原始向晚期形態的過渡形態,並最終將演化成體型巨大的“毀滅化身”。而名字裡的“無畏”則是在讚美它無畏前行,將暴龍類的領地從亞洲擴散到美洲。同時它的出現,將北美洲地區暴龍類恐龍的歷史提前了近2000萬年。

研究者認為,除了體型嬌小之外,摩羅斯龍還是個“飛毛腿”。它的腿部纖細,小腿和爪子相對較長,這就證明摩羅斯龍比較擅長快速奔跑。相比之下霸王龍由於體重過大,甚至連快速奔跑的人都追不上。

關於摩羅斯龍為什麽要進化出這種特長,古生物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假說:因為當時北美洲還生存著異特龍類的大體型掠食者。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暴龍類因為受到這群“惡霸”的欺壓,才只好保持小體型,並進化出快速奔跑的能力躲避異特龍類的追逐。直到異特龍類滅絕以後,解放的暴龍類才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成為整個北美洲地區的霸主。

大王家族興盛史

以霸王龍為代表的暴龍家族其實不僅僅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北美洲,在歐洲、亞洲等地都曾被發現,最新的研究發現,甚至包括澳大利亞和南美洲的南半球也發現了暴龍家族的足跡。這些化石分布的時代從侏羅紀中期一直到白堊紀末期,向我們展示了1億多年來暴龍家族的演化歷史。

迄今發現最早的暴龍類:五彩冠龍

在恐龍的系統演化樹上,暴龍家族在鳥類家族出現之前就分化出來了,換句話說,暴龍類比鳥類更早出現在地球上。已知最早的鳥是發現於德國的始祖鳥,生活在大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所以從理論上講,暴龍家族的出現應該在1.5億年以前。可是自從霸王龍在100多年前被發現以來,人們再也沒有找到白堊紀之前的暴龍類化石。

2002年,中國著名恐龍專家徐星帶領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五彩灣地區發現了一種原始的暴龍類恐龍化石,經年代測定為距今1.6億年,這是迄今發現最原始的暴龍類恐龍,定名為“五彩冠龍”。種名五彩是為了紀念其發現地,屬名冠龍是因其頭上長有一個像雞冠一樣的骨質結構。它的頭冠裡面充滿空腔並十分脆弱,因此應該不具備爭鬥等實用性功能,很可能是用來求偶或者是識別同類的標誌,就像現生孔雀的尾巴、麋鹿的角。這一骨質冠與現生許多鳥類頭上的求偶標誌十分類似,是鳥類起源於獸腳類恐龍的證據之一

褪鱗化羽:毛茸茸的暴龍類

一代又一代的古生物學家將霸王龍描繪成身披鱗片的巨型掠食者,然而我要告訴你,霸王龍的先祖們身上長的並不是鱗片,而是纖維狀的長毛,你會相信嗎?

2004年在我國遼寧地區距今1.25億年熱河生物群地層中發現了小型的原始暴龍類——奇異帝龍。它體長2米,體重30公斤,是迄今發現的白堊紀早期體型最小的暴龍類之一,更為神奇的是,在它的骨骼化石周圍發現了黑色的印痕,經過古生物學家研究分析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這些印痕居然是羽毛。從此奇異帝龍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我們由此知道暴龍類體表也能長有羽毛,而不是像我們原來認為的體覆鱗片。

更令人震驚的發現還在後面,2013年徐星的團隊又在統一生物群的地層中發現了一種體長9米,體重1.4噸的大型原始暴龍類化石,並在其骨骼周圍發現了平均長度在15厘米的長毛!徐星將其命名為“華麗羽王龍”,這也是迄今發現體型最大的長有羽毛的暴龍類。經過仔細研究,徐星研究員認為華麗羽王龍身上長的是絲狀結構的羽毛,其作用是保持體溫。因為當時的遼西地區曾經有過年平均氣溫在10度的“冰期”,恐龍為了維持活動,不得不將鱗片進化成羽毛來取暖,這也為羽毛最初起源提供了佐證。

另外,在同一地區古生物學家還發現了身長超過10米的喀左暴龍,加上9米長的羽王龍,暴龍家族終於開始朝著大型化而努力了。

在距今7500多萬年的白堊紀晚期,暴龍家族終於擺脫異特龍家族的陰影,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王朝,這時候暴龍家族分成了以艾伯塔龍、蛇發女怪龍、懼龍等為代表的體型較小的輕型暴龍類和以特暴龍、暴龍為代表的巨型暴龍類

