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考研競爭日趨激烈,非全日製專業為何持續遇冷?

記者|黎文婕

數據顯示,儘管考研競爭日趨激烈,非全日製專業卻持續遇冷。根據調查結果,超過7成的考生並不願意調劑到非全日製專業,46%的考生擔心畢業後非全日製文憑不被就業部門認可。

日前,中國教育在線發布《2019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雖然國家規定全日製與非全日製研究生學歷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多數事業部門的招聘要求為全日製研究生,隨著2017年招收第一批列入聯考的非全日製研究生畢業,非全日製研究生需要國家和社會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與關注。”

近年來,研究生招生人數在逐年上升,在1978年,研究生招生10708人,到2017年招生數量超過80萬人,40年間,招生數量增加了75倍。

2016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統籌全日製和非全日製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規定非全日製研究生是“從事其他職業或者社會實踐的同時,采取多種方式和靈活時間安排進行非暫時脫離工作學習的研究生”, 非全日製研究生與全日製研究生相比只是在學習方式上有所區分,而在招生計劃、招生錄取、品質標準、證書管理等方面並無二致。

2017年,由於將非全日製納入聯考,研究生招生數量大幅增加,從59萬人增長至72萬人,博士招生從7.7萬人增長至8.4萬人。

據《報告》,雙一流啟動後,高校發展進入新的競爭階段,多所大學在穩定甚至縮減本科培養規模的同時,均大幅擴張研究生教育。

從一流大學公布的2019年招生計劃看,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有28所高校大幅增加了招生計劃。其中,複旦大學從2017年開始增加招生計劃1800人,達到5500人,其中招生計劃中增加了非全日製學習方式。2018年招生計劃與2017年基本持平,在2019年招生計劃數又增加700人,達到6300人。華南理工大學2017年招生計劃從2016年的3900人增加到5000人。2018年招生計劃不變,2019年增加700人,達到5700人。

然而,從調查來看,對於2017年非全日製納入聯考,統一標準,近半數考生認為對自己沒有影響,不考慮非全日製。仍有近四分之一的考生不清楚該政策。雖然大量高校的非全日製專業招生靠調劑來完成,但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考生並不願意調劑到非全日製專業。

在北京理工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輝看來,非全日製遇冷主要是因為“部分公眾對以往在職研究生的思維定式,在並未充分了解非全日製研究生內涵的前提下,主觀上對非全日製研究生的培養品質要求懷有疑慮。並且社會對非全日製研究生這一新學位類型的認識往往滯後,與前些年全日製專業學位的推廣一樣,社會對其認可尚需時日。 ”

《報告》稱,從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數據看,生源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招生部門很多非全日製專業出現缺額的現象,無法完成招生計劃。

北京郵電大學非全日製專業中,大量專業的錄取人數遠遠超過上線人數,說明招生基本上靠調劑來完成。其中電腦科學技術專業,上線4人,錄取108人,電子與通信工程上線3人,錄取82人,軟體工程上線2人,錄取35人。

中山大學部分非全日製專業則沒有招到人,測繪工程招生計劃5人、環境工程招生計劃15人、材料工程招生計劃數10人、金融碩士招生計劃數15人,化學工程招生計劃數10人,但最終錄取均為0人。法律碩士(非法學)、會計碩士招生計劃數和錄取數基本持平。

山東大學非全日製招生同樣存在缺額情況,社會工作計劃招生20人,錄取6人,法律(法學)計劃招生50人,錄取13人,會計計劃招生20人,錄取8人,新聞與傳播計劃招生36人,錄取8人,電氣工程計劃招生35人,錄取11人。

浙江大學研究生招生處副處長王征告訴界面新聞,”在研究生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非全日製研究生教育長期以來邊緣化、培訓化和學術化傾向也深為社會各界所詬病,嚴重製約其辦學水準進一步提高。這種傾向和批評的背後,既有對非全日製研究生教育的 ‘認識誤區 ’,也說明需要對這種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進行深刻反思。 ”

“加強非全日製學位的招生宣傳工作勢在必行。”周文輝則建議,一是要形成國家層面、院校層面、社會層面的聯動機制,各自承擔起相應的宣傳責任,盡快普及社會對非全日製概念和內涵認知;二是要在招生考試之前通過招生宣講、政策解讀等方式,建立健全學費、獎助學金、戶籍與檔案、住宿、醫療、就業派遣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消除考生疑慮,釋放積極信號;三是要推動各級用人部門對非全日製學位的認識和認可,共同為非全日製學生就業創造社會良性氛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