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圖書館收藏聞玉梅院士手稿

微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是我國治療性B肝疫苗的開拓者之一。她長期從事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與研究,特別是在研究B肝病毒的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領域中作出了系統、有創新性的貢獻,被認為是研製治療性B肝疫苗的開拓者之一。

在去年10月舉行的首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上,她獲得“傑出教學獎”,成為上海高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教學工作者。該獎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專門針對高等教育教學領域獎勵力度最大的獎項。

手稿捐贈儀式

1月17日,“聞玉梅院士手稿捐贈儀式”在上海圖書館舉行。此次聞玉梅捐贈了8件手稿,內容涉及實驗記錄、科研筆記、人才培養等方方面面。她親手給學生寫的實驗方法、給學生改英文論文的詳細記錄、請示申請的863科研項目經費如何使用,一點一滴的科研與教學細節在充滿溫情的手稿中盡顯無遺。

捐贈儀式儀式的前一天、1月16日碰巧也是聞玉梅86歲生日。上海圖書館黨委書記樓巍代表上海圖書館接受捐贈並頒發手稿捐贈證書、“妙筆”手稿貢獻獎。此前,上圖已藏有湯釗猷、吳建屏、楊雄裡、張香桐這幾位院士的手稿。

為全世界公共衛生和健康事業帶去益處

聞玉梅的家庭出身令人稱道:她是聞一多的侄女、王元化的表妹,父母也是近代中國最早一批留美醫學博士。她自小成績優異,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醫學系,後來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走出國門的學者。

1980年,她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考試,被首批選派去英國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病研究所WHO肝炎合作中心學習。回國時她不僅帶回細胞株用以進一步研究,還用自己省吃儉用余下的生活費為實驗室購買了低溫冰箱和幻燈機。那時參觀倫敦橋要4英鎊,運回低溫冰箱光運費就要90英鎊。

也是在國外的這段時間,聞玉梅認識到自己要回來培養更多醫學人才,為國家貢獻。1985年,經衛生部批準,聞玉梅開始組織建設了中國第一個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如今她培養出來的學生也都成了學科帶頭人。1999年,聞玉梅入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捐贈的部分手稿

為了推動中國的科研發展,聞玉梅一直在努力。2012年,她終於讓第14屆國際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大會落戶上海——讓這一國際學術界的重要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她還和德國馬爾堡病毒研究所教授Hans-Dieter Klenk共同擔任《新發病原體與感染》的主編,那是中國內地第一本完全由民間創辦的國際醫學期刊,雜誌編委會由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覆蓋了病原微生物及感染的病原學、免疫學、流行病學、疫苗學、臨床與實驗醫學及抗微生物製劑及耐藥性等內容。

在2003年中國SARS疫情最嚴重時,Klenk教授曾帶著近20位德國科學家,到北京參加關於疫情控制的討論,並推動中德合作啟動了SARS相關研究。據悉,創辦這份期刊是因為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是很多新發傳染病的起源地,如果這些地區的科研發現能夠早一點公之於眾、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促進進一步的研究、為疾病防控提供依據,將對全世界公共衛生和健康事業帶來益處。

做好病毒科普,讓大眾“不要害怕”

儘管從事科研,聞玉梅也癡迷於人文與傳統藝術。此次上圖手稿館與聞玉梅建立聯繫是在2019年12月27日在科學會堂舉辦的克勒門文化沙龍活動中,兩方結緣竟是因為“京劇”。

聞玉梅自小愛好京劇,童年在北京時常陪外婆聽京劇,中學畢業時甚至向父母提出要考華東戲曲學院。17歲的她去報考,卻因沒練過“童子功”而被拒之門外。後來,她雖然讀了醫學院,但還是拜名師學京戲。在那次沙龍中,她和著名京劇學者翁思在合唱《空城計》,還演唱《失街記》選段,令觀眾連連叫好。

聞玉梅去年手書:教育無小事 事事關乎 國家興衰 人民幸福

“從歷史上看,醫學和人文indivisible,這是永恆的雙重奏。”早在2014年初,聞玉梅就與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彭裕文、哲學家俞吾金共同為複旦大一新生開設了一門《人文醫學導論》,以學科交叉和整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建立醫學哲學思維和醫學道德等方面的概念。這門課不僅吸引來醫學生,也吸引了法學院、經濟學院、新聞學院的學生前來選課。

2015年初,《人文與醫學》網絡共享課又面向全國大學生上線。這門慕課分兩部分,“視頻課”由來自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社科部以及附屬醫院的名師學者講述,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哲學、公共衛生、倫理學等相關交叉學科,“見面課”則由多位院士及全國著名學者擔綱主講和互動嘉賓。精選這門網絡課4個學期課程編著而成的《醫學與人文交響曲》在2017上海書展首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