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細分B肝自然史,抗病毒方向,耐藥發生率已有改善_治療

慢性B肝(CHB)有兩個時期,分別是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這是根據人體感染B肝病毒後免疫狀態的不同變化,所加以細分的自然史。

細分B肝自然史,抗病毒方向,耐藥發生率已有改善

免疫耐受期,即CHB無明顯的肝組織損害,肝功能正常的B肝大三陽、B肝小三陽。從總的B肝病毒攜帶者來看,他們大部分處在這個階段,即便使用了干擾素(IFN)或者核苷類藥物(NAs)也不會收到成效。

但是,他們之中許多是病毒DNA陽性的,即較強傳染性,今後有一定機會繼續進展到慢性B肝患者。雖然,權威肝病科普以及指南中都提出這部分B肝病毒攜帶者與健康人一樣,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仍然需要定期密切監測,包括臨床症狀、肝功能、e抗原變化、肝髒組織學、血清HBV-DNA等。

依據轉歸方向看,若未經正規治療,B肝e抗原自發發生血清學轉換概率比較低,尤其是青少年時期較難出現;但是,需要注意一旦到中年時期e抗原自發陰轉,肝功能卻持續異常,更有可能屬於B肝病毒變異造成的。免疫清除期使用抗病毒藥物,更容易帶來理想效果,即更容易達到治療終點。

《慢性B肝防治指南》提出,包括HBV-DNA陰轉、轉氨酶複常、B肝e抗原的血清學轉換,即慢性B肝的中期治療終點。簡單的講,慢性B肝病程相對短,通過及時規範的抗病毒治療,轉為上述好的方向小三陽。過去因為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韋酯(ADV)長期服用容易發生耐藥,B肝病毒變異等等。

因此,過去的核苷類藥物(NAs)存在較明顯缺陷,即長期服用導致病情反跳。短期實現血液中HBV-DNA檢測不到還是比較迅速,過去受製於LAM、ADV的長期使用的耐藥擔心,現在包括ETV、TDF、TAF長期使用耐藥發生率也有明顯下降。所以,對最近幾年抗病毒藥物深入了解,可以糾正高耐藥誤區,對於今後降低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幾率也有望實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