皇家騎兵:蛇發女怪龍(戈爾岡龍)

蛇發女怪龍(戈爾岡龍)可以說是暴龍家族名字最為奇怪的成員之一了。它的得名和其拉丁文Gorgosaurus中的“Gorgon”有關,意思是希臘神話中的戈爾貢三姐妹,而長了滿頭的毒蛇的美杜莎在三姐妹中最為著名,因此它的中文名字被翻譯成蛇發女怪龍。

蛇發女怪龍生活在距今7000多萬年前的北美地區,體長約8米,體重約2.5噸,比起13米長、7噸重的表弟霸王龍來講,算是個“小瘦子”了。正因為體重較輕,並且擁有長而強壯的後肢,蛇發女怪龍跑起來的速度在大型肉食性恐龍中名列前茅。從目前發現的化石數量判斷,它們會成群的出沒,發現獵物後會像騎兵一樣對其展開快速衝鋒,一舉消滅。

巨龍捕手:特暴龍

作為霸王龍的近親,特暴龍生存於距今約7400萬年前到70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亞洲蒙古和中國地區。特暴龍的體長能達到12米,體重6噸,是亞洲地區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暴龍類。和近親霸王龍相比,特暴龍吻部較窄,前肢比例是暴龍科裡最短的。

特暴龍在我國分布廣泛,古生物學家們在河南、廣東、雲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都曾發掘出過特暴龍恐龍類的骨骼化石。由此也可以顯示出這種恐龍在當年是何等繁盛。作為亞洲頂級的獵食者,特暴龍尤其喜歡對體型龐大的恐龍下手,一方面是因為能獲得更多的肉,一方面也是因為獵殺大型獵物更具有挑戰性。比如體長9米到10米的植食性恐龍蜥脊龍(一種鴨嘴龍)以及體長12米左右的納摩蓋吐龍(一種蜥腳類恐龍),都是特暴龍的主要獵殺對象。

關於中生代的王者、恐龍界的暴君——霸王龍(雷克斯暴龍),其檔案可謂是汗牛充棟,小編我就不贅述了。

但是下面我將給大家介紹兩隻顛覆經典形象的暴龍家族異類:

巨爪殺手:納氏大盜龍

滿口尖牙、渾身腱子肉、再搭配上萌萌噠小短手,這是霸王龍在人們心中最經典的形象。尤其是前肢,短小到無法觸及自己的嘴。因此,漫畫家不知疲倦地描繪出霸王龍無用前肢的尷尬漫畫。

然而1998年發現的暴龍家族的一個新成員——納氏大盜龍,卻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觀念。最初發現這種恐龍的化石中包括些長度達到40厘米的爪子,當時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特徵和馳龍科腳上巨大的第二趾非常相似,就給它起了大盜龍的名字。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被找到,古生物學家們發現這個巨大的鉤爪並不是長在大盜龍腳上,而是長在手上的!大盜龍身長8.5米,高2.8米,體重在2.5噸左右,它的腿部修長,擅長追捕中小型的恐龍,配合長有巨大鉤爪且有力的前肢能很快的制服獵物。

“匹諾曹霸王龍”:虔州龍

張著布滿利齒的血盆大口撲向獵物似乎是暴龍類恐龍給人們留下的經典形象。同時童話名著《木偶奇遇記》裡長著長鼻子的匹諾曹,給許多人留下童年記憶。在贛州發現的霸王龍類新表親——虔州龍,因為長著狹長的腦袋和0.7米長的口鼻部而被命名“匹諾曹霸王龍”。虔州龍屬於暴龍家族中的長頭霸王龍類,體長約8米,體重約5噸,生活在距今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的贛州地區,是當時該地區無可爭議的霸主。

暴龍類家族在地球上繁衍了1億多年,終於在中生代最後的1600萬年熬出頭,成長為獨霸天下的史前王者。遺憾的是,風水輪流轉,暴龍也沒逃過66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最終把地球霸主的寶座讓給了今天的哺乳動物。

作者 |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展覽部主任

審稿 | 梁飛 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副教授

責編 | 高佩雯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注明來自“科普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