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廿八都,還是別去了

廿八都,

擁有900余年歷史文化古鎮,

被譽為“楓溪鎖鑰”深藏萬種風情,

這裡仿佛是一場“遺忘在深山裡的美夢”,

而我們寧可你一直被遺忘,

免受浮世過多打擾。

浙閩贛三省交界的廿八都古鎮,美好、恬靜,一座注定不平凡的浙江邊陲小城。

撰文:劉豔萍

攝影:徐秋生 祝雪生

位於浙江江山境內,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古樸濃鬱的民俗風情,獨特厚重的文化積澱,使古樸淡雅的廿八都鎮在現代文明的包圍中顯得異樣奪目。跟眾多小橋流水的江南古鎮不同,廿八都不是一個讓你一看就覺得細眉低首的小女子,金戈鐵馬的歷史讓它注定是一個氣概軒昂的大丈夫

1100多年前,黃巢揮戈南下,在浙、閩之間的崇山峻嶺中開辟了一條仙霞古道,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成了歷代屯兵扎營之所,兵家必爭之地。三省邊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最初主要是軍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漸成為商旅要道,廿八都作為過往貨物轉運站的第一站,一個必經的交通樞紐,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

“廿八都”之所以為“廿八”,是由於宋朝時在鄉以下設都,江山設都四十四,道成地屬二十八都,此後就一直沿襲這個名稱。

古鎮的橋

珠坡橋

珠坡橋是古鎮入口,有著美麗的傳說。相傳從前有一王子避難在此,後為暴君所探知,派兵捉拿王子,王子逃難,跨母豬為坐騎,逃到豬坡嶺被追兵趕上,連同母豬一起被殺,血順嶺流淌,後人流傳此事,遂叫“豬婆嶺”。讀書人因嫌其名不文雅,有識之士更名為“珠坡嶺”。古鎮的人愛好唱山歌,此地也就成了“珠坡樵唱”,是古鎮的楓溪十景之一。

緩緩流淌的潺潺溪流,諸多悲喜,不過是歲月湍急中的一顆沙礫,與溫暖言歡,與光陰把盞。

水安橋,位於古鎮西端,橫跨楓溪,205國道傍橋而過。

楓溪橋

楓溪橋是典型的石拱橋構造,完全不同於木質廊橋的珠坡橋。綠樹覆蓋,碧水環繞,一道斑駁的灰影佇立在兩岸之間,靜靜地聆聽橋下河水流過的聲音,山風掠過,一身滄桑的石橋上,頑強的藤蔓不停搖曳,柔軟的身軀襯托著石橋的堅韌。

東升橋

走過東門路,穿過東升橋,橋下溪水潺潺,清澈見底。晴天的時候,陽光打在水面上,熠熠生輝,靠近水面,能清楚地看到一條條小魚兒遊弋其中。坐在岸邊光滑的大石頭上,任楊柳枝輕拂在臉上,麻酥酥地,像母親糙糙的手。炊煙升起來了,房頂長出了小樹,慢慢向天空舒展。河邊浣洗的,是剪不斷的鄉愁。

東昌門

文昌宮

文昌宮

文昌宮是古鎮人崇學好文的體現。是古代文人學子們以文會友的重要場所,是廿八都民間集資建造的公共建築,建築之精美,裝飾之豪華,絲毫不亞於官方建築。

文昌庭院

寬闊的文昌宮廣場,鋪滿了密密的鵝卵石,柔和靜美,四季淡淡輕輕,淺談清歡。

文昌宮的大殿牆壁上,繪滿了彩繪,每一幅彩繪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有著豐富的寓意。

古鎮建築

門樓

古鎮最有物色的建築當屬大門上方的這個門樓,多以精致木雕構件組合而成,樓閣式的四柱三樓形式,風貌獨特。在門樓上方雕刻了很多富有意義的人物造型,一般都福壽雙星、松鶴延年等吉祥的造型。高大的門楣閃耀著過往的榮光,福氣臨門是祖先的叮嚀,從此這叮嚀就掛在子孫的心房。

“一心為公”,刻畫著古鎮紅色年代留下的印跡。

陽光打在古老的門樓上,留著溫暖的味道,飛翹的簷角撐起歲月的浮雲,菩提樹下種下筆筆清歡,一切隨心隨行,順著歲月,在每節枝椏上,素心清遠,本真如前。

廿八都的建築涵蓋了浙派、徽派、閩派、贛派,甚至西方的巴洛克式等多種建築風格,有木雕的也有石刻的。每個大宅院的門樓都精雕細琢,美輪美奐,彰顯著家族的身份和地位。

簷角的歲月,布滿了厚厚的雲天。老樹上的鳥巢,是時光清淺裡,等待一場相遇的模樣。

灰瓦粼粼

古屋樓角

灰暗的色澤,宛如消逝的歲月,融進了許多皺紋的滄桑。瓦片粼粼,在陽光溫柔地撫慰下,映射出鄉村禪靜如詩。以冥想的雙手輕拂瓦上的深情,是我默默守護的翅膀。風吹日曬得太久,從它們的臉上,我似乎看到了鏡中未來的自己。

薑遇故居是現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民居

民居的基本結構為平面長方形的四合院式,二進一天井,也有三進二天井的廳堂,房內廳堂自成院落。門扇、窗戶上的圖案都各有寓意,少見雷同。

多寶如意瓶的窗戶圖案一般是小姐們的閨房,而書生的窗戶上基本是破冰圖案,寓意“寒窗苦讀,一朝成名。”

精雕細刻的牛腿(“梁托”的別名,學名叫“撐栱”),體現了匠人們精湛的技藝。

天倫之樂

太師椅和古董鍾訴說的是古鎮往昔的歲月。

綠意縈古鎮,錯落青瓦房。

綠竹青山暖亦涼,若有似無煙雨朦。

等在春天的路口,

路過一棵開花的樹,

我的心便慢慢地歡喜,

歡喜成一行詩,一串音符。

綠色的大竹海籠罩下的馬頭牆,閃耀著別樣的古樸之美。

漸暖春風醉,潺潺碧水流。綠風梳枝,滿樹催花,江南清韻十裡飄香。

街頭巷尾

三省邊界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上的頻繁戰爭、屯兵、移民,使廿八都成為“方言王國”和名副其實的“百姓古鎮”,鎮上有9種方言和130余種姓氏。長條形布局的城鎮,古建築風貌依舊。冬日暖陽裡,居民在這裡安寧地生活,無論歲月如何更迭,古鎮裡的人們始終按照祖輩留下的方式生活著,依然就像那個——遺忘在深山裡的美夢。

老街的青石板路,在雨絲的浸潤下,倒映著兩旁的街景。拐進街旁的某個小巷中,撐上一柄油紙傘,你會恍如走入戴望舒的雨巷中,希望逢著一位丁香般的姑娘。

風溪

楓溪河穿鎮而過,從倒影裡的古鎮,看黛瓦白牆蕩漾在水面。行走在河畔的鵝卵石小徑,是否就可以走進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江南夢。

除了主街是青石板砌成外,其他的小巷都由鵝卵石鋪就而成。踩在上面,腳底會隱隱被硌到,走路的過程剛好可享受下足底穴位按摩。兩邊高大的馬頭牆,狹長的巷子僅容一個人走過,大聲說話都會被高牆給反彈回來,“嗡嗡”回響,故而又被稱為“回音壁”。走入巷子就如同走入一個迷宮,每一條路都看似死胡同一條,往旁邊一轉卻又峰回路轉,走入另一條更幽深的小巷,等到完全走出迷宮,卻發現早已走到古鎮的另一端。

廿八都鎮的建築依古道兩側而建,長達1公里。北為潯裡街,以住宅為主;南為楓溪街,以經商為主。古鎮在清同治年為鼎盛期,溯錢塘江而上的船隻裝載著來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貨到江山的清湖碼頭靠岸,然後轉陸路,由挑夫肩頭的扁擔挑往閩、贛。從閩、贛來的土特產也要到清湖裝船運往金衢滬杭各地。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館客棧布滿了整條鵝卵石鋪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數百年之久。

夜暮臨,風生涼。

萬戶人家,煙火相融,茶飯余香。

街角的燈火牽伴溫暖回家的路。

方可在酒館稍作停留。

安靜與喧囂

古鎮的一個角落,一隻蜘蛛安靜地結網。

古鎮中的餐館,有人們的喧囂。

世界是一個局,我們都生活在局裡,而不自知。吐絲結網,布下玄機隻將自己高高掛起。

滿天的紅燈籠是古鎮的精靈,

是串起的一顆顆紅珍珠,

裝扮了古鎮,照亮了街巷。

今夜,

是否又有一個個美麗的故事正在醞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